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75

  ..續本文上一頁時,我未完事對誰說?

  世間上的人們根本沒有空閑修法,他們經常會說:“我現在很忙,等我老了、退休以後再修吧!我對家裏的人一定要負責任。”可是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你即使說“現在很忙,可不可以過幾天再死”又有什麼用呢?任何人都幫不了你,因此,趁著現在有空閑,應該馬上精進修持。

  世間的瑣事永遠都不會完成的,就像水中的波紋一樣,一直會持續不斷地出現,不可能讓你有休息的時候。曆代的高僧大德都說:“修行的時候應該自己做主,不要問任何人。”華智仁波切也說:“修法時不必詢問父親、不必詢問母親,應該自己做主。”米拉日巴等很多高僧大德都是這樣,自己能修行的時候就要趕快修行,不然死亡來臨的時候,即使很多事情沒有完成也是必須離開的,任何人都沒有辦法。

  現今輕視修佛法,注重世間之瑣事,

  今生後世交界處,除善法外未見利。

  修持善法非常主要,除善法以外沒有任何有利益的事情。世間法和佛法相比較時,佛法是最爲重要的,這是生生世世的一件大事,而世間法只是百年之內的事情,即使努力成辦也沒有任何利益。

  但是現在的人們非常愚癡,根本不明白這個道理,整天忙忙碌碌地希求世間法,真是非常可憐!

  若有財物稱富翁,有財無法世間人,

  將受餓鬼饑渴苦,若富爾時當享用。

  世間的人們都將具足大財富的人稱爲富翁,然而這些只有財富沒有佛法的人是很可憐的,因爲他們來世只能轉生到餓鬼當中感受痛苦,這時任何財富都沒有用處。

  世間上的財富只是一種暫時的假象,只有修行人才是真正的富翁,他們積累的是生生世世的大財富,是任何時間都可以盡情享用的寶貴財富。

  無財有法修行人,今生被稱窮乞丐,

  來世多數生善趣,善法富足方有利。

  沒有世間財富卻具有殊勝佛法的修行人,今生當中被人們稱爲窮乞丐。而實際上,大多數的修行人都會轉生到善趣,感受無量無邊的安樂,享用無量無邊的大福報。

  很多修行人的生活確實很困難,即使一般世間人的財富都不具足,但是我們應該考慮到生生世世的利益,具有長遠目光的人就會知道,依靠暫時的貧窮可以成就生生世世的安樂,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舉動。

  說離現世之親友,不得和諧之友伴,

  以善法調心相續,聖者僧衆成其友。

  我們當中有些人說:“現在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都不在我身邊,我非常的孤獨,非常的痛苦。”其實你根本不用傷心,如果以善法調伏自相續,具有殊勝加持的聖者僧衆都會成爲你的朋友,高僧大德們的法本就是自己最好的友伴。

  世間上的朋友唯一造作惡業,散亂放逸,而聖者僧衆的一言一行都是行持善法,經常接觸什麼人,自己也就會變成那樣的人,所以應該與殊勝的友伴在一起。有些剛來的人,如果特別想念親人朋友,就應該從道理上思維:世間上的親戚朋友始終讓自己學習惡劣行爲,而住山的聖者們希求的都是解脫的安樂,因此應該抛棄世間親友,追隨具有殊勝加持的聖者。

  一般來說,孤獨、寂寞、痛苦對修行人來說都是一種障礙,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安住在自己的房子裏,每天開開心心地聞思修行,偶爾再唱幾首道歌,修行的生活還是非常快樂的。

  從不念及自死亡,口口聲聲大膽說,

  幫他亡人作超度,不久自己亦離世。

  有些上師自己根本不憶念死亡無常,卻口口聲聲地給某某人超度、幫某某人念經,他自己沒有想一想:自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離開人世,應該爲自己的後世積累一些資糧。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往生法》的最後寫到:自己尚未超度,就要去超度其他的亡靈,這種行爲非常不合理。因此,見到他人的屍體根本無動于衷,就說明自己的無常修得非常不好,這樣給別人超度也不一定起作用。

  今生事成稱能人,若降敵匪稱英雄,

  隨意造罪稱智者,顛倒是非紅塵事,

  世間人認爲,能夠成辦世間圓滿之事的人就是能人,能夠降伏土匪敵人的人就是英雄,隨心所欲造作諸多罪業的人稱爲智者,這真是一個是非顛倒的紅塵濁世。

  若加觀察如兒戲,今生受用雖圓滿,

  無自由棄他人享,不善惡業毀滅因,

  造罪怎能算能人?

  如果詳詳細細地加以觀察就會發現,世間的一切所作所爲,其實與兒童的遊戲沒有差別;今生的一切受用雖然非常圓滿,卻根本無有自由享用的權力,早晚有一天會全部舍棄,最終成爲別人的受用物,而你在追逐希求這些受用物的時候,唯一造作的就是不善業,成爲毀壞今生來世之因,如此造作罪業的人,怎麼能稱之爲能人?這些世間人真是非常的愚癡。

  外敵土匪父母性,心無憐憫利刃刺,

  恩將仇報開獄門,怎能步入英雄列?

  外界的土匪怨敵無始以來都曾做過自己的父母,然而你心中對他們沒有一絲一毫的悲愍之心,反而用鋒利的武器刺殺他們,像你這種恩將仇報的人,已經爲自己打開了通往地獄的大門,又怎麼能步入英雄的行列當中呢?

  從事農商養家人,聚集信財養親友,

  稱世佛法同進行,積罪怎能算智者?

  你經常務農經商,依此養活自己的家人,或者聚集信財亡財養活自己的親友,並且將之美其名曰:“世間法、出世間法兩手抓!”這唯一是在積累墮落惡趣的罪業,又怎麼能稱得上是智者呢?

