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的更爲基本的粒子,其細微程度仍遠遠不及經部與一切有部所說的極微塵。
更重要的差別是,經部和一切有部通過對微塵的發現,從而抉擇出人無我,並由此走向解脫;而物理學對基本粒子的研究結果,卻不幸被用于現代武器的推陳出新方面。雙方所走路線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
(叁)唯識宗的觀點
唯識宗認爲,如果不詳細觀察的話,外界的物質在表面上是存在的;要是深入地進行觀察,則外界物質的實有性就無法成立。爲何無法成立呢?因爲,如果用最簡單的分解方法來觀察物質,就根本找不到物質終極的實有性,也就是說,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基本粒子,表面上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幻覺而已。這也是佛教獨有的論點之一,其他學說都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
在唯識宗的微觀世界裏,沒有真正的物質存在,所有的物質經過觀察後,都是內心的現象。這種觀點的某些部分,有點像貝克萊的“經驗論”,但二者的差異之處也很多。然而,我們不能因爲它們有一點像,便認定唯識宗就是唯心論。這好比牛羊頭上都有角,卻不能因此而認爲牛就是羊,羊就是牛一樣。既然所有的教派都是人創立的,其間必定會有某些共同點,但細微的共同點不足以認定此即彼,彼即此。
總之,唯識宗的微觀世界,是一個非常內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質世界對他們而言並不存在。
(四)中觀派的觀點
中觀派有兩種觀點,其中最究竟的見解就是空性。從空性的角度來說,已經不存在所謂的微觀或宏觀世界,一切都是空性。但中觀也講世俗谛,所謂世俗谛,就是從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結論。
從世俗谛的角度來說,中觀也有兩種:一種是與唯識宗類似,即認爲不存在物質的微觀世界;但大部分的中觀世俗谛見解,也可以稱之爲世間觀。所謂世間觀是指:在正常情況下,如果以眼耳鼻舌身能夠感知到某種物質,就承認它的存在。譬如,如果能看到或聽到某種事物,就承認這個事物的存在。
佛曾說過:“世間人會與我爭論,但我不與世間人爭論。世間人認爲存在的,我也承認是存在;世間人認爲不存在的,我也承認是不存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外在的山河大地等不可能不存在,肯定是存在的,只不過這是世俗人的見解,是眼耳鼻舌所得出的結論。這就是世間觀,很多中觀世俗谛的境界就是如此。
在世間觀的世俗谛境界中,也存在著物質的微觀世界。這種見解與經部的觀點十分相似:外界粗大的物質是由許多極微塵構成的,很多極微塵堆積成不同的形狀,並由人替這些不同的形狀取了不同的名字,如房子、車子等等,而實際上它們只是一堆堆的微塵而已。
總結四個基本教派的論點如下:由于唯識宗認爲沒有物質的微觀世界,所以就暫且不談;其他叁派大部分的見解,都承認物質的微觀世界。
中觀派則是將一切有部與經部認爲不可再分割的無方分極微塵分解盡了,什麼都不存在——虛空一片,物質的本體越往深處尋找就越找不到,最終達到無中無邊的空性境界。就像萬裏無雲的晴朗天空,沒有天地萬物、喜樂悲苦,這就是中觀的空性。
小乘的微觀世界觀,與早期自然哲學的原子論,或經典物理在物質結構上的發現,是有一點點相似的。但是中觀派和唯識派遮破了這種論點,而認爲:根本就沒有任何基本粒子的存在。但目前科學領域的研究結果卻尚未達到這種境界,量子力學雖說比較接近,但也只是接近而已。
我曾與幾位數學家,以及權威的量子物理學家探討過這個問題,他們都認爲物質最終是不可能變成虛空的,即便質量可以轉變成能量,但能量卻不可能消失。目前科學的觀點僅止于此,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還不夠深。
這兩年我看了一些物理學方面的書,並多次向物理學專家請教,也學到了一些東西,但對我來說卻是了無新意,因爲其中的許多觀點與佛教是一致的,而且在經書中都已講得非常透徹。只是他們的結論是靠儀器實驗出來的,而我們的結論則是由推理或前輩的證悟而來,差別僅此而已。不論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或是玻爾等人的量子力學,我都不覺得特別新鮮,反倒認爲這些理論還未達至顛峰,有必要繼續發展。
綜上所述,中觀的微觀世界觀,其境界已經超越了最先進的物理學說。至于密宗,則更有著非常奧妙的、准確的、實用的微觀世界的觀點,但現在還不必急著講,就只先講顯宗的觀點。
僅就微觀世界的論點而言,縱觀全世界所有的學說,不論是宗教的、科學的還是哲學的,沒有一個能比佛經講得更爲透徹。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佛教的微觀世界觀,已經遠遠超越了所有目前已知的其他學說。如果量子力學能不斷發展進步,也有可能達到佛教微觀世界的部分境界,但即便經過成千上萬年的發展,它也不會超越佛教的究竟境界。
