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物種起源說
雖然佛教的物種起源說不是一個具體的修法,而只是一些理論上的知識,但這個知識卻與修行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十分重要;另外,除了少數一心念佛的老人之外,很多佛教徒也極其關注這個問題。鑒于這兩個原因,所以有必要講一講。
一、輪回的起源
1、總說
首先提出問題,佛教對于生命的開始、物種的起源究竟是如何解釋的呢?換言之,衆生、輪回或者所有的生命究竟是怎樣誕生的呢?
基督教以及現代科學等宗教與學科,都對宇宙的産生表明過自己或清晰、或模糊的觀點,所以很多人也想了解佛教究竟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另外,如果能將這個問題了解得比較透徹,就能成爲修行的動力,無論對修習密法,還是顯宗的空性和如來藏都會有一定的幫助。所以,今天就以生命的開始或者誕生,即佛教的“物種起源說”爲話題來進行講述。
對于這個問題,顯宗並沒有確切的答案。他們認爲:輪回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如同十二緣起中所講的一樣,在十二緣起的最後是老死,老死結束之後,又是無明,就這樣周而複始、輪轉不息。
對于這個問題,密宗卻有著非常具體而確切的解答,但今天我們不講密宗的實際觀點,而只向大家介紹一些不顯不密、亦顯亦密的中立觀點,以便使大家能對此有一些淺顯的了解。在將加行修得比較好了以後,就要進入正行的修法,在進入正行修法之前,如果能掌握這些理論,修行就會更有把握,並會成爲激勵下一步修行的動力。
基督教等外道認爲:世界是由上帝等造物主創造的;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認爲:雨水的聚集彙成了海洋,在海洋當中形成了有機物,有機物又形成低等生物,就這樣逐漸地從海洋動物、兩棲動物演變成爬行動物,從而進入陸地,最後慢慢進化成人類。
關于這些觀點,大家應該比我更精通,所以這裏也不必廣講。
2、建立佛教的觀點
佛教認爲:輪回的起源用一句話就可以准確地加以概括,那就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爲什麼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呢?因爲,我們每個人都在輪回中經曆過無數次生死,除了佛陀之外,沒有任何人可以統計出我們轉生輪回的次數。正因爲輪回的漫長遙遠,所以說是“遠在天邊”;
又因爲每個衆生在每一次生死,每一天的深度睡眠,每一個念頭的産生與消失之際,都經曆了輪回的開始與結尾,所以,又可以說輪回的開始是“近在眼前”。
首先我們講最遠的輪回開始。在凡夫人所能感受到的外在世界與六道衆生尚未産生之前,既不是輪回,也不是涅槃;既沒有佛,也沒有衆生。
這種狀態,與地球沒有誕生之前,天體物理學家稱之爲“真空”的狀態,以及佛教《俱舍論》等論典中所講的成住壞空中“空”的階段雖然不是完全一致,但也有些相似。在這些狀態中,都不存在任何物質。
天體物理學家認爲:在真空當中蓄積著能量,在能量擠壓之後,就産生了原子核等微小粒子,衆多微小粒子的聚合,就形成了肉眼所見的物體,繼而産生了星球以及星球上的萬事萬物。
佛教認爲:在這個沒有佛、沒有衆生、沒有輪回、沒有解脫、沒有山河大地、沒有任何星球、沒有時間概念、沒有東南西北上下等方位的,非常甯靜的空間中,只存在著如來藏的光明。
如來藏的光明是佛的境界,已經超越了凡夫感官思維的範圍,無論說如來藏的光明是有還是沒有,都同樣不能如實地表述如來藏的本體。但以我們的語言來描繪如來藏,就只能說它是光明,因爲它一塵不染、清明純淨,不存在任何汙垢、煩惱與執著。因此,我們可以說,生命的起源是如來藏,物種的起源也是如來藏。
與外道所講的“意識是物質的産物”大相徑庭的是,衆生的第一個念頭,産生于如來藏光明的境界。
爲什麼從光明清淨的境界中,會産生具有執著的不清淨念頭呢?因爲,雖然本基的如來藏是清淨無垢的,但由于在此之前從來沒有産生過輪回,也沒有經曆過修行,所以具有某種非物質的、産生執著的可能性或者能力。這種可能性,佛教稱之爲習氣或者種子。因爲這種習氣的存在,所以在如來藏中隨時都可能産生第一個念頭。
這就像水在風平浪靜的時候,是靜止不動的,但在微風的吹拂下,就會泛起層層漣漪;吉他、琵琶的琴弦,在經過輕微的撥動之後,就會發出聲響一樣。
在第一個念頭産生之後,就會産生各種幻覺,如同中陰身所看到的一樣,一旦這些幻覺産生,衆生就立即將這些幻覺分成了“他”、“我”、“內”、“外”,“我在裏面,幻相在外面”的執著。此時還沒有形成外面的物質,只是一種內在的感覺。隨著執著能力的進一步增強,就逐漸形成了外面的山川草木等等幻象。這就是最遠的輪回起源。
這種說法有沒有具有說服力的證據呢?有。這個證據,就是“近在眼前”的輪回開始。
除了因車禍、暴病等而突然死亡的情況之外,每個人的死亡,都會經曆一系列的程序。當然,不具備人身的天人等衆生,則不會經曆這些過程,因爲人體具有獨特的氣脈明點,依靠與其相應的意識,就可以感受到其它五道衆生所不能感受到的特有程序,在這些程序結束之後,所有的人都會昏厥,這才是死亡的最邊緣。
現在經常會有一些所謂從死亡邊緣回來的人,津津樂道地向人們講述自己的“死亡”曆險記。但這些經曆只是早期的一些感受而已,並不是真正的死亡,更不是中陰的現象。
