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四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七)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七)

  空性與無我修法的差別:空性修法是指法無我的修法,當體會到物質、精神等所有的一切都是空性時,在這種境界中安住,就是空性的修法;無我的修法則是特指人無我的修法,它屬于空性修法的一部分。

  前面講的空性修法雖然屬于中觀的修法,但我認爲這已經是非常高的修法了。任何一個修法再高明,也要自己去體會,除了這個體會以外,要用我們人類的語言來表達,就只能這樣了。

  雖然觀察只是過程,不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沒有這個過程,就不會有證悟空性的結果。如果真正地證悟了這兩個修法,就已經是很高、很不錯的境界了。

  中觀修法和其他一些密宗的修法,只是在方法和過程上面才有區別,最終的證悟體會幾乎沒有什麼差別,所以,通過中觀的修法而證悟,已經是很好的境界了,以後我們修一些密宗修法的時候就會知道,結果其實是一回事,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只是方法不一樣而已,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這個修法。

  當初我們講過,聽這樣的法,除了真正的修行人以外,其他人不合適,爲什麼呢?因爲我要講這些具體的修法。這些空性修法本身就不允許對所有人講,講有要求,聽也有要求,要聽具體的修法,特別是空性的修法,最起碼必須是一個誠心誠意的修行人。講和聽最終的結果,是一定要修行。最關鍵的,是要自己去體會,講和聽的目的都是這樣。除了這些修法以外,如果只是講普通的佛教常識,誰都可以聽,甚至沒有皈依的人都可以聽。

  大家也看了許多書,密宗的書、介紹具體修法的書、還有其他的佛教書籍,但書上的內容就是這些詞句,沒有別的詞句,因爲這種境界是我們的語言所不能完全表達的東西,已經超出了語言的極限。

  前面所講的修法是所有修法的入門和基礎,如果一個修行人在加行方面努力積累資糧,當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成熟的時候,在修這個修法的過程當中肯定會證悟,如果大家在這些修法上面沒有什麼體會、感受和證悟的話,修其他任何一個修法都不會有什麼收獲,因爲這個修法是所有修法中最具體、最基本、最關鍵的基礎。

  諸行無常的修法

  無常的修法分兩種:一個是微觀的無常,一個是宏觀的無常。《普賢上師言教》當中講的都是宏觀的無常,微觀的無常一般不怎麼強調,但是今天這兩個無常都要講。

  首先,什麼是宏觀,什麼是微觀呢?在日常生活中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的事物,都叫宏觀。而微觀則是我們的眼、耳、鼻、舌沒有辦法感覺到,但從理論上能知道它的存在的事物。無論微觀也好,宏觀也好,都離不開無常。

  我們爲什麼要修無常呢?在講叁法印理論的時候已經講過,因爲我們有常執,就會導致很多的煩惱,所以要修無常。爲什麼要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去修呢?爲了讓我們徹底明白一切事物的無常性,爲了徹底地推翻我們的常執,所以要全方位修無常。

  怎麼樣修呢?打坐的時候,前期的預備都是一樣的,皈依、發菩提心、排汙氣、祈禱釋迦牟尼佛……這些都做完以後,就通過上次講的那些邏輯來抉擇一切有爲法都是生滅的,都是無常的。不但從宏觀的角度來說它是無常的,而且從非常細微的微觀角度來說也是一刹那、一刹那的。

  上次講過,佛說:一刹那是指針尖穿過很薄很薄的一張花瓣所需的時間,但是,這個一刹那,我們還可以分爲成千上萬個階段。我們可以想像,本身這麼短的時間再分爲十萬個、百萬個等分的話,其中一個階段是多麼的短暫,然而,即使在這麼短的時間當中,每一個物質都在變化,佛經之中稱之爲生滅,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運動。

  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我可以把這本書從右手放到左手,但是,從微觀的角度來說,當我右手的書到了左手時候,這是不是一本書呢?它實際上已經不是原來的那本書了。因爲右手的這本書在右手這個位置上就已經消失,永遠不會再有了。那左手的這本書又是如何産生的呢?這本書的産生因緣是:首先,在右手的那本書在右手的位置上毀滅了,隨之在第二個位置上産生了新的書;在第二個位置上的書毀滅了以後,第叁個位置又産生一本新書;第叁個位置上的這本書毀滅了以後,第四個位置上又産生一本新書,就這樣生生滅滅,逐漸逐漸地過來,當書到了左手的時候,剛才右手裏面的書早已經不在了。書從右手的位置遷移到左手的位置的過程,我們稱之爲運動。當然,運動還是比較宏觀的概念,但佛教的意思不是指宏觀意義上的運動,因爲原來的書自身已經不在了,既然自身都已經不存在,又運動什麼呢?那麼,現在我手裏的這本書是什麼呢?這是緣起法的作用,在因緣和合的條件下,重新誕生了一本這樣的書。當然,我們的眼睛看不見這些過程和因緣,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只是把這本書從右手移動到左手。