無數的事例可以證明,世間的科學理論永遠無法抵達究竟,終將被新的觀點所替代。我們都知道,雖然經典物理學家也曾宣布:物理學的研究成果已經達到了頂峰!但隨著愛因斯坦等人的相繼出現,經典物理學的觀點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而不得不被推翻。
佛教中觀的微觀世界的境界卻不是這樣,在這種境界中,物質世界已經被分解到虛空的狀態,所以沒有再超越它的可能。
有些人因爲不了解佛教的推斷方式,所以不能接受上述觀點,不接受也無妨,這是個人的問題,能否接受通常要看個人的理解程度。諸位也許對量子力學的觀點比較精通,但對佛經中的觀點卻不一定能了解得十分透徹,所以自然會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無論如何,絕不是因爲我是佛教徒才如此自賣自誇,如果單純因爲我們是佛教徒才這樣說,那就是片面的看法,是站不住腳的。假如無根無據地誇大其詞,也就毫無意義;如果所講的觀點有根據、合邏輯,則在任何情況下都經得起考驗。總之,佛教教理的無懈可擊,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只需拿幾本其他宗教或者學科的書與佛經比較一下,就可以一見分曉。
言歸正傳,佛教的微觀世界觀爲何要如此抉擇物質呢?其宗旨,是要藉此打破我們對人、對事、對錢財名利等世間萬法的執著。至于其他學說,則有著與佛教截然不同的目的。
叁、佛教的宏觀世界觀
世人對佛教的最大誤解,主要是在宏觀世界的問題上。譬如:有人認爲,《俱舍論》中沒有說地球是圓球形;《時輪金剛》也沒有提到這個世界是圓形的;佛經中對須彌山、月亮、太陽以及四大部洲等等的描述,與科學家們從月球上或太空中所看到的情形也是大相徑庭;還有,佛經所說的太陽圍繞四大洲的觀點,也與現代科學所發現的事實恰恰相反;另外,經書中在描繪月球的時候,提及了月球上的天人以及天人的宮殿等等。但大家都知道,一九六九年的七月二十日下午,阿波羅十一號正式在月球上登陸。叁位太空人在月球上進行了長達二十一小時的探測,卻沒有發現任何的天人或宮殿……這些事實是無法回避的,因爲這在佛經中叫做現量,就是能清清楚楚地見到。
難道是佛的錯誤嗎?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是不是現代科學發達以後,就出現了新的世界觀,所以我們才要去尋找答案?這一切,就是今天要講的主題。
其實,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就早已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現代科學的曆史只有叁百多年,二千多年前結集的佛經,雖然不可能存在與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相抵觸的問題,但在當時的佛經中,就有了自己的問題和答案。當時的佛教學者,便已經就佛經與佛經之間對宇宙構成,以及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的不同描述提出過疑問。譬如《俱舍論》與《時輪金剛》對宇宙構成的描述就有非常大的出入,關于日食和月食的說法也有很多種,以至于後來的佛教學者對此産生了諸多疑問:難道是有兩個世界?還是一個世界有幾種不同的描述?于是乎學者們就到佛經中去尋找答案,結果他們找到了。那麼,佛經中對這些差異是如何解釋的呢?下面我們分別進行講解:
第一、關于對宇宙不同描述的解釋,有以下的幾種:
1、在《時輪金剛》的一個大疏裏將此問題講得非常清楚。這個《時輪金剛大疏》,是以前的香巴拉人寫的,距今約有二千一百八十一年的曆史。後來西藏人也寫了很多這方面的書,距今也有七、八百年左右,所以,這些都不可能是爲了應付登陸月球或物理學的發展,才被動地來思考該如何進行解釋的。
針對《俱舍論》與《時輪金剛》對宇宙結構描述之間的巨大差異,《大疏》以恰如其分的理由向我們一語道破:問題的關鍵,在于佛陀傳法的內容不是根據自己的證悟境界,而是取決于聽衆的接受能力。其主要考量,是看對方能否受益。
如果能利益衆生,就算所講的與事實不盡相符,佛也會暫時先這樣講,然後再慢慢地引導;如對衆生有害,就算事實的確如此,佛也不會如實告知。聽衆能承受到什麼程度,唯有佛才知道。因爲佛有他心通,所以十分清楚地知道,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及文化背景下,只有這麼講才能讓聽衆接受,從而利益那些衆生。由此可知,佛之所以說大地是平面的,中間有須彌山等等,都是度化衆生的一種權巧方便。
不僅《大疏》之類的論著這樣進行解釋,包括佛陀自己也作過類似的解答。比如,針對釋迦牟尼佛在不同場合談及當初自己是如何發菩提心,如何走上解脫道前後說法之間的偏差,一位弟子就曾問道:爲何從前您說是在某尊佛前發心,現在又說在另一尊佛前發的心呢?佛陀對此回答道:我傳法的內容是隨衆生的根基而定,針對以前那些人,就要那麼講,他們才能接受;對于後來的這些人,只有這樣講,才能對他們有益。唯一的衡量標准,就是衆生的利益。由此可見,佛陀傳法的內容,是隨衆生的根基而變的。
這是否意味著佛永遠都不講真理,只隨衆生根基而說呢?也不是。這只能說明:因爲衆生的根基千差萬別,所以進入佛門的途徑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經由不同方法逐步將各類衆生引導…
《慧燈之光叁 佛教的世界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