..续本文上一页是头天晚上打了霜,并不是她真的这么美。我的玻璃房有一盆水仙花,早上的时候花都枯了,这是不是因为我长得非常好看呢……
不仅从空性的角度看没有真实的美,世间在判断美丑方面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美丑是因人而异的,诗人们著有无数的诗篇赞叹他们心目中的美人,但绝对的美的标准却是没有的。我曾问过一些评选“世界小姐”的人怎样判断竞选者的美丑,但他们的标准好像也不尽相同。而且,美丑的标准还有时间性。即使是古代的四大美女,现在的人要一致认同恐怕也很困难。另外,美丑的判断标准也有地域性。非洲人觉得特别美的,我们也许会认为非常丑;东方人觉得好看的,西方人或许认为很难看。因此外境上并不成立清净不清净,一切显现均是众生的业力所感。大家应该对此生起定解。
寅二、(不清净可恶不成立):
不因于净相,则无有不净,
因净有不净,是故无不净。
不观待清净的相则不会有不清净,正因为依靠清净才有不清净,所以不清净的自性不成立。
不清净也要观待清净,不观待清净的相则不会有不清净的相。我们再以果仁巴大师的比喻来解释。铜瓶的不清净观不观待其他瓶呢?如果不观待,那它就比瓦瓶还不清净,因为自性成立就不需要观待。如果观待他瓶,比如观待银瓶的清净而安立铜瓶的不清净,那么铜瓶不清净的自性就不成立。所以没有真实的不清净。
《释迦牟尼佛广传》讲了一些丑陋婆罗门的公案,但所谓的“丑陋”也只是当时当地人的标准。据说诸葛亮的妻子很丑,但诸葛亮自己也不一定认为她丑。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丑陋的敲钟人,但也有人认为他不丑。我跟法王如意宝去巴黎时,因为圣母院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准备去看一下,但后来没有去成。当时我有一点遗憾,也不是其他的原因,只是觉得那里特别著名,所以想去一下。但法王老人家只去一些佛教圣地,其他一些世间上的名胜古迹不愿意去。法王说,这些名胜古迹都是世人的说法而已,没什么可去的……
其实美丑要从心上看,法王如意宝讲过:看人不能只看外表,外面丑里面不一定丑。像布敦大师外表确实长得特别丑,但他的内心很美,他对佛教的贡献也非常大,对《大藏经》作了校对,还撰写了许多论著……
既然清净和不清净互相观待,这就注定二者都不可能有真实的自性,因为只要是互相观待的法,各自的成立一定要依赖对方,一个法成立,另一个法才会成立;一个法不成立,则另一个法也不会成立。一般情况下,金瓶最好,银瓶稍次,铜瓶更次,瓦瓶最差。但这是否表示外境上真的有珍贵之相呢?并非如此。就像以分别念安立长和短那样,依靠串习、习气也可以安立珍贵和不珍贵、清净和不清净等相。所以,清净不清净、美丑等相都是假立的。
所以,在外境上安立美丑是非常困难的。说得的直接一点,根本无法在外境上认定美丑、净不净以及可爱不可爱。不仅如此,所谓的大小、长短等如果不是从假立的角度讲都无法安立:大要观待小,小要观待大,小不成立则大不会成立,大不成立则小也不会成立。长短等也是如此。《显句论》说:就像长短一样,所谓的可爱不可爱并不能真实成立,这种认识只不过是众生的业感而已。《定解宝灯论》也说:六道众生随着自己的业感对同一碗水会有不同的所见。人见到的是水,天人见到的是甘露,而饿鬼则见为脓血……所以,认为美或者不美都是习气在作怪,是分别念假立而已。
那么,谁完全证悟了远离净与不净等分别的实相境界呢?只有佛陀。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中讲:六道众生的所见各不相同,但都不是正量,只有佛陀的所见最究竟。这一点,不管六大外道本师还是现在的哲学家、科学家,谁都不可能推翻。为什么呢?因为佛的境界以分别心无法衡量。就像射箭能射半公里的人不能射一公里一样,外道及世间智者的智慧与佛的智慧也无法相提并论。
一般人要通达上述道理可能有点困难,但我们这边的年轻人应该没有问题。按格鲁派的说法,最好是二十五岁以下学因明,二十五岁以上学中观。但在这个时代,很多二十五岁以下的人不要说因明,连《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也没有学过,有的人六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中观,甚至才皈依佛门。但不管怎样,现在有机会闻思中观的时候,大家要好好学习。
子二、(以此而破彼果):
若无有净者,由何而有贪?
若无有不净,何由而有恚?
没有清净,那依靠什么生起贪心呢?没有不清净,又怎么会生起嗔恚心呢?
