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叁 自他相換的修法▪P3

  ..續本文上一頁時,不要說對這個想法有什麼體會,甚至連理解它也是相當困難的。我們的心裏難免會生起這樣的疑問:天、非天和人怎麼可能是我的上半身呢?旁生、餓鬼和地獄有情又怎麼可能是我的下半身呢?

  當然,這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僅僅是一種精神上的觀想,並不意味著叁善趣衆生真的是自己的上半身;叁惡趣衆生真的是自己的下半身。然而從究竟的意義上講,自己的身體其實也不是“我”。

  雖然人們總認爲身體是“我”,可是,對輪回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我們現在的身體不是從前世帶來的,而是由另外的因緣所産生的,因此,我現在的精神,肯定也曾經(如前世)是屬于六道中另外一個“有情”的,而不是屬于“我”的,(這裏所說的“有情”和“我”,都是指有情和我的身體。),由此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的身體並不是我。而且由中觀的推理,也能得出相同的結論。

  既然在這個身體上根本不存在一個我,而我們卻可以把它執著爲我的話,那麼爲什麼不能把六道衆生的身體執著爲我呢?這是同樣的道理!只是我們從來沒有這樣的習慣而已。所以,我們要從現在起,開始逐漸地去習慣這種“執著”,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

  下面再以一個事例來說明,“執著的相換”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譬如,當全村的人集中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會視自家人爲我方,視其他人爲他方,而且會對自己生起我執,並對自己的親眷生起我所執。(我所執,是指對我所擁有的人或物的執著。)這時,如果有人對我方不好,我就會生起瞋恨心;

  接著,再將範圍擴大。比如,當全縣的人集中起來舉行比賽的時候,則我所執的範圍也隨之擴大到我們全村的人,如果我們村在比賽中輸了,那我肯定會不高興的;

  同樣的,當全省的人集中在一起的時候,則我所執的範圍又擴大到我們全縣的人;

  而在奧運會等世界級的比賽中,自己所執著的,就會是自己國家的人。

  其實,這些執著都是毫無根據的。因此,現在我們所要執著的,不是一個村、一個縣或者一個國家的人,而是執著所有衆生是我的身體。若能這樣精勤思維,最後就可以打破國家、縣、村和他家、我家的界限,而對所有衆生生起我所執。這就是執著的相換。

  佛經裏也有這樣的說法:“衆生頭痛,故菩薩心痛。”意思是說,無論是哪一個衆生感受痛苦,菩薩都會心痛的。

  有些人聽到這話,就情不自禁地擔心起來:“我現在連全家人的痛苦都承受不起,如果要把所有衆生的痛苦都加在我的身心上,我又怎麼承受得了呢?”

  當然,在證悟空性以後,就不會有這種擔心了;而在證悟空性之前,有一些壓力和痛苦,是在所難免的。

  古人雲:“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對我們來講,目前的這些痛苦同樣也是十分必要的。因爲這樣的痛苦,是我們修行的動力和勇氣,它可以使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毫不退縮。

  譬如,學生在校讀書時,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和困難。比如說,他如果不好好學習,就會考試不及格,將來也找不到工作,若是這樣,他就沒有了生活的保障等等。可是,如果沒有這些壓力,他就不會用功讀書。正因爲有這些痛苦,他才有了學習的動力,從而發憤圖強,並取得優異的成績。

  又如,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種人:平時,他在各方面都一帆風順,于是他就高枕無憂地沈醉在這些“幸福”之中。但是,當不幸到來的時候,他往往會痛苦得難以自拔。這時他才感覺到,原來生活也不是那麼美好。如果以前能夠居安思危的話,現在他至少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准備。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需要一定的痛苦和壓力,否則就會懶散、放逸地混日子,最後只會落得個一無所獲、悔恨交加的下場。

  不過當修行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就不再需要這種動力了。因爲在證悟空性以後,內心就有了非常大的、自由自在的空間,那時即便沒有這樣的動力,也會精進地修行。但在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之前,對于大乘修行人而言,痛苦就是必不可少的良師益友。

  這是第一個相換——執著的相換。

  (2)疼愛的相換

  何爲疼愛的相換?以前,我們每一個人都十分疼愛自己而不顧別人;所以從今以後,我們就要反過來——不再那麼地疼愛自己,而是疼愛其他衆生,一心爲其他衆生著想。

  這是第二個相換——疼愛的相換。

  (3)苦樂的相換

  何爲苦樂的相換?

  以前,即或是在一件小小的事情上,我們也是盡量把好的留給自己,不好的才送給別人,一切都爲自己著想,這是所有凡夫人的基本原則;所以從今以後,我們就要反過來——把世出世間的一切快樂、善根、光明等利樂都送給衆生;把一切痛苦、煩惱、黑暗等衰損都留給自己。

  這是第叁個相換——苦樂的相換。

  以上修法非常重要,我們不但在打坐時需要這樣思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吃飯、睡覺的時候,還是走路、工作的時候,都不能離開這兩首偈頌和叁個相換的精神內含,而且要根據我們的能力去做。即便我們不可能在第一天就做得很好,但這也不成問題,可以一步一步來。

  因爲這叁個相換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有人想修大乘佛法,並想成爲一個標准的大乘修行人的話,就必須做到這叁個相換。如果不能實踐這叁個相換,仍舊像以前那樣,一切都是爲自己打算,就永遠都沒有資格作大乘修行人。

  5、叁個發願

  下面再講叁個發願,這叁個發願有什麼作用呢?

