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下▪P7

  ..續本文上一頁業因果的本體也是如此,雖有顯現但終歸無有實質;還如谷響,雖然可以聽到空谷的回響,但卻無處尋覓它的蹤迹。所以,大家應當結合這些比喻,細細體會業因果的虛幻性。

  總之,我們要知道,在輪回大夢裏所顯現的一切,在真實的勝義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永嘉大師的《證道歌》雲:“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金剛經》亦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壬二、(以教證總結):

  《梵王請問經》雲:“佛告梵王:“若無業無果者,即是菩提。如是菩提無業無果,得菩提者亦無業無果,彼得授記及聖種性亦複如是。若無業無報者,彼聖種性亦不能起身口等業。””

  《無上依經》雲:“佛爲憐愍世間住于亂慧無因惡因诤論者故,于世谛中說有諸法、有我、有人、有衆生、有命者。”

  《寶勝經》雲:“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實相義如是,雲何有分別?”

  《金光明女經》雲:“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生,善女當觀諸法如是,何處有人及以衆生,本性空寂無所有故。”

  《等持王經》雲:“佛宣如幻之佛法,百千衆生獲饒益,發願已得佛授記,此悉幻化無真實。”

  《中觀根本慧論·觀業品》傳講圓滿

  

  十八、觀我法品

  本品宣講趨入真如的方便。全知麥彭仁波切講過,第十八品蘊含了甚深的意義,是整個《中論》精華。也有論師認爲本品是對前面人無我與法無我的總結,主要宣講了斷除障礙以後如何趨入無我空性的道理。由此可見,高僧大德們都把本品視爲《中論》的精華,本品的偈頌也被很多中觀論典所引用。所以,希望大家認真研究這一品,不能背誦全論的道友至少應將本品背下來。

  辛叁、(宣說趨入真如之方便——觀我法品)分二:一、以理證廣說;二、以教證總結。

  壬一、(以理證廣說)分叁:一、宣說真如之自性;二、如何宣說真如之理;叁、如是宣說之果。

  癸一、(宣說真如之自性)分叁:一、破我與我所;二、如此遮破之果;叁、斷除與聖教相違。

  子一、(破我與我所)分二:一、破自性成立之我;二、以此遮破我所。

  醜一、(破自性成立之我):

  若我是五陰,我即爲生滅;

  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

  如果我即是五蘊,那麼我就成了生滅的法;如果我異于五蘊,那麼我就不具有五蘊的法相,成了無爲法。

  外道所承認的唯一、常有的我以及部分內道承認的不可思議的我都是遍計的我,在五蘊上施設的我則是俱生的我。

  一切煩惱、一切輪回過患的根源是什麼呢?就是執著我和我所的薩迦耶見。故《入中論》雲:“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

  關于斷除我執的教言,《觀燃可燃品》中有五相推理,《觀如來品》也從如來的角度宣說了這五相。本頌詞則只觀察兩相,即我和蘊之間是一體還是異體,將我抉擇爲空性以後,我執就被破掉了,沒有我執,我所執也就沒有了。這一頌是大德們抉擇人無我見常用的教證,這一尖銳的推理能摧毀如山王一般的我執邪見。

  人我要麼與五蘊一體要麼與五蘊他體,但進行觀察時,這兩種關系都不成立。

  首先,我與五蘊無二無別不成立。如果我是五蘊,由于五蘊是刹那生滅的體性,我也就成了生滅的法。但這並不符合實際,因爲人們根本不會認爲我是刹那生滅的,人們認爲從小到老是一個我,絕不會認爲現在的我是新生。不管俱生的我還是遍計的我,誰都不會認爲人我是生滅的法。

  另外,五蘊是五個法:身體的色蘊,苦樂等各種感受的受蘊,取種種相的想蘊,能夠了別的識蘊,以上四蘊以外的行蘊。如果我和五蘊一體,那麼我也就成了五個。進一步來講,五蘊又能分出更多的法:色蘊分成因色、果色,受蘊分成苦樂舍等感受……如果五蘊和我無二無別,那麼我豈不也有這麼多的數目?但人們從來不會認爲有多個我,所以這種觀點不合理。

  《顯句論》說:如果我和五蘊是一體,那麼在獲得解脫時我就會斷滅,因爲在聖者趨入無余涅槃時五蘊會滅盡,這樣就墮入斷邊。

  總之,如果我和五蘊一體,則有我成爲生滅法、我成爲衆多、我將斷滅等過失。

  其次,我和五蘊他體也不合理。如果我和五蘊是他體,那麼我就不具有五蘊的法相。作爲有爲法,五蘊都具有生住滅的法相,如果我不具有生住滅的法相則成了無爲法,是無爲法就不會有任何改變,也就不會有人我在輪回中的流轉。這顯然不合理。

  另外,《顯句論》說:如果我和五蘊是分開的他體法,那它們就像牦牛和馬匹一樣互不相關。以可現不可得之理觀察:如果在五蘊之外真的有一個我存在,那通過某一正量應該能得到它,但是不管依靠什麼量在五蘊以外根本得不到我,既然得不到離蘊之我,那麼他體就不能成立。

  我和五蘊既不是他體也非一體,故無自性。經雲:“如同依明鏡,縱然現影像,彼者真實中,少許不可得。如是依五蘊,縱然現我執,然如此影像,真實中無有。若未依明鏡,影像不可現;如是未依蘊,我執不可得。”

  龍猛菩薩的這個理證非常深奧,全知無垢光尊者在抉擇大圓滿的本性時就經常引用這個頌詞。希望你們好好領會這個甚深的教言。

  叁界的衆生沒有一個不執著自己:我的身體、我的感受……整日忙忙碌碌,無非是爲了身心的樂受,這樣衆生就會不斷地造業流轉。但詳細觀察五蘊跟人我到底是什麼關系?是一體還是他體?此時就會發現人我根本不存在,它和兔角沒有任何差別。那麼這又是誰在追求快樂呢?這樣執著又有何意義呢?

