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法宝鬘论讲记▪P76

  ..续本文上一页,这样的场景,任何人见到都会伤心落泪的。像以前的皇帝居住的宫殿,现在大多数已经成了一片废墟,而世间的人们根本没有认识到这就是无常的象征,真的非常颠倒。

  世间的残垣断壁,只会让人生起厌烦心,而修行人的住房不会这样,以前高僧大德们居住的山岩、洞窟,由于具有一种不共的加持力,已经成为后来人们供养朝拜的圣地,成为人们生起信心的对境。

  罪人住于父母家,心积贪嗔恶业中,

  称我报答父母恩,实将自他抛恶趣。

  罪业深重的人经常住在自己父母的家里,心里积累了非常多的贪嗔恶业,虽然如此,他们却口口声声地说:“我正在报答父母的恩德……”这样的行为,已经将自己和家人全部抛向了恶趣。

  实际上,你的行为,不但没有给父母带来利益,反而具有无穷过患,就是因为他们,你已经完全放弃了修行,根本不行持善法,整天为了家人与亲友忙忙碌碌,因此这是罪人的一种行为,一定要舍弃。

  有人说:“我在远方修行,父母没人照顾,这从世间角度也说不过去,而且我也无法报答父母的恩德。”华智仁波切、智悲光尊者、无垢光尊者都说:“报答父母恩德的唯一方法就是精进地闻思修行,除此之外,世间人所谓的孝顺根本不是真正的报恩。”世间人的行为都是颠倒的,他们不知道如何抚养、教育孩子,也不知道如何恭敬、孝顺父母,他们的做法完全违背了佛法。

  诚心修法修行人,抛弃父母不会面,

  修法父母引入道,回报恩德此殊胜。

  有些人说:“我已经离开父母好多年了,一直也没有见过面,这样从人格上似乎说不过去。”可是,作为一个真正如理如法的好修行人,即使不与父母见面又能怎样呢?历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在修行过程中都没有拜见过父母,因此,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通过自己的修法将父母引入解脱道,使他今生就皈依佛门,如果不能做到这样,也应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他们,使他们来世趋入解脱道,这就是最好、最殊胜的报恩。

  于寂静处而享受,知足少欲无尽藏,

  无有不足乏少名,此乃真实之富翁。

  生活在人群当中的话,想要依靠知足少欲过生活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们会歧视你、欺负你。然而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享用的是知足少欲的无量宝藏,不会产生任何资具受用的不足,也不会听到“我没有这个、缺少那个”的声音,这就是真正的大富翁。

  札嘎仁波切在前文中也从英雄、富翁等方面作了比较,大家真正思维之后就会知道,哪些才是真正修行人的所为。

  自无眷仆真舒畅,不护官面真自由,

  无有琐事真安乐,日夜怎不勤行善?

  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既没有眷属也没有仆人,心情真是非常舒畅。而且住在寂静地方,根本不需要护持任何人的情面,想离开时就离开,想回来时就回来,非常的自由。

  在寂静地方,没有任何琐事围绕,每天都非常快乐。而世间上的人们,忙完这个琐事就忙那个琐事,整天忙忙碌碌,连觉都睡不好,很多人都是依靠安眠药维持自己的睡眠。

  我们在上师如意宝的加持下,住在如此殊胜的地方,具备了一切修行的顺缘,除了个别发心人以外,其他人日日夜夜需要做的,就是闻思修行;发心的人也应该在发心之余,除吃饭、睡觉以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修行上,不然以后也很难再有这样修行的机会。

  妙树凉荫利身体,百鸟齐鸣极悦耳,

  野兽起舞真优美,住寂静处最幸福。

  在寂静处,各种树木的凉荫护持着自己的身体,成千上万的小鸟齐声高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成群结队的野兽也是迈开坚定的步伐翩翩跳起优美的舞姿,住在这样的寂静地方真是幸福。

  不像世间上,无论走到哪儿都是吵吵闹闹、嬉笑怒骂的声音,这种生活对今生来世没有任何意义。

  故乡增长贪嗔境,青年时代享财物,

  同时积累不善业,老态龙钟财受用,

  无有主权子孙用,不善罪业留自心,

  最终感受恶趣苦,尔时唯成熟自身,

  子孙不会分担苦。

  寂静处和世间的城镇完全不同,如果住在自己的故乡,每天唯一增长贪嗔痴的烦恼,年轻时为了获得财富而奔波忙碌,却还无法满足基本的温饱;年老时为了守护财富而担惊受怕,死亡来临时却依然无法带走一丝一毫。

  你们心里一直想着:一边积累财产一边尽情的享用。然而财产越来越少,恶业反倒积累得越来越多。当你老态龙钟时,一切的受用都没有权力享用,只能留给后代的子子孙孙以及亲戚朋友,让他们坐享其成,而你为了积累财产造下的种种不善恶业,已经全部积聚在自己的阿赖耶上,最终必将因此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曾经享用你的财产的亲人们,根本不会替你分担一点一滴的痛苦。尤其现在的世间人,老了之后就没有任何权力了,自己的孩子们不仅对你的死活不闻不问,而且把你的财产搜刮得一点不剩,因此为了财产、家人造下很多恶业实在没有意义。

