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76

  ..續本文上一頁,這樣的場景,任何人見到都會傷心落淚的。像以前的皇帝居住的宮殿,現在大多數已經成了一片廢墟,而世間的人們根本沒有認識到這就是無常的象征,真的非常顛倒。

  世間的殘垣斷壁,只會讓人生起厭煩心,而修行人的住房不會這樣,以前高僧大德們居住的山岩、洞窟,由于具有一種不共的加持力,已經成爲後來人們供養朝拜的聖地,成爲人們生起信心的對境。

  罪人住于父母家,心積貪嗔惡業中,

  稱我報答父母恩,實將自他抛惡趣。

  罪業深重的人經常住在自己父母的家裏,心裏積累了非常多的貪嗔惡業,雖然如此,他們卻口口聲聲地說:“我正在報答父母的恩德……”這樣的行爲,已經將自己和家人全部抛向了惡趣。

  實際上,你的行爲,不但沒有給父母帶來利益,反而具有無窮過患,就是因爲他們,你已經完全放棄了修行,根本不行持善法,整天爲了家人與親友忙忙碌碌,因此這是罪人的一種行爲,一定要舍棄。

  有人說:“我在遠方修行,父母沒人照顧,這從世間角度也說不過去,而且我也無法報答父母的恩德。”華智仁波切、智悲光尊者、無垢光尊者都說:“報答父母恩德的唯一方法就是精進地聞思修行,除此之外,世間人所謂的孝順根本不是真正的報恩。”世間人的行爲都是顛倒的,他們不知道如何撫養、教育孩子,也不知道如何恭敬、孝順父母,他們的做法完全違背了佛法。

  誠心修法修行人,抛棄父母不會面,

  修法父母引入道,回報恩德此殊勝。

  有些人說:“我已經離開父母好多年了,一直也沒有見過面,這樣從人格上似乎說不過去。”可是,作爲一個真正如理如法的好修行人,即使不與父母見面又能怎樣呢?曆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在修行過程中都沒有拜見過父母,因此,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通過自己的修法將父母引入解脫道,使他今生就皈依佛門,如果不能做到這樣,也應將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他們,使他們來世趨入解脫道,這就是最好、最殊勝的報恩。

  于寂靜處而享受,知足少欲無盡藏,

  無有不足乏少名,此乃真實之富翁。

  生活在人群當中的話,想要依靠知足少欲過生活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爲人們會歧視你、欺負你。然而住在寂靜地方的修行人,享用的是知足少欲的無量寶藏,不會産生任何資具受用的不足,也不會聽到“我沒有這個、缺少那個”的聲音,這就是真正的大富翁。

  劄嘎仁波切在前文中也從英雄、富翁等方面作了比較,大家真正思維之後就會知道,哪些才是真正修行人的所爲。

  自無眷仆真舒暢,不護官面真自由,

  無有瑣事真安樂,日夜怎不勤行善?

  住在寂靜地方的修行人,既沒有眷屬也沒有仆人,心情真是非常舒暢。而且住在寂靜地方,根本不需要護持任何人的情面,想離開時就離開,想回來時就回來,非常的自由。

  在寂靜地方,沒有任何瑣事圍繞,每天都非常快樂。而世間上的人們,忙完這個瑣事就忙那個瑣事,整天忙忙碌碌,連覺都睡不好,很多人都是依靠安眠藥維持自己的睡眠。

  我們在上師如意寶的加持下,住在如此殊勝的地方,具備了一切修行的順緣,除了個別發心人以外,其他人日日夜夜需要做的,就是聞思修行;發心的人也應該在發心之余,除吃飯、睡覺以外,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修行上,不然以後也很難再有這樣修行的機會。

  妙樹涼蔭利身體,百鳥齊鳴極悅耳,

  野獸起舞真優美,住寂靜處最幸福。

  在寂靜處,各種樹木的涼蔭護持著自己的身體,成千上萬的小鳥齊聲高唱著悅耳動聽的歌,成群結隊的野獸也是邁開堅定的步伐翩翩跳起優美的舞姿,住在這樣的寂靜地方真是幸福。

  不像世間上,無論走到哪兒都是吵吵鬧鬧、嬉笑怒罵的聲音,這種生活對今生來世沒有任何意義。

  故鄉增長貪嗔境,青年時代享財物,

  同時積累不善業,老態龍鍾財受用,

  無有主權子孫用,不善罪業留自心,

  最終感受惡趣苦,爾時唯成熟自身,

  子孫不會分擔苦。

  寂靜處和世間的城鎮完全不同,如果住在自己的故鄉,每天唯一增長貪嗔癡的煩惱,年輕時爲了獲得財富而奔波忙碌,卻還無法滿足基本的溫飽;年老時爲了守護財富而擔驚受怕,死亡來臨時卻依然無法帶走一絲一毫。

  你們心裏一直想著:一邊積累財産一邊盡情的享用。然而財産越來越少,惡業反倒積累得越來越多。當你老態龍鍾時,一切的受用都沒有權力享用,只能留給後代的子子孫孫以及親戚朋友,讓他們坐享其成,而你爲了積累財産造下的種種不善惡業,已經全部積聚在自己的阿賴耶上,最終必將因此感受無量無邊的痛苦,曾經享用你的財産的親人們,根本不會替你分擔一點一滴的痛苦。尤其現在的世間人,老了之後就沒有任何權力了,自己的孩子們不僅對你的死活不聞不問,而且把你的財産搜刮得一點不剩,因此爲了財産、家人造下很多惡業實在沒有意義。