  學了《中觀根本慧論》以後,希望大家都能精進修持空性。無始以來我們漂泊至今,都是因爲我和我所執,既然現在依靠中觀理證明白了無我,那就應當精進修持空性,以期早日斷除輪回。並且,當見到衆生因不懂無我而漂泊輪回,自然也會生起悲憫。我們聞思的目的並不是爲了挑別人的毛病,也不是爲了在衆人面前炫耀自己,目的就是要打破我執,真實地利益衆生。

  大家聞思的所得應當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每一位道友要經常觀察我執減少了沒有。如果沒有減少我執,就說明自己的聞思並沒有取得真正的收獲;我執減少了,就說明聞思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所以,大家要對我和五蘊的關系認真思維。

  在聞思的過程中,如果聽到有人說聽法沒有意義,那一定要小心,千萬不要輕易跟隨這些言論。每一個人都應該體會到:通過聽法能對甚深的中觀空性生起定解,因此聽法怎麼會沒有意義呢?藏地有一種說法:未聽過中觀和聽過中觀的人行爲上截然不同。爲什麼呢?因爲在聽聞中觀法理以前我執很重,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聞思後我執明顯減輕,人也就變了。所以,諸位具善緣的道友應當認真聽聞無我空性的道理,而且還應當反複思維,這樣一定會對空性生起定解。

  醜二、(以此遮破我所):

  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故,無我我所執。

  如果沒有我,又怎麼會有我所?滅除了我我所的緣故,也就不會有我執和我所執。

  所謂我,就是指依五蘊而起的法,它是我執的對境;所謂我所,是指我所執的對境,比如我的身體、我的瓶子、我的柱子、我的房子……我和我所是從對境方面講的,而我執和我所執則是指有境的執著。衆生爲無明煩惱所遮障,不知道萬法的真相,本來不存在我卻執著有我,就像愚者將陽焰誤認爲水,將幻化的人認爲是真人一樣。衆生總會不由自主地執著:這是我的身體、感受、生活、房子、轎車……每個人都對這些懷有非常強烈的執著。

  前頌以他體一體的方法抉擇了無我,既然沒有我又怎麼會有我所呢?我是我所的基礎,就像沒有瓶子,也就不會有瓶子的顔色、形狀、大小等概念一樣,沒有我自然沒有我所。滅盡了我與我所,還會不會有我我所的執著呢?當然不會有。我我所這一對境不存在,依什麼而生起執著呢?所以,我我所以及對我我所的執著只是分別念假立而已。真正觀察時,它們都不存在,與石女的兒子沒有任何差別。這樣本不存在的法,不管你怎樣尋找也是找不到的。

  如果真的想尋找什麼,那就去尋找“我”,看“我”到底在哪裏,這還是很有意義的,我想每個人都會有所收獲。聽說有些外國人沒事幹,整天探求這個、尋找那個,比如某種動物身上的毛有多少根,青蛙的牙齒有多少顆……研究這些問題有什麼必要呢?得到了結論又有什麼用呢?所以,如果要研究,我很希望他們能研究一下佛法。但很遺憾,他們對佛法偏偏沒有信心。

  前段時間甘孜州修水利工程,挖土到了大概叁十米深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動物,在那條黑黝黝的動物身上聚集著很多小動物。有些人說是龍王,有些人說是恐龍,也有些人說是怪物。全世界有幾百位新聞記者來到這裏采訪。大家看了都覺得很稀有,也特別害怕。某些動物保護組織的人士勸誡不要殺害它,擔心殺害了它會出現一些災難。其實從佛教的眼光來看這也並不奇怪,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就提到了很多這類孤獨地獄的衆生。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對這些動物的研究並不是特別重要,最值得研究的就是“無我”。人人都爲了“我”而追求,但所謂的“我”到底存不存在呢?名言中有假立的“我”,但這個“我”並非真實存在。這一點,只有依靠中觀理證和《般若經》才能通達。所以我想,整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學問就是“到底有沒有所謂的“我””。如果的確有“我”,人人爲了它而忙碌也是合理的,但如果沒有“我”,那爲什麼要爲了“我”而奮鬥呢?

  “我”只在迷亂的現相中才有,就像在夢境中覺得有“我”的感受,但醒來的時候會清晰地了知夢中的“我”只是一種虛妄。同樣,即使人們再怎樣認爲有“我”和“我所”,這畢竟也只是一種虛妄,在真實義中並不存在。或許以偶爾的因緣,人們也會有世事如夢幻的感觸,但以此卻無力抵擋眼前紛然呈現的一切;人們有時候也會說:“人生就是一場戲”,但實際上人們還是不肯放棄一絲一毫的執著。所以,要想真正認識無我並打破我執和我所執並不容易。

  在…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寶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