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根本不可能的。
通過這次學習,每個人都應該對無常生起一個定解,在心相續中應該有一種不同的覺受。假設還沒有生起定解,就看一看法王如意寶著的《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瀑布妙音》,無論如何,一定要想方設法在相續中生起無常觀。
上師頂上堅頭盔,戒律結實之铠甲,
善友龐大之軍隊,無常最利之兵刃,
精進馴良之駿馬,具備此等之士夫,
縱然魔軍如海湧,無需畏懼輕易勝。
此處以軍官作爲比喻,說明修行人必須具備幾種條件:第一,經常將上師觀在自己的頭頂,就像軍官頭上戴的頭盔一樣;戒律一定要清淨,就像身上堅實的铠甲一樣;善良的金剛道友是自己最好的助伴,就像龐大的軍隊一樣;無常觀就是手中最鋒利的兵器;坐下騎的是精進的駿馬。
具備了上述條件的修行人,即使煩惱魔軍如同洶湧大海般滾滾而來,你也無需畏懼,肯定會輕而易舉獲得勝利的。
不離怙主上師尊,無官靠山亦心甘;
時刻不離怙主上師尊,即使沒有大官員作爲靠山也心甘。
不離道友之軍隊,遠離親友亦心甘;
時刻不離道友的龐大軍隊,即使遠離親戚朋友也心甘。
不離知足內財産,外無財物亦心甘;
時刻不離知足少欲的財産,沒有外在的金銀財寶也心甘。
不離精進好坐騎,無血肉馬亦心甘;
時刻不離精進的良好坐騎,即使沒有血肉之軀的駿馬也心甘。
有些人特別想找個大官作自己的靠山,但是依止在大恩上師身邊,其他的根本不需要;有些人十分貪著自己的親友,但是擁有了道友的龐大軍隊,其他的根本不需要;有些人非常喜歡金銀財寶,但是具足了知足少欲的財産,其他的根本不需要;修行人最需要的就是精進的坐騎,其他的根本不需要。
揮舞無常此兵刃,無鐵小刀亦心甘;
手中經常揮舞著無常的利刃,即使沒有鋼鐵做成的小刀也心甘。
一般來說,帶刀帶槍是在家人的一種行爲,修行人沒有必要對外界的事物百般防範,我們的身體早已經布施給了六道衆生,任何人想要都可以拿去,沒有必要防護;即便爲了錢財,帶著刀子也不一定能夠防護,因此根本不用帶刀,這是非常不好的一種現象。
不離寂靜之聖地,遺棄故鄉亦心甘。
只要不離開寂靜的聖地,即使抛棄故鄉也心甘。
以前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遠離自己的故鄉精進修持的,喬美仁波切說:“如果對自己的親友沒有貪執,個別的高僧大德住在故鄉也非常合理。”薩迦班智達、瑪爾巴羅紮都沒有離開自己的故鄉,喬美仁波切說:具有一定境界的大成就者不離開故鄉也是可以的,但一般的初學者最好還是遠離親戚朋友,到寂靜處精進修持。
不住家鄉赴靜林,靜處行者之故鄉;
不應該住在家鄉,而應前往寂靜的山林,這就是修行人的故鄉。
棄離長官依上師,上師老父乃法王;
應該棄離長者、官員,唯一依止在上師身邊,上師就是老父親,是一切教法的教主。
所謂的法王是從帕思巴開始的一種代名詞,當時帕思巴作爲皇帝的國師時,皇帝賜予他的名號就是帕思巴法王。
抛棄親友依法友,道友行者真親人;
應該抛棄所有的親戚朋友,依止在道友身邊,他們就是自己真正的親人。
依止道友可以生起信心、出離心、菩提心,而依止親友只能生長貪嗔癡,所以真正的親友就是金剛道友。
舍棄財物依知足,知足行者之財寶。
應該舍棄世間有漏的財産,知足少欲就是修行人真正的財寶。
自身受用諸親友,不能常存壞滅法,
誠心憶念生厭離。
自己的身體受用、親戚朋友都不可能長久留存,因爲他們都是壞滅之法,誠心意念諸如此類的種種景象,必定會對輪回生起一種厭惡之心。
大家首先應該對自己的身體斷除貪著,摧毀我執,有些人臨死的時候特別舍不得自己的身體,但是有一點修行境界的人,對身體根本不會執爲我,就像旅店一樣,需要離開時就會毫不猶豫地離開。因此,應該經常觀想無常,臨死時,無常的境界對自己一定會有很大幫助。
心不隨從放逸轉,叁門謹慎宮殿中,
清清淨淨而安住,修行人之好傳記。
真正的修行人,心不會隨隨便便跟隨散亂放逸而轉,身口意叁門在謹慎的宮殿中清清淨淨地安住,這就是修行人最好的傳記。
因此,修行人不需要在形象上做任何事,真正的修行人的傳記,應該叁門不放逸,經常行持善法。在座的修行人,人生非常短暫,我們肯定會在很快時間中離開人世,趁現在還有自由的時候,應該每天念誦咒語,修持大圓滿的相關修法,這些都是對來世有利益的大事,不要整天耽著在一些名相的事情上。