  作爲一個菩薩,應該使所有與自己結緣的衆生,都能因此而變得有意義,而所謂的“意義”,主要是指在解脫上的意義。雖然菩薩也希望有緣衆生都能夠健康、長壽等等,但此處所說的“意義”內涵,卻遠遠不止于此。簡單地說,作爲一個菩薩,凡是與他有緣的衆生都應該能夠從他那裏得到利樂。

  雖然現在我們不是菩薩,但將來我們也要像菩薩那樣,使所有與自己有過接觸的衆生,都能夠獲得解脫的利益。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實現這個目標呢?

  要想將來實現這個目標,現在就要發叁個願:第一個願是有關身體的;第二個願是有關受用(財産)的;第叁個願是有關叁世善根的。

  第一個是有關身體的發願。即祝願:從現在起乃至生生世世當中,無論我是作帝釋、梵天等衆生當中偉大的人物也好,還是作螞蟻、蚯蚓等微賤的生命也罷,凡是聽到我聲音,看見、接觸或者思維、觀想過我身體的所有衆生;不管他們是以信心、恭敬等與我結成善緣,還是以貪心、瞋心等與我結成惡緣,總之,凡是與我結緣的一切有情;甚至于總有一天,當我的身體被扔到屍陀林中,並且因腐爛而散發出臭氣的時候,哪怕是那些聞到我屍臭之氣的衆生,都能夠暫時遠離內心和身體的痛苦,並最終得到究竟的解脫。這是第一個發願;

  第二個是有關財産的發願。即祝願:從現在起乃至生生世世當中,我無論是作腰纏萬貫的億萬富翁也好,還是作食不果腹、流落街頭的乞丐也罷,凡是聽到我財物的聲音,看見、接觸或者思維過我財産的所有衆生,而且,不管與我結的是善緣還是惡緣,他們都能夠因此暫時遠離身心的痛苦,並最終得到究竟的解脫。這是第二個發願;

  第叁個是有關叁世善根的發願。雖然凡夫是不會擁有無漏善根的,但作爲一個修行人,我們還是會擁有一些有漏的善根,比如出離心、菩提心等大善根,以及缺少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世間小善根,所以我們就要祝願:但願依靠我叁世所有的善根,能夠令一切衆生暫時遠離身心的痛苦,並最終得到究竟的解脫。這是第叁個發願。

  這叁個發願也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每次我們都要這樣發願,特別是在放生的時候。佛經裏多次講到:當救了一個衆生的性命之後,無論發什麼樣的願,都是能夠實現的。佛無虛言,我們對此也應該深信不疑,故而,在我們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之後,若能這樣發願,則此願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實現。

  當修完以上這些修法之後,出座時,還要像以前在出座入座的方法裏所講的那樣回向。這就是自他相換的修法。

  6、如何面對各種順緣和逆緣

  在《修心七要》和《普賢上師言教筆記》中還特別強調了一點,那就是:無論是面對生活或修行的各種順緣或違緣時,大乘修行人與凡夫的反應都是截然不同的。

  (1)如何面對順緣

  在人的一生當中,不可能沒有任何的幸福。當享有世間的幸福或修行上的圓滿(如在聞、思、修上的進步)時,凡夫的表現往往是:

  首先無休止地拼命追求幸福、快樂,當事業、家庭等各方面都非常圓滿時,卻不去修自他相換等修法,從而讓幸福白白地消逝。因爲沒有什麼壓力,即沒有爲救渡一切衆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這時就會得意揚揚,無所顧忌,而不會去考慮其他衆生的幸福和解脫;

  而大乘修行人的表現卻與此迥然不同:

  雖然大乘修行人不曾費盡心機地謀求自利,可是當福德因緣具足的時候,他們仍然會享有世間的幸福和出世間的圓滿,但他們卻不會浪費這份幸福和圓滿(所謂的浪費,是指像凡夫那樣讓幸福白白地過去。),而是抓住這些機會,使它們成爲修行的資糧。具體的辦法是什麼呢?

  具體的辦法,就是要隨時隨地發起這樣的心念:雖然我所擁有的幸福和圓滿是有漏且微不足道的,但我仍願一心一意、誠心實意地把它們全部無條件地送給一切衆生,就像毫不猶豫地脫下自己的衣服,並讓別人穿上一樣。實際上,這種發心比回向還要深一些。

  (2)如何面對各種違緣

  在人的一生當中,不可能完全是幸福,多數都是不同層次的痛苦經曆。當我們遇到各種違緣,尤其是在造作犯戒等罪業之後,我們應該怎麼去面對呢?

