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74

  ..續本文上一頁已得堅定不移的信解,進而如理進行取舍,已經將小士道與共同道次第修完,此種人是下等修行者。

  所謂的小士道,就是指對世間一切欲妙沒有任何貪執,放下今生一切瑣事,對死亡無常、業因果具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如理如法地取舍。如果能夠做到上述這些要點,才可以稱得上是一位下等修行人。

  現在的有些人,連小士道的定解都不具足,卻要修密宗最高的法。密宗的法雖然很高、很好,但是珍貴的獅子的乳汁倒在土器中時,土器會炸裂的,因此,非法器即使修持密法也是不會成功的,希望大家還是依照次第修持。

  一般像普巴金剛、瑪哈嘎拉、時輪金剛等法要,都屬于密宗生圓次第的修法,對于這些殊勝的法要,加行還沒有修之前怎麼可以隨隨便便修持呢?這一點,法王如意寶也是不敢開許的。有些假相修行人對這些法要根本沒有一點珍貴的感覺,經常隨隨便便地念修,就像念報紙一樣,見到這些惡劣的行爲,心裏真的好像有刀子在一刀一刀地切割著一樣,非常痛!

  確實是這樣的,現在的個別上師根本不觀察弟子的根基,見了面就馬上給他灌無上大圓滿的頂、傳最甚深的密法。這樣的做法,可能連蓮花生大師聽說了都要冒一身冷汗,但是現在末法時代的形象上師們,蓮花生大師不敢做的事情他們也敢铤而走險,的確是非常可怕的一種行爲!

  如果相續中已經生起了此等證相,也就說明已經打好了一切道的基礎,此後接連不斷獲得善趣的賢妙人身,直至成佛。

  大家都發願要成就佛果,做到這一點的首要前提就是獲得善趣的身體修行正法,而想要獲得人身,就一定要打好下士道的基礎,這一點非常關鍵。

  如果在此基礎上,斷除對叁界輪回的貪執,而生起希求解脫的渴望之心,則是中等修行者。倘若相續中生起此種定解,就像獲得了一把斬斷輪回樹根的斧頭一樣,不會再度退轉輪回,所以已經獲得了容易趨入成就佛果的正道之小乘道。

  這就是中士道。中士道是自己從輪回深淵當中獲得解脫,已經證得人無我的智慧,也就是趨入了真正的小乘道。

  在此基礎上,心想,只是自己從輪回解脫出來還不夠,而爲了無不做過自己父母恩重如山的一切有情,必須成就正等正覺果位。相續中如果生起了這樣的珍寶菩提心,則是偉大的修行者。

  希望大家千萬要注意,在自相續還沒有生起出離心、菩提心之前,最好不要修密法。一般外道不用修加行,只要相信有一個大自在天就行了,但是佛教的每一個儀軌前面都有皈依、發心,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即使修大威德也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因此修習密宗的人,首先應該按照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論》或者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的次第修持,即使短時間內沒有辦法修圓滿也不要緊,沒必要過分著急。

  意義最大的非菩提心莫屬,所以說修持菩提心之人是大修行者。

  這以上,劄嘎仁波切語重心長地宣講了如是殊勝的教言,大家一定要銘記于心,這就是一生成佛的真正教言。

  我們應當以被菩提心所攝受的形式,通過各種方便積累二種資糧。未來連續不斷地獲得具四圓滿的身體,直至究竟福慧二資,現前圓滿正等覺果位。

  以上依照諸位大德的竅訣而宣說了終生實修實證的教言。

  接下來,再以偈頌的方式加以總結。

  結  文

  那莫格熱!

  頂禮上師!

  至尊叁恩德上師,所賜甘露般教言,

  遣除相續惑惱熱,感念大恩祈悲護。

  作者說:具有叁恩德 的至尊上師所賜予的如同甘露般殊勝的教言,能夠遣除我無始以來相續中煩惱的酷熱,想到如此的深恩厚德,心中就倍加想念上師,祈求上師生生世世以慈悲心護佑我及如我這般的可憐衆生。

  這是作者祈禱上師的一個祈請文,各位修行人應該經常依靠這樣的偈文祈禱大恩上師。

  所得珍寶此人身,較純黃金更稀罕,

  如今倘若不修行,此後怎得如是身?

  我們現在已經獲得的珍寶人身,比純淨的黃金更加稀少難得,如果未能利用此人身精進修持,以後怎麼還能得到可以依之獲得解脫的寶貴人身呢?

  暇滿人身非常非常難得,已經得到卻沒有好好利用它精進修持的話,非常可惜,是非常愚癡的一種行爲。因此,在我們具足如此珍貴的人身時,一定要精進努力地修行,以求獲得比較穩固的境界,這一點非常重要。

  相續煩惱盛烈火,加上惡業之幹薪,

  惡友赤風四處起,依此人身亦難得。

  在這個世間當中,每個衆生相續中的煩惱都如同熊熊烈火一樣非常熾盛,如若再添加上無數惡業的幹薪以及不信佛教的惡友四處鼓吹的赤風,煩惱的火焰只會更加盛燃猛烈。

  一般不信佛教的普通人身很容易獲得,但真正從內在的煩惱業力以及外在的惡友方面來講,能夠修持佛法的珍寶人身非常難得。

  戒律不淨大地上,信心種子已腐爛,

  恭敬苗芽不能生,依此人身亦難得。

  戒律就如同大地,是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的來源,而末法時代的很多修行人戒律不清淨,如此一來,他們信心的種子也已經逐漸腐爛,恭敬心的苗芽始終無從生起,由于具有如是種種的惡緣,能夠真正修持佛法的人身確實非常難得。