漸進而修道次第,自心每一修法量,
尚未真正生起前,切莫跨越而修行,
如此速生證相德。
修行時應該根據次第逐漸地修,每個修法在沒有出現真正的驗相之前,千萬不要跨越而修。如果能夠真正按照次第如理如法修持的話,修行的證相功德必定會在很快時間當中生起來。
僅修一次不足夠,當活到老修到老,
人生百年如一日,堅持不懈而精進。
僅僅修持一次兩次是不足夠的,應當做到活到老修到老,一百年如同一日那樣精進不懈地修持。
很多人都想在短暫時間內獲得成就,但是沒有成就就會馬上放棄,這樣的行爲是不對的。每天念誦《金剛經》、《系解脫》、咒語等從不間斷,同時聞思修行時刻不脫離,這就是修行人一輩子的任務,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應該持之以恒、精進努力地修行。
活到老修到老,華智仁波切及諸多高僧大德都是如此宣說的。所以作爲修行人,應該今天明天、今年明年乃至幾十年一直精進不懈地修持,如果一段時間非常精進——晚上不睡覺、白天不吃飯,但過一段時間什麼境界都沒有時就徹底放棄,這樣是絕對不行的。
具恩上師如意寶,作爲真實佛陀想,
觀于頂上求加持,觀于心間修淨信,
日日夜夜恒祈禱。
很多上師都稱自己的上師爲如意寶,因爲如意寶能夠滿足衆生的一切所願。
我們應該將大恩上師如意寶作真實佛陀想,白天將上師觀在頭頂祈求加持,晚上觀在心間,作爲生起清淨信心的因。
祈禱上師非常重要,因爲上師對自相續生起證悟、遣除違緣具有很大作用,所以平時希望大家多念上師的祈禱文,這一點非常重要。
除上師外無他佛,諸佛上師之本體,
生起信解而祈禱,已爲上師所攝受,
一切證相自然生。
除上師以外再沒有其他的佛陀,上師就是叁世諸佛的本體,對于這一點,真正在內心中生起定解,同時誠心誠意地祈禱,這樣一來,你已經被上師攝受,一切的慈悲心、菩提心等功德也會自然而然生起。
很多證相功德,通過使上師生起歡喜心可以獲得,如果上師不高興或者上師沒有攝受你的話,那麼對自相續遣除障礙、生起斷證功德也是一種障礙。這裏面有一種不共的緣起力,就像灌溉田地時必須通過一種渠道引來水源,同樣,佛法的道理和證相必須依靠上師才能獲得。
珍寶出離菩提心,證悟無二正見義,
勤修生圓之次第,彼等相輔相成也。
非常珍貴的菩提心、出離心以及證悟現空無二的正見,勤修生圓次第的一切道相都是相輔相成的,只要上師攝受了你,你相續中的一切功德都會逐漸生起。
前前産生後後果,此等互爲不可缺,
希望精通實修要。
依靠前前因可以産生後後的果,作爲修行人來講,上述所說缺一不可。
希望大家一定要精通修行的要點,上師如意寶說:“如果沒有通達修行的要點,即使修行再多,也不會産生很大作用,力量也不會很強;通達了修行要點,修行的力量一定會很強的。”比如屠夫殺牦牛時,他必須知道它的命脈在哪裏,同樣,修行人一定要了知最關鍵的修要在哪裏。
通過學習《劄嘎山法》,一定要了知修行人最關鍵就是要修無常法,不是口頭上,而是在內心生起一種真正的定解,心裏如是想,口中如是說,真正了知一切萬法沒有任何實義,對世間法沒有任何興趣,而對來世有意義的事情盡心盡力地修持,這就是需要精通的修行密要。
有些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依止的上師多,修學的法也多,漸漸地,自相續已經跟世間人沒有任何差別了。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只是身上披著袈裟,然後身語意與在家人沒有兩樣,應該看破世間,出家和修行都不容易,如果仍然執迷不悟,實在沒有很大實義。
實修佛法之心語,爲令居靜處行者,
心生歡喜而奉獻,活佛假名劄嘎我,
無修行然通道歌,一心喜愛寂靜山,
身體遠離諸愦鬧,語說靜處之功德,
所修之法念無常。
作者說,爲了令居住于寂靜神山的修行人心生歡喜而奉獻如此實修佛法之心語。
對于這樣一部《山法》,作爲住山的修行人理應生起歡喜心,不要說住山修行人,即使大城市中的修行人也應生起歡喜心。不過現在末法時代的很多行爲都是顛倒的,本來出家人應該具足的行爲,在家人已經具足了;本來出家人應該如法的修行卻非常不如法,在家人反而比較如法。
