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等公車的修行
佛陀並不是要教導我們應如何悲觀或是樂觀地生活,而是清楚掌握事物的本來面目,不依從情緒、煩惱而做出反應、取舍。
例如在等公共汽車的時候,就可以體會到這一點。在等待的時間,人們或許會有著種種的念頭生起:
「啊,希望車子很快就會到!」
「怎麼還沒到?」
「怎麼回事?我上班快來不及了!」
「如果我自己也有車就好了,……嗯,該買哪一牌的車子好?」
「現在是什麼時候了?其他的公車都來好幾班?!」
「來了?太好了……噢!不是。」
「終于來了!」
……
但是,無論我們的心如何起起伏伏,情緒如何波動,司機與公車只會按照自己的方式行進,不管我們有什麼情緒變化,都不會讓公車更早到或晚到。
不僅僅是等公共汽車,我們對待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工作、家庭、信仰、朋友……我們常常看不到人、事、物的真實狀態,還將自己的煩惱、經驗投射在心裏,因爲無力觀察與把握自己的心,所以我們的心總是在種種外塵中迷失,造成種種痛苦與不安。
佛陀教導的是:無常、空、苦與無我,都是在認清人、事、物的本質。我們必須培養戒、定與慧的修學,才不會繼續迷失在心的散亂裏。
佛言:「菩薩應當觀察一切諸法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衆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衆惡業,輪回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