  居于靜處每一日,叁門精勤行善法,

  若說今死亦無悔,乃真能人然罕見。

  真正的能人居住在寂靜的地方,每天六時當中唯一行持善法,他的身心無時無刻不在聞思修行,即使今天死亡也不會後悔,但是這樣的人實在是非常罕見。

  確實是這樣的,現在真正住在寂靜地方,即使死去也不後悔的人能有多少?很多人死的時候都會後悔:“我造了很多惡業,死的時候也沒來得及忏悔,怎麼辦呢?”這樣的人非常可憐,這不是真正的能人。真正的能人就是從小行持善法,即使未能從小行持善法,但從遇到佛法的時候起,就始終精進行持善法,到死也不會有任何後悔的,可是如今時代,這樣的修行人真是非常罕見。

  煩惱怨敵興起時,揮舞悲心安忍刃,

  若能擯除煩惱敵,乃真英雄然罕見。

  煩惱怨敵興盛的時候,拿起大悲心與安忍的武器遣除煩惱的敵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拿著石頭或者棍棒,打得別人頭破血流,這不算是真英雄,而且這也不是修行人的所爲。真正的修行人,在煩惱生起時應該拿起悲心和安忍的武器,根除自相續中所有煩惱的敵人,這就是真正的英雄,但現如今,這樣的英雄也是非常罕見。

  身不放逸依靜處,語不放逸唱悲歌,

  意不放逸修慈悲,乃真智者然罕見。

  真正的智者,身體不放逸,經常安住在寂靜地方;語言不放逸,經常高唱證悟的道歌;心不放逸,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對衆生生起大悲心。然而這樣的智者現在也是非常罕見。

  我們這裏的很多修行人,身體確實沒有放逸,一直住在寂靜地方;語言也沒有放逸,但是唱的是寒冷的道歌、饑餓的悲歌,不過,這些爲了正法苦行的道歌還是很動聽的……

  相續謹護腰帶松,正念知慚衣服落,

  墮罪原形暴露出,破戒裸奔切莫爲。

  真正的修行必須守護清淨的戒律,但是現在的有些修行人,原本謹慎守護自相續的不放逸的腰帶已經松開,正知正念也消失得無影無蹤;知慚有愧的衣裳早已脫落,相續中的所有墮罪也已經原形畢露,就這樣依靠破戒的裸體奔波在人們面前。這種行爲非常不莊嚴,勸告諸位修行人切莫作出這樣的行爲。

  頂需唯一上師飾,心間佩悲嘎喔盒,

  六度項鏈長懸垂,若帶此飾最美麗。

  我們應該經常在頭頂觀想上師,以此作爲唯一的裝飾;心中應該經常修持大悲菩提心,把它作爲嘎烏盒一樣佩帶,時刻不離;行爲主要以六度爲主,如同項鏈一般長長地懸垂于胸前,這樣的修行人是最爲美麗莊嚴的。

  現在的有些人,頭上的頂飾是以衆生皮毛做成的帽子,脖子上的項鏈是瑪瑙珊瑚,心間雖然帶了個嘎烏盒,裏面裝的卻是貪嗔癡,這些根本不是修行人。尤其女衆,最好不要帶一些項鏈首飾,這些都是在家人的裝飾,如果你實在想帶的話,就帶上六度的項鏈,出家人對于世俗的裝飾品一定要舍棄,頂多帶一個嘎烏盒,不然你和在家人也就沒有什麼兩樣了。

  身雖佩帶珠寶飾,然心煩惱濁水染,

  冒出八法之臭氣,諸佛菩薩譴責處。

  身上雖然佩帶著各種各樣的珊瑚瑪瑙等珠寶作爲裝飾,心裏卻一直被煩惱的汙濁之水染汙,如此一來,世間八法的臭氣也就會不斷湧現,這種人,是諸佛菩薩極力譴責的對境。

  世間的珠寶等對修行人來說不是很莊嚴的,一定要舍棄。

  住所故鄉毒樹上,相續貪嗔葉繁茂,

  惡業花開果累累,若享斬斷解脫命。

  自己所住的故鄉的毒樹上,生長著繁茂的貪嗔癡的枝葉,惡業的花朵也已經爭相盛開,毒樹的上面雖然結下了累累碩果,然而一旦享用,必定會斷送自己解脫的慧命,因此,千萬不要住在自己的家鄉。

  故意服用毒物者,無智慧人住家鄉,

  憶念死亡勸己者,住于法藏寂靜山。

  人和人還是有一定差別,沒有智慧的人經常住在家鄉,或者經常會跑回家,而修行比較好的人、經常憶念死亡的人,一定會勸誡自己:寂靜處是一切功德的來源,因此應該住在具有一切法藏的寂靜山林中。

  行者岩洞妙宮殿,成爲世人應禮處,

  彼者美名傳十方,依此可辨賢劣者。

  經常住在山石岩洞等殊妙的自然宮殿中的修行人,是世人恭敬頂禮的對境,他的美名早已傳遍十方。

  依靠這種方式可以辨別哪些是好修行人,哪些是壞修行人。因此我們應該發願:生生世世住在殊勝善妙、具有一切功德的寂靜處。

  故鄉住宅人所砌,靜處岩窟天然成,

  舒心悅意若相比,世間房屋終塌毀,

  誰人見之亦哀歎,修行人之修行房,

  世人禮繞生信境。

  此處的偈文,既對前文所講的道理作了總結,又講了一些未曾講到的竅訣,大家還是應該細心體會。

  這裏說,故鄉的住宅都是人所砌成的,寂靜處的岩洞則是天然形成的,此二者在舒心悅意方面存在著很大差別。世間上的房屋,在經過一、兩個時代之後,最終必定會倒塌…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