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下▪P8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世界上,除了真正在中觀和大圓滿等深法方面有一定境界的高僧大德以外,一般的人是很難斷除我執的。但只要能了達自己的身心感受、親朋好友、故鄉等法都是虛假的,對我和我所的執著一天天在減輕,就說明已經有了一定的境界。否則,如果對這些法的執著還很大,就說明自己的境界並不高。

  子二、(如此遮破之果)分二:一、滅盡我執者不可得;二、滅盡我執而獲得解脫。

  醜一、(滅盡我執者不可得):

  得無我智者,彼等不可得。

  無我我所執,見者亦未見。

  證得無我的智者其本身實不可得,因爲,已經斷除了我執與我所執的智者也無法見到有一個“見空性者”。

  本頌主要宣說見者瑜伽士不存在。有實宗認爲:我與我所應當存在,因爲證悟無我、無我所的“見者”瑜伽士存在。

  “得無我智者,彼等不可得。”證得了無我的智者實際上並不能成爲見者,這樣的見者實不可得。爲什麼呢?因爲“無我我所執,見者亦未見。”“未見”指不可見、不成立的意思。前面已經抉擇過我與我所不成立,既然沒有我與我所,那斷除了我執與我所執的“見者”是誰呢?所以,見者補特伽羅不成立。

  本師釋迦牟尼佛圓滿證悟了無我,斷除了一切執著。但他能否成立爲見者呢?除了名言假立以外根本不成立。同樣,位登極喜地的龍猛菩薩也只能在名言中成立爲見者。佛經亦雲:“內法觀空性,外法亦觀空,何人修空性,彼亦無少許。”“何人”指的就是見者。既然外面的法是空性,裏面的法也是空性,那麼修空性的補特伽羅怎麼能超離于內外法之外而成爲真實的見者呢?

  按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文,本頌最後一句爲“是則爲稀有”,我在《顯句論》中沒有找到“稀有”的意義,《般若燈論釋》中本頌也有別的譯法。可能他們采用的不是一個梵文版本,如果是一個譯本應該不會有這麼大的差距。這次我結合藏文本對《中觀根本慧論》的頌詞作了調整,這對以後的學習者來講應該說是很有必要的。當然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文非常有加持,在漢地普遍流通。以前我講《金剛經》就采用了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本。因此,我在這裏要澄清:我們並不是在遮破鸠摩羅什大師。不然有人會不會這樣傳:“某某把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文都改變了……”

  醜二、(滅盡我執而獲得解脫)分二:一、如何滅盡我執;二、如何獲得解脫。

  寅一、(如何滅盡我執):

  內外我我所,若盡滅無有,

  諸取即爲滅,取滅則生滅。

  如果把將內五蘊執爲我以及將外在諸法執爲我所的薩迦耶見滅盡無余,那麼諸取也就滅盡了,諸取滅盡,則生也就滅盡了。

  人們執內相續所攝的五蘊法爲我,執外在蘊界處所攝的法爲我所。如果滅盡了我和我所,我執和我所執就全都滅盡。沒有了我和我所的執著,輪回中的諸取就滅盡了。取有四種:欲取、見取、我語取、戒禁取。欲取,即對欲界色聲香味等欲妙的貪執;見取,即除了戒禁取見之外的四見,它的主要根源是壞聚見;我語取,即依靠內在的身心而說我,是我所執的根源;戒禁取,一般指外道所行持的戒律。轉生輪回的根本就是四取,滅盡了四取就不可能再轉生于輪回中,就像火滅了煙必將消失、種子滅了芽果也不可能出現一樣。

  寅二、(如何獲得解脫):

  業煩惱滅故,名之爲解脫。

  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

  業和煩惱的滅盡稱之爲解脫。業和煩惱並非實有,故一旦證入空性,戲論就滅盡了。

  業和煩惱滅盡,衆生在生死中的流轉也就停止了,這就是所謂的解脫。所有痛苦的來源是業和煩惱,業和煩惱的來源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的來源就是執著種種相的戲論,當證入空性滅盡一切戲論的時候,業和煩惱也就隨之滅盡了。

  凡是爲世間名言所攝的法,比如瓶子、柱子、氆氇等法,都是戲論。諸法本來沒有自性,但由于對它們起了相執從而生起非理作意,進而引發煩惱並造業。那麼通過怎樣的途徑才能斷盡業和煩惱呢?只有證入空性。所以,爲了獲得解脫,我們應該修習空性。只要證悟空性,戲論、非理作意乃至一切業和煩惱也就滅盡了,此時就獲得了解脫。

  清辯論師認爲這裏的解脫指大乘的解脫,佛護論師則認爲不僅指大乘的解脫,也包括小乘滅盡人我的解脫,月稱論師在《顯句論》中駁斥了清辯論師,說本頌的解脫是指大小乘的解脫。宗喀巴大師在《理證海》中說:解脫不僅指大乘證悟二無我空性,聲聞的證悟雖墮于寂滅邊,但也算是解脫,否則除了中觀者以外就再沒有解脫了,這顯然有很大的過失。對于證悟空性就是解脫,月稱論師、宗喀巴大師和果仁巴大師都引用了《中觀四百論》的教證來說明,即“如來所說法,略言唯二種:不害生人天,觀空證涅槃。”

  子叁、(斷除與聖教相違):

  諸佛或說我,或說于無我。

  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

  諸佛有時候說有我,有時候說無我。但在諸法的實相中,既沒有我也沒有無我。

  對方提出,佛陀曾說過:“自爲自怙主,他人焉能怙,若善調自續,智者趨善趣。”既然佛講有我,而中觀宗卻說無我、無我所,這難道不相違嗎?

