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系。
接觸不接觸的理論並不是抉擇名言的理論,而是抉擇甚深空性的勝義理論。不僅是世間人,即使是佛教的有實宗,也無法對接觸不接觸的問難給出正確的答案。所以,觀察名言因果的時候不能用“接觸還是不接觸”,只能說“因緣聚合時可以生”。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饒益衆生就會感受安樂,傷害衆生就會感受痛苦,這是名言的無欺緣起。這與化學實驗其實沒有什麼差別,在化學實驗中,因緣一旦具足,反應物就會産生,這就是無欺的規律;同樣,善業成熟就會獲得安樂,惡業成熟就會感受痛苦,這也是必然的規律。可惜的是,爲什麼世人只承認化學反應,而不承認善惡因果呢?
在學習中觀的過程中一定要通達這些問題,否則容易誤入歧途,有些人喜歡說大話:“《中論》說因果不存在,叁寶也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的……”于是在行爲上便不取舍因果。昨天有一個人給我打電話說:“我現在住于明空無二的境界當中,不需要因果了……”我在法王面前呆了這麼多年,從來沒聽法王說過“因果不重要”,這根本不是法王如意寶的傳統。上師如意寶說過:作爲修行人,既要重視世俗的善根,又要重視勝義的善根。勝義的善根就是安住于大中觀、大圓滿的境界,觀修心的本性;世俗的善根就是念咒語、磕頭、修加行以及聽聞佛法等。上師如意寶還以比喻說明:騎馬的時候,如果兩只腳都蹬在腳蹬裏,這樣就最穩當;退一步來說,即使一個腳踏空,另一個腳還可以穩住。所以,大家應該同時修習世俗和勝義的善根,這樣即使勝義的善法沒有修成,也還有世俗的善法可以依靠。所以,希望大家重視因果法,千萬不要誤入歧途。
修行人是應該有一些修行的境界,但有些人整天講“境界”,而聞思的智慧一點也沒有,這樣的愚笨者非常可憐。沒有境界的人最愛炫耀自己的“境界”,真有境界的人卻根本不會說自己的境界。所以,大家不要講很多“境界”,應該好好取舍因果。大家一定要重視世俗的功德,還處在世俗中時就應該修一些世俗的善法。如果放棄世俗善法,只是從《般若經》、《大圓滿》中拿一兩句“沒有因果”的句子來安慰自己,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並沒有多大意義。有些人就是這樣,明明是自己懶惰,取舍能力差,反而還以這種方式安慰自己。不過學院裏這種人不多,社會上比較多。希望大家不要學這些,應該隨學上師如意寶的優良傳統。
子五、(觀察空不空而破)分二:一、離果不離果之因不能生果;二、因不能生空不空之果。
醜一、(離果不離果之因不能生果):
若因空無果,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
若因中沒有果,因怎麼能産生果法?若因中存在果,因怎麼能産生果法?
“若因空無果,因何能生果?”若因上根本不存在果,那這種以果法空的因能不能生果呢?根本不可能。《顯句論》說:因上空無果,則與非因相同,非因豈能生果?《青目釋》雲:“以無果故因空,雲何因生果?如人不懷妊,雲何能生子?”如果因上不存在果也可以生果,那麼石頭也可以生黃金,柱子也可以生孩子,攝像機也可以生牦牛……
“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如果果在因上不空,也就是因上存在果,那怎麼還要因來生呢?已經存在的果不必生。就像母親已經生了兒子,那這個兒子就不必重新再生了。
醜二、(因不能生空不空之果)分二:一、不空之果不能生滅;二、空果不能生滅。
寅一、(不空之果不能生滅):
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滅。
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滅。
果法不空則不生,果法不空則不滅。因爲果法不空的緣故,不生也不滅。
若認爲:果法應該存在,因爲果法有生有滅。破曰:不空的果和空的果都不能生滅。
首先,不空的果不能生滅。如果果法的本體不空,那它就不需要産生;如果果法的本體不空,那它也不會滅盡。其實這種不空的果法在世間是根本不存在的。萬法的生滅以現量可見、比量可知,如果認爲存在實有不空的果,那就等于否認了萬法的生滅。
寅二、(空果不能生滅):
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滅。
以果是空故,不生亦不滅。
果法空的緣故不生,果法空的緣故不滅。因爲果法不存在,所以不生亦不滅。
其次,空的果也不能生滅。空的果也就是不存在的果,這樣的果不管聚集多少因緣也不可能産生;沒有産生也就不會有滅盡。《顯句論》雲:“如同虛空一般。”虛空沒有本體,自然不會有最初之生;沒有生,也就不會有中間的衰老和最終的滅亡。所以,如同虛空一般的果法無有生滅。
子六、(觀察一體他體而破)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醜一、(略說):
因果是一者,是事終不然;
因果是異者,是事亦不然。
因果是一體,這種事終究不合理;因果是異體,這種事也不合理。
如果因和果就像火和火的熱性一樣是無二無別的一體,這不合理。誰會承認種子和芽是一體呢?如果因果像東方的瓶子和西方的柱子一樣是別別分開的他體,這也不合理。他體之法沒有任何關系,這樣的法又怎麼能成爲因果呢?