昏厥的時間也因人而異,有的是幾分鍾,有的是幾小時,有的是一兩天,在從昏厥中蘇醒過來之後,就會進入輪回尚未開始之時的,既非輪回、也非涅槃的境界。
雖然說是“進入”,但這只是語言表達的一種方便而已,實際上根本沒有進入不進入,由誰進入,進到哪裏等等的概念。以前所有的意識,以及在意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有概念、觀點、感受都已經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有如來藏。這裏的如來藏,與輪回尚未産生之前的境界完全是一回事。
雖然每個人都會進入這個光明境界,但沒有修習過密宗的人對此就不會有什麼感覺。對于他們而言,這種境界只是在一分鍾、一秒鍾,甚至一秒鍾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一瞬間就飛逝而過。
但修行人在進入這個狀態之後,就可以利用這個狀態進行修行。西藏很多上師,特別是修習大圓滿的上師,常常在死亡之後的七天或者叁七二十一天之內,即使在嚴寒的冬天,身體也不會凍僵,因爲他們還處于這種狀態之中。按照經書的說法,這種狀態還不能稱之爲死亡,因爲它與生前打坐時的狀態是完全相同的。在這種狀態中,有些人的肉體就縮小了,這些情況在藏地比比皆是,你們肯定也聽說過很多,對于懂得藏密的人而言,這並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爲什麼他們的肉體在死亡之前不縮小,而在死亡之後卻會縮小呢?因爲在這個空間當中,生前的所有雜念已經消失殆盡,沒有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識,也沒有意識,甚至連阿賴耶識都不存在;沒有執著,沒有煩惱,只剩下純淨無垢的境界。所以,死後修行的能力,可以遠遠超過生前打坐的能力。
無垢光尊者說過:無論這個空間有一小時、兩小時,還是一天,此時的境界與佛的境界是完全一樣的。也就是說,佛的境界、輪回尚未誕生之前的境界,以及死亡之後從昏厥中蘇醒過來的境界叁者是完全一體的。因爲佛陀經過修行,已經徹底地斷除了煩惱,對于佛而言,煩惱永遠也不會再生。雖然凡夫也能在片刻當中處于這種境界,但因爲沒有修行,就不能阻止煩惱的産生,而只能讓這種境界停頓一會兒,其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輪回,並産生新的中陰身。中陰身的第一刹那,就是在這個境界中産生的。由此可見,這也是一種輪回的開始。這種輪回的開始,與生命誕生初期輪回之始的境界、過程是毫無差別的。
這些說法有沒有證據呢?有。所謂證據,就是有些修行人在把握住這個機會之後,就可以處于這個狀態中永遠不出來,這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屬于上等破瓦的法身破瓦。當然,對于沒有任何證悟、沒有這方面概念的人而言,這就談不上是什麼證據。因爲這些證據只是修行中的感受、直覺,不是來源于外界,而是存在于內心,不是眼睛往外看,一門心思往外尋求所能找到的。所以,他們就無法理解這些說法。
怎樣就可以在內心找到證據呢?這就要看西藏的修行人是如何修行的。
很多西藏的修行人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修行當中,經過了千錘百煉,修行境界也日臻圓滿,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之際,他們深知:雖然在其它時候也存在解脫的空間,但只有在死亡之時,這種空間才是最明顯的。在這種境界來臨之際,如果能好好把握,就有可能于這種境界中獲得成就。因此,他們一直在迫切地等待著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死亡對于這些修行人而言,非但不是不願接受的可怕災難,反倒是個稀有難得的突破口。
雖然每個凡夫也必然會回到這種光明境界,但卻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就一晃而過。雖然上一世的輪回已經結束,但下一世的輪回卻會接踵而至。産生中陰身之後,就會去投胎,並再次經曆生老病死,最後又回到光明當中,就這樣循環往複,無窮無盡。每五六十、七八十年就要經曆一次這樣的輪回開始。
更近的輪回開始,就是每個晝夜的二十四小時所經曆的輪回始末。在白天的一切活動都結束之後,就會進入深度睡眠,在深度睡眠當中,又有可能經曆類似于前面所講的空間——粗大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已經消失,但細微的阿賴耶識卻沒有中斷。之後,這個空間會隨著夢境的出現而結束。當然,如果整夜都處于夢境當中,那麼這種位于深度睡眠之中的狀態就不會出現。這也是一種輪回的開始,這種輪回的開始,我們幾乎每個晚上都會經曆,所以說它是“近在眼前”。
你們也許聽說過,有的修行人可以晝夜連續不斷地處于光明境界當中,對于這些人而言,打不打坐、睡不睡覺已經無所謂了。這種修法就稱爲“睡眠光明”。
離我們最近的輪回開始,就是一個念頭的産生。每個人在每一刹…
《慧燈之光叁 佛教的物種起源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