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善心是生長菩提心的沃土
究竟勝義菩提心生起前須有不動世俗菩提心,而其首要即在于善心。有道是:「心善地道善,心惡地道惡。」而菩提心是由善心而來,所以要擁有菩提心,就應先修心;若不修心,就不能舍棄自利的思維。即使是以世間法的角度來看,我們也知道:一味自利者,一定不會有什麼善果的!而就教法而言,聲聞、獨覺衆爲何不能獲得菩薩地或佛果的功德,也正是因爲他們只重自利。因此,修行者應盡量于心念上增長菩提心。
慈心與菩提心的關系非常重要,古德聖賢均有開示。
阿底峽尊者對種敦巴雲:「凡種沃土皆生長,心善則生諸所求,精進行者無障礙,善取舍者入解脫。」可知善心之重要。
寂天大師雲:「殊勝珍貴菩提心,未生菩提願生起,已生菩提不退轉,祈願增益更得上。」所謂「殊勝珍貴菩提心」,就是指渴求一切衆生皆能證得佛陀果位之心願。
吉天宋恭雲:「如同駿馬慈心與悲心,若于利他馳騁未領先,人天會衆恩德將不生,如此前行發心奮勉行。」即是指慈心與悲心之觀修,若能修此,喜心、舍心也能因此得生。菩提心由悲心而生,悲心由慈心而生,故應先觀修慈心。慈心,指的就是緣取一切衆生爲對境,希望衆生皆能具足安樂之因與安樂之果。
古德言:「如果有人說自己具有神通、禅定種種功德,若不具慈、悲之善心,死後仍將投生于不堪的環境。」慈、悲之善心不僅可以保護我們,也是生長菩提心的基礎。修學大乘的我們更應該以善心來對待一切衆生! 要生起菩提心的開始依止是悲心。就好像是母親愛自己的獨生子女,所生起的種種照顧之心一樣,是不由自主就生起的悲心,我們也要以這種方式對一切衆生生起無量悲心。
只有當內心真正發起菩提心的時候,才會很自然地去幫助別人。佛教的悲心不僅希望衆生脫離痛苦,更希望衆生能得到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