醜二、(廣說):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
若因果是異,因則同非因。
如果因和果是一體,那麼能生和所生就成爲一體;如果因和果是他體,那麼因則與非因相同。
這一頌具體解釋因果一體或他體的過失。
如果因果是一體,那麼能生和所生就變成一體了。大家都知道,依靠眼根産生眼識,如果因果是一體,那麼眼根和眼識就成了一體;依靠父親才有兒子,如果因果是一體,那麼父親和兒子就成了一體,但誰會這樣認爲呢?在月稱論師的《顯句論》、宗喀巴大師的《理證海》以及全知麥彭仁波切的《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都使用了這兩個比喻,清辯論師使用的則是父子和火薪的比喻。
另外,如果因和果是一體,那麼農民爲了收獲莊稼而辛勤耕耘就沒有用了,修行人爲了獲得佛果而精進修持就失去意義了……如是有無窮的過失。
因和果是他體也不合理。如果因和果是他體,那麼因就等同非因,如是則種子不能生苗芽,母親不能生兒子;或者非因就等同因,如是則火焰能生黑暗。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所謂“他體”並不是像前天的種子和今天的苗芽這樣非同時的兩個法,學過《入中論》的人都知道:一者存在另一者不存在不能叫他體,兩個事物的自相都存在才能成爲真正的他體。
既然因果一體他體都不成立,而一體他體之外又沒有其他安立因果的方式,這就說明勝義中根本不存在因果。
作爲修行人,聞思修行應當齊頭並進,一方面要通達理論,一方面也要實修。希望每位道友都不要落入一邊。如果只是盲修,從來也不聽課,這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只是聞思,從不修行,這也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大家也不能像學術界的人士那樣,眼光總是向外觀察,從來不內觀自相續的煩惱,應該在謹慎取舍因果的基礎上修習空性。
最近很多道友都喜歡背誦了,這是個好現象,因爲有無背誦對自己的影響完全不同。十年前我背了《量理寶藏論》,現在翻譯的時候還是覺得特別熟悉。看著漢文的頌詞,藏文就能直接浮現在腦海中。通過背誦論典還能在阿賴耶上熏習深厚的習氣,這對生生世世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壬二、(觀察果之本體而破):
若果定有性,因爲何所生?
若果定無性,因爲何所生?
如果果法決定有自性,那麼因怎麼産生它呢?如果果法決定無有自性,那麼因怎麼産生它呢?
本頌觀察果有性無性都無生。
如果果法決定有自性,那因怎麼會産生它呢?不會産生。比如,如果鮮花的自性真實存在,那就不需要種子來産生它了。《顯句論》雲:如果瓶子的自性已經存在,那再依靠因來産生就沒有必要了。
如果果法沒有自性,那因怎麼會産生它呢?也不會産生。比如龜毛的自性決定是無,那麼依靠多少因緣也無法令它生起。《顯句論》雲:如果果法的本體跟兔角一模一樣,本來不存在,那麼即使依靠十萬個因緣也不能産生它。
對于無自性,《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裏提到了鏡中的影像。有人懷疑道:鏡中的影像雖無自性,但它並不是無生,依靠因緣可以産生吧?對此我們回答:影像雖然可以産生,但這個影像的本體畢竟不能成立,既無本體,也就沒有真實的生,此即無生;雖然是無生,但依靠因緣聚合又能産生。所以,在世俗中一切萬法就像影像一樣,應該成立無自性的緣起生。
有些人或許會覺得這裏龍猛菩薩的偈頌與前面重複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本頌跟“若因空無果……果不空不生……果空故不生……”叁頌並不相同,雖然都在講不生,但本頌直接觀察果之本體,而前面則是從作用的角度觀察不生。不僅是中觀,大圓滿也有這樣的現象。沒有深入研究的人也許會覺得:“大圓滿中很多法只是詞句不同,意義都一樣。”但只有在你深入研究、修行後才會知道,其實每一句都有不同的作用,都有不同的必要。
所以,作一些辨別是有必要的,如果沒有詳細分析,恐怕有的道友就會覺得:說“因果不存在”這一句就可以了。其實並不是這樣。針對衆生不同的增益分別,龍猛菩薩才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如果你想生起“因果無生”的定解,就必須從方方面面斷除增益。
壬叁、(觀察因之本體而破):
因不生果者,則無有因相。
若無有因相,誰能有是果?
如果因不生果則不具有因的法相,如果沒有因的法相,誰又能産生果?
這一頌是觀察因的本體而破。
前面通過各種方式作了觀察,因的確不能生果。《量理寶藏論》中說:“因果即是能所利。”何謂因的法相?即是能對果進行利益的法,能對果的産生起到作用,就是因的法相。所以,因要成立爲因,一定要能産生它的果。如果因不能産生果法,那這個因也就失去了因的法相。比如,如果眼根從未産生過眼識,那它就沒有眼識之因的法相。不是因就無法産生它的果法。
道友們應該好好思維一下:因到底有沒有生果的能力?當然,在如夢如幻的世俗中,因緣聚合的時…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