  在座的很多人以前可能造下過很多惡業,但現在已經來到了寂靜的地方,遇到了殊勝的佛法,因此在沒死之前,應該觀想金剛薩埵誠心忏悔,同時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造惡業,在以後的日日夜夜中唯一精進修行!有些人認爲:我還是應該替家人承擔一份責任。這種想法實在沒有必要,今生只有幾十年的時光,一眨眼功夫就沒了,而後世的道路十分漫長,你現在唯一應該做的,就是多念一點兒咒語、多做一點兒善法,以此摧毀以前造下的罪業,這才是真正對後世有利益的。

  所謂的佛法,任何一個人在口頭上都可以說,但真正行持的時候,包括像我這樣的說法者也很難真正做到,但是這些都是諸佛菩薩和高僧大德們的殊勝教言,聽到以後、看到以後,應該在心裏起到一點作用,相續當中應該有一種轉變,否則,教言還是上師口中的教言,你還是原來的你,這樣即使說一百遍也沒什麼意義。

  爲他快樂而勞累,痛苦自受之愚者,

  若細思維以此事,毀壞自己今來世。

  自己辛辛苦苦地做了一輩子工作,就是爲了家庭的幸福、他人的快樂,但最後感受惡業痛苦時,卻沒有一個人可以分擔,只能自己承受。而且,世間上有漏的財富都是無常法、壞滅法,早晚有一天會全部用盡, ,這時你的家人、朋友又該怎麼辦呢?你不可能一直守在他們的身邊,因此,, 你應該盡早下定決心到寂靜處精進修行才是最重要的。

  無始以來無論住,輪回上下各道中,

  惡業之力而牽引,感受痛苦與不幸,

  若善觀察輪回處,當生厭惡盡力斷,

  無始以來,我們不論住在叁界六道中的任何一處,全部是以自己的惡業力牽引,感受了無量無邊的痛苦和不幸,如果未能徹底斷除此等惡業,後世必定還會繼續感受這樣的痛苦。

  輪回當中的任何一道,無論善趣惡趣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痛苦,沒有一絲安樂可言,因此在自由自在的此刻,一定要恭敬依止在善知識身邊,盡心盡力斷除一切輪回的根本。

  有些人認爲:世間上的某某人多麼快樂啊!其實真正觀察他的身心,痛苦無時無刻都在陪伴著他,有一位領導說:“我在接見其他領導時,必須裝出非常愉快的表情,熱烈地與他握手,但實際上,各種各樣的痛苦一種纏繞著我,根本無法擺脫。”確實,表面上看,他們坐著豪華的轎車、穿著名牌的西裝,好像任何事情都不需要擔心,但不論何種身份,不具足真正的修行境界的人,生活肯定充滿了無以計數的痛苦,而有修行、有境界的人,內心始終是非常快樂的。

  我們應該如此詳詳細細地觀察,這樣一定會對輪回生起強烈的厭離心。

  輪回恐怖之深淵,昔造罪業果臨頭,

  能引後世之痛苦,永無解脫之時機。

  一切凡夫衆生一直處于輪回恐怖的深淵之中,往昔造作的罪業已經紛紛落在了自己的頭上,以此必定會引生後世無量無邊的痛苦,假設沒有精進修持,在如此可怕的輪回中永遠都不會有解脫的機會,因此,現在就應該發起勇猛精進心努力修行。

  自精通造地獄因,業因果亦無欺惑,

  地獄業卒擅分辨,善惡之業于此理,

  若詳分析心顫栗,怎能不生畏懼感?

  當今時代的人,非常精通造作轉生地獄的因,而對轉生善趣或成就佛果的因根本不懂,但業因果絲毫不會欺惑我們,地獄閻羅卒也十分擅長分辨善業與惡業,在死亡來臨之時,甚至一刹那以上的惡業也會分毫不差地記在你的身上,這樣一來,你在後世所要感受的痛苦根本無法想象,哪裏還會有解脫的機會?對于這樣的道理詳細分析,自己的心也會情不自禁地顫抖,又怎能不生起畏懼之心呢?

  因此,首先要對輪回惡趣生起恐懼之心,不然想要斷惡行善的念頭就不會生起。現在世間上的人根本不懂惡業的痛苦,拼命地造作惡業,而且還口口聲聲地說:“下地獄我也不怕!”但是,就像有些人嘴裏說“監獄沒有什麼可怕的”,結果真的把他抓到監獄裏關起來時,他也是痛苦不堪,這時後悔也來不及了,同樣道理,現在非常愚癡的人們,不論善知識如何勸導,他都不相信因果不虛的道理,最後真正墮落到地獄、餓鬼中感受痛苦的時候,他雖然對善知識的話已經深信不疑,但此時已經失去了寶貴的人身,再也沒有機會忏悔也沒有時間修行了。

  僅以自心所思維,身體所行語所說,

  目視造罪墮地獄,再叁觀察此身體,

  積累惡趣罪業因,心不堪能似呼喚,

  地獄痛苦來此者,依如惡趣之劣身,

  積累罪因有何責?

  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自己內心思維的、身體行持的、語言宣說的以及眼中見到的,唯一就是造作罪業,全部成了墮落地獄的因。因此,再叁觀察自己的身體,已經成了積累惡業墮落惡趣的因,而且無法堪能的心也似乎正在呼喚:“地獄,地獄,你快快來到我的面前吧!”依靠惡趣中的惡劣身體造作惡業,又有什麼必要譴責呢?

  依此修法善妙身,若積惡業則應呵。

  依靠惡趣的身體,即使造作惡業也無可厚非,但你現在已經獲得了如此善妙的身體,爲什麼還要勤于造作如此嚴重的惡業?對這一點,自己也應該譴責自己。

  有些人說:“我這個身體整天就想睡覺,怎麼辦呢?上師你可不可以用你手…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