  在座的很多人以前可能造下过很多恶业,但现在已经来到了寂静的地方,遇到了殊胜的佛法,因此在没死之前,应该观想金刚萨埵诚心忏悔,同时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造恶业,在以后的日日夜夜中唯一精进修行!有些人认为:我还是应该替家人承担一份责任。这种想法实在没有必要,今生只有几十年的时光,一眨眼功夫就没了,而后世的道路十分漫长,你现在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多念一点儿咒语、多做一点儿善法,以此摧毁以前造下的罪业,这才是真正对后世有利益的。

  所谓的佛法,任何一个人在口头上都可以说,但真正行持的时候,包括像我这样的说法者也很难真正做到,但是这些都是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们的殊胜教言,听到以后、看到以后,应该在心里起到一点作用,相续当中应该有一种转变,否则,教言还是上师口中的教言,你还是原来的你,这样即使说一百遍也没什么意义。

  为他快乐而劳累,痛苦自受之愚者,

  若细思维以此事,毁坏自己今来世。

  自己辛辛苦苦地做了一辈子工作,就是为了家庭的幸福、他人的快乐,但最后感受恶业痛苦时,却没有一个人可以分担,只能自己承受。而且,世间上有漏的财富都是无常法、坏灭法,早晚有一天会全部用尽, ,这时你的家人、朋友又该怎么办呢?你不可能一直守在他们的身边,因此,, 你应该尽早下定决心到寂静处精进修行才是最重要的。

  无始以来无论住,轮回上下各道中,

  恶业之力而牵引,感受痛苦与不幸,

  若善观察轮回处,当生厌恶尽力断,

  无始以来,我们不论住在三界六道中的任何一处,全部是以自己的恶业力牵引,感受了无量无边的痛苦和不幸,如果未能彻底断除此等恶业,后世必定还会继续感受这样的痛苦。

  轮回当中的任何一道,无论善趣恶趣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痛苦,没有一丝安乐可言,因此在自由自在的此刻,一定要恭敬依止在善知识身边,尽心尽力断除一切轮回的根本。

  有些人认为:世间上的某某人多么快乐啊!其实真正观察他的身心,痛苦无时无刻都在陪伴着他,有一位领导说:“我在接见其他领导时,必须装出非常愉快的表情,热烈地与他握手,但实际上,各种各样的痛苦一种缠绕着我,根本无法摆脱。”确实,表面上看,他们坐着豪华的轿车、穿着名牌的西装,好像任何事情都不需要担心,但不论何种身份,不具足真正的修行境界的人,生活肯定充满了无以计数的痛苦,而有修行、有境界的人,内心始终是非常快乐的。

  我们应该如此详详细细地观察,这样一定会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

  轮回恐怖之深渊,昔造罪业果临头,

  能引后世之痛苦,永无解脱之时机。

  一切凡夫众生一直处于轮回恐怖的深渊之中,往昔造作的罪业已经纷纷落在了自己的头上,以此必定会引生后世无量无边的痛苦,假设没有精进修持,在如此可怕的轮回中永远都不会有解脱的机会,因此,现在就应该发起勇猛精进心努力修行。

  自精通造地狱因,业因果亦无欺惑,

  地狱业卒擅分辨,善恶之业于此理,

  若详分析心颤栗,怎能不生畏惧感?

  当今时代的人,非常精通造作转生地狱的因,而对转生善趣或成就佛果的因根本不懂,但业因果丝毫不会欺惑我们,地狱阎罗卒也十分擅长分辨善业与恶业,在死亡来临之时,甚至一刹那以上的恶业也会分毫不差地记在你的身上,这样一来,你在后世所要感受的痛苦根本无法想象,哪里还会有解脱的机会?对于这样的道理详细分析,自己的心也会情不自禁地颤抖,又怎能不生起畏惧之心呢?

  因此,首先要对轮回恶趣生起恐惧之心,不然想要断恶行善的念头就不会生起。现在世间上的人根本不懂恶业的痛苦,拼命地造作恶业,而且还口口声声地说:“下地狱我也不怕!”但是,就像有些人嘴里说“监狱没有什么可怕的”,结果真的把他抓到监狱里关起来时,他也是痛苦不堪,这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同样道理,现在非常愚痴的人们,不论善知识如何劝导,他都不相信因果不虚的道理,最后真正堕落到地狱、饿鬼中感受痛苦的时候,他虽然对善知识的话已经深信不疑,但此时已经失去了宝贵的人身,再也没有机会忏悔也没有时间修行了。

  仅以自心所思维,身体所行语所说,

  目视造罪堕地狱,再三观察此身体,

  积累恶趣罪业因,心不堪能似呼唤,

  地狱痛苦来此者,依如恶趣之劣身,

  积累罪因有何责?

  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自己内心思维的、身体行持的、语言宣说的以及眼中见到的,唯一就是造作罪业,全部成了堕落地狱的因。因此,再三观察自己的身体,已经成了积累恶业堕落恶趣的因,而且无法堪能的心也似乎正在呼唤:“地狱,地狱,你快快来到我的面前吧!”依靠恶趣中的恶劣身体造作恶业,又有什么必要谴责呢?

  依此修法善妙身,若积恶业则应呵。

  依靠恶趣的身体,即使造作恶业也无可厚非,但你现在已经获得了如此善妙的身体,为什么还要勤于造作如此严重的恶业?对这一点,自己也应该谴责自己。

  有些人说:“我这个身体整天就想睡觉,怎么办呢?上师你可不可以用你手…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旅途脚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