  聞法之水未引來,思慧耕耘未具備,

  增進修行穗不生,依此人身亦難得。

  修行人應該依靠聞法之水耕耘思所智慧的良田,如此便可以生長修行的麥穗。可是現在的很多人,既不具足聞法之水,也未耕耘思慧的田地,這樣一來,修行的麥穗也就根本不可能産生,從這一角度來看,具有暇滿的人身真的非常難得。

  以上講到了人身難得,尤其末法時代,能夠真正修行的人身確實難得。下面是壽命無常和貪財的過患。

  月複一月歲歲去,月亦隨日而流逝,

  人壽不能久存留,臨近到達死主前。

  每個人的壽命都在隨著時間漸漸地流逝,人生的幾十年就在一年一年的消逝中逐漸減少——每一年在一個月一個月減少、每一月在一日一日減少、每一日又在分分秒秒中消逝無余,所以詳細觀察就會發現,人的壽命非常短暫,死主已經一步一步地到了自己的跟前,對此無須任何懷疑。

  在座的諸位道友,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離開人世的,今年會離開一部分,明年也會離開一部分,如此下去,再過二十年時,我們當中還能剩下多少人?確實是這樣的,每個人都已經站到了死主的跟前,只是離開人世的時間稍有不同而已。

  外敵匪獸恐怖多,內在四大不調和,

  魔障搶奪自性命,人壽難以久存留。

  再者,從世間的違緣來說,人的壽命也不可能長久留存。比如外界有數不勝數的土匪、猛獸,還有無數難以預料的自然界災害,如此衆多的恐怖外緣隨時隨地都會搶奪我們的生命;自己內在的四大也是很難調和,尤其當今時代,身體非常健康的人特別少。因此不論從外內密哪一方面來看,我們的壽命都不可能存留很長時間,就像風中的燈火一樣,在哪一刻被吹滅誰也沒有把握。

  在座的修行人一定要對壽命無常生起一個堅定的定解,這樣一來,你的修行也一定會長期精進的;否則,像現在世間人一樣認爲自己肯定會存活很長時間,那自己的修行肯定無法成功的。

  死主鎖鏈已備好,今年明年即日中,

  何時套住不一定,放棄長住打算妙。

  就在今年、明年或者今天、明天的某一時刻,死主閻羅王一定會用早已准備好的鎖鏈套住我們,而我們就像是等待宰殺的牦牛一般,沒有絲毫反抗的能力。

  因此,修行人應該放棄准備長期留住的念頭,在自己還可以自由自在的此時精進地聞思修行,努力地做一切有意義的事情。

  且觀喜愛住宅者,爲使房屋不滲漏,

  身語屢屢付辛苦,終無自由棄而去。

  有些人特別執著自己的住房,爲了這個房屋,自己的身體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口中也經常說著:“我的房子如何如何……”可是,你究竟能在這個房屋中住多久呢?你最終肯定會離開它,自己一個人獨自遠去。

  學院中有一個老尼姑,冬天的時候她一直在背泥土,她說:“我的房子夏天可能會漏水,應該准備一些泥土……”結果夏天還沒有來,她老人家已經離開了人間。凡夫衆生的常執是無法想象的,總是認爲自己明天還會在、明年還會在,可是我們的壽命就在呼吸之間,誰有把握會長久存在呢?

  說我珍愛此財物,一針亦不施他人,

  被死主敵帶走時,舍不得中留財去。

  很多人特別執著自己的財物,連一針一線也舍不得布施給其他人,但是最後被死主閻羅王帶走的時候,自己根本舍不得的這些財産,仍然要在依依不舍中離它們遠去。

  確實如此,現在的很多大富翁們擁有的財産,即使叁、四代當中不工作也無須擔心,但他們還是要拼命操勞,四處奔波,到最後也只能在極度痛苦的情況下離開人間。對于人們這種愚癡的心態,真正分析時真的非常可笑。

  聲稱親友父母恩,不忍抛棄需長處,

  現在死主呼喚時,頻頻目視棄而去。

  有些人說:“我的親戚朋友對我恩德很大,我實在不忍心抛棄他們,我想長期呆在他們的身邊。”你雖然有這樣的願望,可是死主閻羅王對你疾聲呼喚時,你即使頻頻目視,也不得不舍棄他們獨自離開。

  很多人特別貪著自己的親朋好友,死的時候經常是死不瞑目,可是沒有任何辦法能夠讓你留下,最終一定要離開。因此,在死亡來臨的時候最好不要想著自己的親戚朋友,他們只是人生旅途中暫時聚合的一種假象,沒有任何可以貪著的地方。不管是貪著財産還是貪著親友,都會對自己的修行造成很大障礙,離開人世的時候盡量不要在他們身邊,這樣會好一點兒。

  說世間事大多數,意義重大而成辦,

  死時毫毛亦必舍,深思此景誠灰心。

  大多數人都認爲世間上的事情意義非常重大,經常盡心盡力地努力成辦,可是在死亡來臨的時刻,連一根毫毛都無法帶走,必須舍棄,然而凡夫衆生的心非常的愚癡、顛倒,這真的是一件讓人非常灰心的事情。

  世間上瑣瑣碎碎的這些事情,對自己的修行以及生生世世的安樂沒有任何利益,可是現在的人們根本不懂這個道理,始終爲了這些無有意義的瑣事奔波忙碌,這真是一種愚癡的行爲!

  說無空閑修正法,需積財物積福德,

  至于死敵關頭…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