這裏作者用謙虛的語言說:“具有活佛這個虛假名稱的我,雖然沒有很好的修行,卻精通一些道歌,一心想要住在寂靜的深山當中,身體遠離愦鬧,語言宣講靜處的功德,所修持的法要就是觀想無常。”你們中的有些人非常喜歡觀托嘎、明點,只要一講到這方面的道理,眼睛就瞪得大大、圓圓的,但一講到壽命無常、業因果就沒有一點兒興趣,連聽都不想聽。可是沒有竅訣的話,即使觀明點、觀托嘎,也就像無垢光尊者所說:“與小孩子看彩虹無有差別。”因此,還是專心致志地觀修無常、業因果,這樣的修法比較穩妥,那些所謂的高法、大法確實非常殊勝,但是我們的根基究竟如何?自己應該觀察。
真實佛陀上師尊,加持相續成法藏,
加持語言如笛音,加持身體具實義,
願以教言甘露蜜,速遣衆生惑惱熱,
令諸有情皆獲得,佛陀四身之果位。
真正的佛陀就是我們的至尊上師,願上師加持我的相續成爲出離心、菩提心、慈悲心的如意寶藏;加持我的語言如同美妙動聽的笛音一樣,任何人聽到都可以結上殊勝的善緣,在他相續中生起真正的無常觀等修持佛法的正知正念;加持我的身體具有真正的實義,生生世世中精進行持善法,不要散亂放逸。但願以此教言的甘露蜜汁,迅速遣除一切衆生的煩惱熱病,令所有有情都能夠獲得佛陀四身的果位。
無修行者之忠告,靜處行人之山法,
住山不可缺少法,修法根本即此論,
亦是勤修之助伴,開示善說之上師,
勸心修法鼓勵者,遣除修法之魔障,
如理修行需此論。
這部無與倫比的寶典,對修行不好的人來說是一個良言忠告;對住在寂靜處修行的人來說,是一部真正的住山法寶;對大城市裏的人來說,是一個殊勝的教言。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住山修行,但因緣聚合的法是非常奇怪的,自己的願望能否成功非常難說,不管怎樣,要想住山修行,這部論典絕對是不可缺少的真正法寶。
這部論典已經宣說了一切修法的根本,是精勤修學的一個良好助伴,是爲你開示美妙善說的殊勝上師。確實,以前的高僧大德如果沒有留下這些法本,作爲後學者就根本聽不到如此殊勝的教言,因此,我有時也想:還是應該盡心盡力地翻譯法本,即使現在沒有人看,對以後的人也會有一定利益,我這個肉身是無常壞滅的,不知何時就會離開,在離開前能夠留下一些譯本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這部論典是勸心修法的鼓勵者,依靠它可以遣除修法中的一切魔障,因此想要如理如法修行的人,一定要閱讀此論。一般來說,打卦、算命根本不是住山修行人的行爲,依靠這樣的行爲,只會越來越遠離佛法,有些人嘴上說得非常好聽:“我是住山的修行人,我對世間生起了強烈的出離心……”但是判斷任何一件事物時,並不是以嘴巴爲主,而是以你的行爲爲主的。所以希望大家應該安心地住在寂靜處,一心一意地修行,不要執著我、執著法,盡量遣除一切修法的障礙,既不要給別人打卦、算命,自己也沒必要整天問神通,這不是住山修行人的行爲。
因此想要如理如法修行的話,一定要掌握這部論典的真正意義,經常把它帶在身邊,尤其在末法時代,如此殊勝的論典非常難以得到,現在既然已經得到了,就應該將它作爲自己修行的要訣,以後不論住在山裏還是寺院裏,都應該經常翻開看一看,一定會對自己的相續産生很大幫助的。尤其是當今時代,很多修行人的行爲已經成了一種形象化,希望你們還是應該學習格魯派的傳承上師的行爲,不要效仿一些形象修行人,這些名相上的大成就者、大上師、大活佛的很多行爲根本不符合佛經、論典所說的教義,我想無論社會如何開放,修行人的行爲都不應該太開放,一定要如理如法,這一點非常重要。
世間法之好武器,價值連城此山法,
稱贊其爲寶鬘論,此串珍珠獻行者,
願能歡喜而接納。
這是對治世間法的最有利武器,如果經常將帶它在身邊,成千上萬的怨敵也不會危害你。珍貴無比的這部《山法》如同耀眼亮麗的珍珠寶鬘,將它奉獻給所有的修行人,希望你們能夠歡喜接受。
翻譯法本非常不容易,在經曆了這麼長時間、花費了這麼多心血之後,終于如願將劄嘎仁波切無與倫比的智慧呈獻在你們面前,希望你們對這串珍寶念珠能夠心生歡喜心,經常隨身攜帶,將它作爲自己修行旅途中的最好助伴,遇到有緣衆生時,也應該毫不吝啬地將它賜予他們,使所有衆生都能同沾法益!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