  再比如,如果把一個蠟燭或其他有光的東西在黑暗中轉一圈的話,雖然我們的眼睛明明看見的,是一個光亮的圓圈,但我們心裏都知道,這不是一個圓圈,它只是一個個有光的點,而不是一個連續的光圈,那爲什麼我們會看見這個光圈呢?因爲光點運動的速度快,速度快了以後,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圓圈,如果這個速度很慢的話,我們看到的,就是它在一步一步地移動。

  電影膠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它的轉速降下來以後,我們在屏幕上看到的就不再是連續的畫面,而是一張一張地往前走,或者往後倒的圖片,但是,當它的轉速提高到一秒鍾達24幀圖片以上時,畫面就不再是一個個跳動的圖片,而成爲連續的畫面,但我們的肉眼卻抓不到這一個個分開的圖片。

  這本書也是這樣,在微觀世界當中,它從來就沒有動過,因爲它的誕生和它的毀滅是同時的,但我們的常識卻與之完全相反。從我們的常識的角度來說,它是一直存在的,因爲我們以前學的這些知識都是錯誤的,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理解這種刹那的無常。當現在這些細微的細節被還原出來以後,宏觀的感覺和終究的事實就會發生沖突。

  我們反過來觀察自己也是這樣,我們一般會認爲,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樣一個人,但這也是宏觀上的概念;從微觀的角度來說,這就是大錯特錯,因爲所有的物質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滅;而從更深層次的境界來說,宏觀微觀的觀點都不正確,只是相對來說,微觀的觀點比較正確而已。

  修的時候必須去思維,這樣思維以後,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雖然我們的肉眼能看見閃電的閃動、河流的奔騰,還有火焰的跳動,能感覺到這些東西在很短時間內的變化,但我們的眼睛卻看不到這些靜止的物質,例如牆壁呀、書呀等等的一刹那的生滅,此時此刻不是用我們的眼睛去看,而是用我們的智慧去思維,最後深深地體會到、感覺到一切有爲法、一切物質、一切有因有果的東西都在一秒鍾的千分之一或者的萬分之一等那麼短的時間當中生生滅滅的時候,就讓心專注在這個境界中,讓心和無常的感覺無二無別,變成一味一體,亦即讓無常的感覺變成我們心的一部分或者心的本體、意識的本體。那個時候不再想別的東西,而在這個境界當中停下來,讓心安住,能安住多長時間就安住多長時間。停下來的時候,就像前面所說的一樣,要有一個側面的監督,但不要去正面監督。

  正面的監督是什麼意思呢?比如,如果有一個念頭在觀察:我的意識有沒有安住,我的意識有沒有在想什麼別的東西,就屬于正面的監督。安住的時候不能有這些東西,一旦有觀察的念頭,就會擾亂這個境界,所以要從側面來監督。

  其實本來並沒有正面監督、側面監督這樣的詞,但爲了讓你們比較清楚地了解其含義,所以我才用了側面這個詞來形容。所謂側面的意思,就是不要有明顯的念頭:我的心有沒有散亂,有沒有在想別的東西。

  一些人也許會懷疑這種說法:我們每個人不是只有一個心嗎?一個心同時既是被監督者又是監督者,這怎麼可能呢?難道我們有兩個意識嗎?並非如此。我們並沒有兩個意識的相續,但我們的心就是有這種功能,可以一方面安住在這個境界當中,一方面同時從側面來進行監督,這兩個方面都很重要。

  如果有這種監督,當冒出其他雜念的時候,我們就立即能發現;如果沒有這種監督,心就會先冒出一個小的雜念,但我們自己卻不能感覺到,這種念頭越來越擴大,越來越擴大,過了5分鍾、10分鍾以後,連我們自己都沒有辦法控製了。

  當有了監督以後,如果冒出一個雜念,我們立即就能放棄這個念頭,放棄了以後,如果我們的心還能處于原來的狀態當中,就不需要觀察,而繼續安住。如果原來的感受已經消失了的話,就不要再強迫自己安住,而要重新去觀察。

  有些時候可以觀察自己的相續,有些時候可以觀察外界,所有的有爲法都是我們修無常的對境。就這樣一個一個地觀察,當我們在每一樣東西上面都獲得了無常的感受之後,就在這個境界中安住下來,這是細微無常的修法。

  至于其他的無常理論,在因明的《釋量論》等論著裏面講得很多,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裏面也講得很好,但我們要有一定的知識才能理解這些內容。剛才我們講的內容說跟因明有關系也可以,說沒有關系也可以,這些都是比較容易了解的內容。

  通過這樣的方法去觀察,就暫時不需要理論,最後我們需要的,就是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這種感受,這種感受是最關鍵的。

  第二個修法是宏觀的無常修法,宏觀無常的修法很簡單,就是《普賢上師言教》中講過的人生無常、死亡無常等等。有些時候觀察外境,有些時候觀察衆生,有些時候觀察高僧大德,有些時候觀察春、夏、秋、冬等季節的變化,從各種各樣的對境方方面面去思維無常。

  修這些無常不需要邏輯,平時我們都能看得見這些無常,但是,凡夫往往只是在看到了一些非常意外的無常的時候,心裏才會有一些不同的感覺,比如恐懼等等,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因爲不修行,就不會再有什麼感覺了。我們一生中看到了太多太多的無常,大家都麻木了,沒什麼感覺了。不修…

《慧燈之光四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