  佛陀在各種經典中所講的觀點雖不盡相同,有時候說我存在,有時候說我不存在。但佛的究竟密意就是“無我無非我。”

  佛陀說法總是針對不同的根基,在《毗奈耶經》等某些聲聞經典中,佛陀說五蘊存在、我存在,但這只是爲了接引某些外道的暫時說法,並不是佛陀的究竟密意。因爲,如果直接向這些外道宣說無我,他們根本無法接受,甚至有可能生起邪見,故爲了引導這些衆生趣入解脫,佛陀才說有我。佛陀這樣說也並不是打妄語,因爲名言中確實有如幻如夢的我存在。

  佛陀也宣說了無我空性的教言,爲什麼這樣宣說呢?因爲很多衆生執著有我:數論外道認爲有常有自在的神我,犢子部認爲有不可思議的我……爲了打破他們的實執佛陀才宣說了無我空性的道理,但無我也不是最究竟實相。

  既然我、無我都不了義,那什麼才是真正了義的說法呢?在對前世對中觀等甚深法門有一定串習,且不會對甚深實相生起邪見的具緣衆生面前,佛陀既不說有我也不說無我,唯一宣說“無我無非我”,這才是諸法的究竟實相。

  因此我們應該了解到,佛陀在鈍根衆生前宣說有我、無我,在利根者前宣說遠離我、無我等一切戲論,但這毫不相違。在聞思佛法的過程中,大家不能認爲這些說法互有抵觸,更不能認爲一個應舍一個應取。

  看似相違的說法在很多經典中都有。比如,佛在《如來藏經》中說如來藏常恒不變本體存在,而在《楞伽經》裏佛卻說:“以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妙法蓮花經》說究竟一乘,即唯一佛乘,《解深密經》卻說究竟叁乘,即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在《楞伽經》中,佛說外境根本不存在,萬法唯心,而在《阿含經》等聲聞經典中,佛又說外境存在。在《念住經》中,佛陀說依靠五欲不能獲得佛果,並講了很多五欲妙的過失;而在一些續部中,又說獲得佛果一定要依靠欲妙,並說這是一種方便。在《別解脫戒經》裏講了女人、飲酒的過失,而《勝樂續》中卻說依靠女人和美酒能得成就……

  從表面上看,佛陀在不同經典中的教言似乎有些相違,但實際上並不相違,因爲,各種說法都有其特定的意義。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完全能針對衆生的不同根基宣講相應的法門。對于佛陀所說的道理,有智慧的人只要潛心研究就一定能揭開此中的密意。

  能否善巧解釋佛陀的密意對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對于佛陀的不同說法,如果你認爲一個是真一個是假,一個要舍棄一個要修持,那顯然入了誤區。所以,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通達佛陀各種教言的密意非常重要!我在《旅途腳印》裏告訴過大家:“不論開啓任何寶庫的大門,都需要鑰匙。開啓佛的語言大寶藏,也需要智慧的金鑰匙……開啓佛語寶藏的鑰匙,就藏在遍知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第八品的字裏行間。”

  佛陀的金剛句意義甚深,要真實通達其意義,就必須依靠四種密意和四種意趣,否則是很困難的。現在很多講經說法的法師自己都很矛盾:這部佛經裏這樣講,那部佛經裏那樣講,我該怎麼給別人講呢?即使勉強給別人講了,自己的疑惑還是解決不了。爲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以前沒有經過系統聞思。如果系統聞思過,這些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一轉*輪的四谛教義,二轉*輪的空性教義,叁轉*輪所抉擇的如來藏教義,大家要依次通達。在此基礎上,大家還要通達《定解寶燈論》所抉擇的二、叁轉*輪圓融無違的自宗了義觀點。

  大家能夠系統地聞思各乘的教義,且能互不相違地受持,這確實要感謝大恩上師如意寶和曆代傳承上師。如果沒有他們的恩德,在這個末法時代,外面的世界那麼迷亂,內心的分別念又這麼繁雜,想憑自力解開佛陀的密意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想弘法,但他們自己對佛教還未通達又如何引導別人呢?在座的道友卻很幸運,依靠傳承上師們的教言,對佛陀所講的甘露妙法,雖不敢說全部精通但也可以說略知一二,這也是我們多生累劫的福報。

  順便說一下,希望大家在聞思的過程中不要觀察上師的過失。上師的批評贊歎都有一定的目的,有很多的必要,並不是隨隨便便說的。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明白這個道理非常重要。有些福報不夠、前世造過很多惡業的人對道友、上師經常會生一些邪見,的確很可憐,這些人應該好好忏悔。

  癸二、(如何宣說真如之理)分叁:一、真如之本體不可言诠;二、以假立而宣說真如;叁、所宣說真如之法相。

  子一、(真如之本體不可言诠):

  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法性如涅槃。

  諸法的實相不是心的行境,也不是語言的所诠,這無生無滅的法性就如涅槃一樣。

  無我是從所斷的角度來講的,真如是從所證的角度講的,萬法的本性就是真如,通達了無我,真如就現前。見聞覺知的是現象,而萬法的實相以語言無法表達,以分別心…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寶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