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福德日記6月14日─思惟慈、悲的意義

  6月14日─思惟慈、悲的意義

  世尊成道後,應梵天之勸,爲世人說法,令衆生離苦,這是出自慈悲之心。如經、論所說「佛滅一切漏,無比大慈悲」、「除于二邊爲說中道,佛以慈爲首」。

  佛就是以慈悲來救度我們這些凡夫,所以世尊被稱爲「謀最上利益的悲者」。

  因此,慈悲是佛道的根本。如《大莊嚴論經》所說:「如來教門、大慈爲本。」慈悲是佛教實踐上的中心德目。所以凡是皈依叁寶之佛弟子都必須修學慈、悲法門。修行者必須是「住于慈者」,特別是出家修行者,更必須爲世人「依慈悲,依同情,依憐憫,爲他人說法。」比丘、比丘尼不是因爲背棄世人才出家,而是由于真正的愛世人才出家的。

  慈與悲的差別──傳統上說「慈」是「帶給衆生利益與安樂」;「悲」是「除去有情的不利益與苦患」。對受苦者起同情時就是慈,決心拔除其苦時就是悲。簡單地說就是「與樂曰慈,拔苦曰悲」。

  《大智度論》記載:「慈名愛念衆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衆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不僅如此,行者還必須深入思惟:「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

  《十地經論》也有同樣概念:「慈者,同與喜樂因、果故;悲者,同拔憂苦因、果故。」與「樂」還包含給予衆生「樂因」,拔苦還包含去除衆生「苦因」。如此思惟才算是徹底、完全地掌握慈、悲的意義。

  

  「慈即如來,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來。善男子!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來,如來即慈。」──出《大般涅槃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