  此時,如果是用世俗的方法去面對,就不是修行人的作法,而只是一般人面對違緣的方式而已。這樣做只會讓這些痛苦白白地過去,最終它除了會傷害我們的身心之外,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那麼,一個修行人應該怎樣應對這些痛苦呢?是不是以空性的見解來應對呢?雖然這是很好的辦法,但是對于沒有證悟的人來說,這種辦法就很難見效。

  那麼通過其他途徑,比如說,請僧衆念經來解決問題,行不行呢?雖然它可以起到作用,但其效果卻不一定是立竿見影的,而且也不一定十分理想。就算它能很快奏效,其作用也只限于幫助我們忏悔了這個罪過而已。

  實際上,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在遇到各種難忍的痛苦時,特別是在違犯了密乘戒或別解脫戒之後,他一定不會悲傷沮喪,但這並不代表他沒有忏悔之意。

  因爲,當凡夫遇到相同的痛苦時,就會立即想盡一切辦法遠離痛苦,而大乘修行人卻會勇敢地面對並承受各種痛苦及痛苦之因:既然事已至此,我就應該把它們轉變過來——不但不能讓這些痛苦或破戒等罪業成爲我修行的障礙,更要把它們變成我修行的順緣。

  對于這種作法,很多人都難以理解:“犯密乘戒”怎麼可能成爲修行的順緣呢?

  因爲菩薩有善巧的方法,所以就能做到世人無法理解的事情。這個善巧的方法又是什麼呢?就是以上所講的自他相換的修法。

  比如,當我們破戒之後,就要這樣思維:我不應該太難過,而要把它變成修慈悲心的順緣。雖然現在我事事不順,而且罪業纏身,但是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如牛毛的人,造了更爲嚴重的罪業。既然是這樣,我就應該就此而發願:但願以我現今所造的犯戒等罪業,能代受所有衆生所造的犯密乘戒以及出家、在家別解脫戒等數之不盡的罪業;但願在我接受這些罪苦之後,他們就能擺脫痛苦的折磨;祝願我的違緣能夠真實地代替他們的違緣。若能誠心實意地這樣發願,則這些違緣一定不會成爲修行的障難,反而會變成前進的順緣。同樣的,這時也可以修叁個相換或叁個發願。

  如果能以這種方法將痛苦轉爲道用,那麼對于一個大乘修行人來說,痛苦和快樂也就沒有什麼差別了。因爲對他而言,哪怕再大的違緣,都不再是違緣,反而變成了在修行道路上前進的因緣。這樣一來,他的修行就只會進步而不會退步,所以這是很重要的。

  但是,在將痛苦、罪業轉爲道用之時,特別要留意自己的發心是否真誠。比如在生病時,我們若是因爲修法裏講過:“觀想代受衆生的痛苦,會有很大的功德”,便爲了自己早日恢複健康而去修所謂的“自他相換”。假如真的是爲了達到這樣的目的而修自他相換,那麼很顯然,這種發心與自他相換之心就是完全相違的。因此,以這樣的發心而修自他相換,不但是毫無功德,而且會增長自私心。佛經裏講過,這樣修是不管用的。

  所以,我們首先必須作好充分的准備,即在健康順意時,就提前鍛煉自他相換。但是,不管何時修自他相換,我們都必須誠心實意,不能有半點虛假,否則就是自欺欺人,這就是修行最重要的訣竅。

  叁、結語

  總而言之,我們不僅要在靜坐時這樣思維、觀想、發願,而且還需要把這些修法落實到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之中。若能這樣去做,則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的人際關系就會因此而完全改觀。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會不會變得沒有任何原則呢?答案是:不會,改變之後我們不僅沒有喪失原則,而且還有了更好的原則。

  因爲,凡夫的原則就是——我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活得非常快樂,爲了達到這個目的,無論給別人造成多大的傷害,我都願意去做,也就是,爲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

  而大乘菩薩的原則卻與此完全相反——只要能爲衆生帶來任何利益,無論讓我奉獻什麼,我都心甘情願、樂此不倦。修好自他相換以後,我們就會變成一個這樣的人。

  請大家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一個企業的職工,全部變成這樣的人,這個企業會是什麼樣子?如果一個國家的上上下下,包括普通的老百姓在內,全部變成這樣的人,這個國家會是什麼樣子?姑且不說那麼廣,只假設我們自己變成了這樣的人,那麼我們的人生價值會有怎樣的改變?最後我們又會獲得何等的收獲?!

  從這些角度來看,就可以明白這些思想、修法的價值和功德。它們就是大乘佛法的精髓,所以是極其重要的。

  我們應當了知:誰能夠做到自他相換,誰就是大乘修行人;誰做不到,誰就不是。這是判斷自己是否已經成爲大乘修行人的一個比較嚴格的標准。

  雖然自他相換的修法要求很高,不過在上述的所有修法中,都沒有強求我們必須立即達到修法的標准。但是,如果想作一個大乘修行人的話,這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所以,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樹立起遠大的志向,並腳踏實地地爲實現這一志向而精進,這才是最重要的。

  

《慧燈之光叁 自他相換的修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