贪嗔之心不会无缘无故生起,《释量论》中说:“视德而爱恋。”即只有当我们认为对境清净可爱、具有功德的时候才会产生贪心。当然,如果认为对境不清净、具有过失,就会产生嗔心。
但是清净可爱并不存在,那又依靠什么产生贪心?因不存在怎么会有果呢?《宝鬘论》云:“我执生诸蕴,我执实虚妄,虚妄之种子,所生岂能真?”意思是说,由我执产生了种种蕴,我执完全是虚妄分别,就像种子是虚假的,那种子的果会真实吗?同样,既然贪心嗔心之因——清净、不清净跟石女儿或虚空中的鲜花无别,所以贪心嗔恨心也根本无法生起。
贪嗔的因——清净、不清净为虚妄,从而使得贪嗔本身也无法真实成立,通达这一点对我们的修行很重要。法王如意宝曾说过:如果对大圆满和大中观真正有所了解,即使产生烦恼,它的力量也非常弱,就像春天的微风一样。通过大中观、大圆满的窍诀了解空性以后,不可能不对贪嗔有所损害,与此同时也会像寂天菩萨那样对不了知空性,生生世世随烦恼而转的众生发出悲叹:“惑流不易断,呜呼苦相续!”
癸二、(破愚痴)分二:一、以理破颠倒;二、以此破成立之果。
子一、(以理破颠倒)分二:一、破颠倒非颠倒之差别;二、破执著者补特伽罗。
丑一、(破颠倒非颠倒之差别)分二:一、外境之成不成相同;二、执著不成立。
寅一、(外境之成不成相同)分二:一、常等颠倒不成立;二、无常等非颠倒不成立。
卯一、(常等颠倒不成立):
于无常著常,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无常,何处有常倒?
将无常执著为常有就叫颠倒,但空性中没有无常,又哪里会有常的颠倒呢?
现在破痴心。所谓痴心,从名言的角度讲就是常、乐、我、净的颠倒执著;从胜义的角度讲对无常、苦、无我、不净的执著也是愚痴。而对治愚痴,从名言的角度只要抉择常乐我净不成立以及存在无常苦无我不净就可以了;从胜义的角度,不仅要破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还要破无常苦无我不净四种非颠倒。
凡对佛法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名言中常乐我净就是颠倒。比如,从来没有学过无常法的人见到昨天的柱子与今天的柱子一样,于是就以分别念认为柱子是常有;本来受唯是苦的本性,但人们却认为有真实的乐受存在;本来我并不存在,但人们却认为我存在;本来身体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构成的,可人们反而以为身体非常清净。
本颂遮破常执。在世俗中,执著常是一种颠倒,而执著无常却符合真理,无常的执著对常的执著有妨害。比如,外道认为大自在天是常有,清净自性因可以遮破这种邪见:“一切诸法是无常的,存在之故,如同瓶子 。”
常有是世人及外道的执著,无常则是内道佛教对治常执的方便。认为常有是颠倒,无常是非颠倒,这在世俗中可以成立。但胜义中根本不存在无常,又怎么会有常的颠倒呢?比如柱子不存在,也就没有柱子的无常,没有无常又怎么会有常呢?因此,执著“柱子是无常”的分别念虽然在世俗中是正确的,但在胜义中根本不成立。所以,无常在空性中无法建立。
同理,乐我净这三种颠倒也不成立,只要改变一下颂词就可以类推:“于苦而执乐,是则名颠倒,空中无有苦,何处有乐倒。”“于无我执我,是则名颠倒,空中无无我,何处有我倒。”“于不净执净,是则名颠倒,空中无不净,何处有净倒。”
如果没有常等颠倒以及无常等非颠倒,那依靠它们而生的无明也就不成立了。这是以理证抉择没有无明。在了义的佛经中,释迦牟尼佛也宣说了无明不成立:“佛告文殊:“无明即解脱,是名为无明。””《显句论》引教证云:“无明因缘生,何有终无有,无明实无有,故我说无明。”意思是说,无明依靠常等颠倒而生,哪里有无明呢?终究没有。无明实际上并不存在,只因它在世俗中依靠因缘而有,所以我才假立了无明之名。
《中观根本慧论》抉择了二转*轮的究竟意趣,大家一定要通达,但也要懂得修行的次第。华智仁波切说:“最初一定要抛弃世间并在自相续中生起出离心;之后要依靠《入菩萨行论》等大乘修心法门生起菩提心;然后要闻思《中论》为主的中观法门以及《宝性论》等弥勒五论;最后将二转三转融会一体而修行。这就是真正的智者。”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也为修行人指明了道次第。这部论的颂词虽然不多,但只有真正的圣者才能造得出来。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说过:表面上看,《三主要道论》只有十几个颂词,好像任何一个人只要一眨眼的功夫就可以写出来,但实际上凡夫人根本写不出这种摄集八万四千法门精华的论典。
总之,修行人首先要看破世间、生起出离心。学佛不是像某些气功师、瑜伽师、活佛、上师所提倡的那样为了治病、发财,这些看起来很诱人,但根本不是真正的修行人的目的。真正的修行人学佛的目的是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学佛也并不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解脱,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获得寂灭的安乐,那么修一个得阿罗汉果的法也可以,但大乘佛法的不共特点是要利益众生,所以一定要生起菩提心。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还要生起无二慧。要生起无二慧,首先要闻思中观抉择二转*轮的教义,还要闻思《弥勒五论》等通达如来藏的教义。最后再将二转三转结合起来修行。
卯二、(无常等非颠倒不成立):
著无常为常,即是为颠倒。
空中无无常,何有…
《中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