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四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五)▪P2

  ..續本文上一頁第四個,是人無我的修法。下面依次進行講解。

  空性的修法

  (一)預備

  關于預備期間身與意的要點,在《入座與出座》一篇中已經很詳細地講過了,除了其中所講的以外,再也沒有更深的內容,如果能按照其中的程序一個個地去做,就已經很好了,所以今天無需重複。此處所強調的,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1、選擇環境

  當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外境就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在那個時候,無論在哪裏修行都是一樣的,但對于剛剛開始修行的人而言,修行的進步與環境就有著很大的關系。

  首先,如果環境過于嘈雜,修行就不容易修起來。經書裏面講過,禅定的頭號大敵,就是吵鬧的聲音。

  一般說來,城市裏面比較嘈雜,但有些房子的隔音效果比較好,如果把門窗關嚴,屋子裏還是很安靜。

  其次,在許多前輩修行人修行過的地方,自然會有很大的加持,在這樣的地方修行,就會進步很快。

  無論如何,對于修行而言,環境是十分重要的。最起碼,也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修行。

  2、按照《入座與出座》的程序完成毗盧七法、排汙氣等等之後,就要修一遍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四個外加行。

  爲什麼要修這四個外加行呢?因爲,如果能認真地修一遍外加行,就會增加對修行的興趣與欲望,所以應該修一遍外加行。

  3、四個外加行修完之後,就觀想離頭頂一肘的上空有一蓮花座,釋迦牟尼佛端坐其中,諸位大乘菩薩與小乘僧衆環繞于四周,所有佛菩薩與僧衆都面朝自己。

  4、之後,在釋迦牟尼佛前作七支供,此處特意注明,七支供的念誦,是《普賢行願品》的七支供頌詞。一邊念,一邊觀想,所有配合念誦的修法都是這樣的,念誦的作用,是提醒我們按照頌詞進行思維。如果只是口頭上念誦了,心裏卻沒有作相應的思維,則對我們的修行沒有太大的作用,只是有一些善根而已。

  之後,對諸佛菩薩發起強烈的信心,並在佛菩薩前誠心誠意地祈禱:請諸佛菩薩加持我在這一坐當中能修出四法印的修法。

  5、祈禱完畢之後,便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以前講過很多次了,不知道你們修了沒有?修了的人又處于什麼階段,是已經修成了,還是正在修的過程當中呢?我現在也沒有什麼菩提心,但是我在修,你們開始修了嗎?有沒有什麼結果呢?如果已經開始修了,即使現在沒有結果也不用著急,結果肯定會有的;如果不修的話,就永遠不會有任何結果。

  請大家反思一下,自己現在處于什麼階段,從而確認一下自己在修行方面所處的位置。通過這樣的觀察,也許有些人會欣喜地發現,自己的菩提心已經十分完善了;也許有些人會慚愧地意識到,自己還沒有開始修菩提心;也許有的人又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正處于修持菩提心的過程當中。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往上努力,沒有修的人,就要趕緊修;像我這種尚未修成菩提心的人,就需要再加把油;已經具備菩提心的人,就可以開始修空性等其他法門了。

  以上是作爲加行的預備階段,下面介紹正行修法。

  (二)正行

  在《俱舍論》當中,所有的有爲法被歸納爲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所謂“蘊”的意思,就是很多的東西集中在一起。

  其中的色蘊,不僅指眼睛所見的色法,還包括耳朵聽到的聲音,以及重量、光明、黑暗、各種不同的形狀等等很多東西。換言之,色蘊也就是上述各種東西綜合在一起的總稱。

  爲了大家便于理解,此處我們把這些概念轉換成現代常用詞來講解。如果用現代人的用詞來講,佛教當中的“色蘊”,主要是指肉體以及外界物質;而其他受、想、行、識諸蘊,又主要是指精神,以及肉體、物質與精神的運動。下面先從色蘊開始觀修。

  1、色即是空的修法

  (1)人無我的修法

  如果平時我們對某個人有仇,一見到這個人,就會生起不可遏製的強烈嗔恨;或者對某個人有貪愛之心,一想起這個人,就抑製不住內心的貪欲;因爲我們對自己都有不同程度的珍愛之心,所以,仇恨的人、貪戀的人以及自己這叁種對境,都可以作爲觀察的對象。

  在准備工作完成之後,就把觀察對象觀想在自己前面,然後逐步將其分解,以仇人爲例:

  首先,是把他的右眼從身體上分出去,並放在一個地方。當然,這只是觀想,我們不可能把一個人的右眼從身體上割下來;然後觀想把他的左眼從身體上分出去,並放在一個地方;之後,便是耳、鼻、舌、皮膚、骨骼、肌肉、毛發、血液以及五髒六腑等各種器官,凡是能分解的都分解出來放在自己前面。

  之後便開始思維:平時我對這個人總是懷著極大的嗔恨,無論如何都不能控製,那麼,我所憎恨的對象,是這些東西裏面的哪一個呢?是眼睛、耳朵、鼻子,還是肌肉、骨骼、血液呢?

  這樣思維的結果,就是根本找不到那個人。既然連人都不存在,那我爲什麼還要對他的肌肉、骨骼等等産生嗔恨心呢?這一塊塊肌肉、骨骼等等從來就沒有傷害過我,無論這一世還是下一世,它們都沒有招惹過我,我憑什麼要對它們生起嗔恨呢?

  雖然這個理論講起來很簡單,但卻非常有用,我們以前也這樣修過。如果真正按照這個程序去觀修,就能深深地體會到:所謂的嗔恨心,完全是自己的愚蠢、無知所導致的,是荒唐可笑、無聊至極的。

  不過,如果只修一兩次,就把這個修法丟掉不用,即使修行時的感覺很強烈,但在停止修行以後,所有的嗔恨心又會恢複如初,所以,我們不能淺嘗辄止,而要反複地修持,只有不斷串習,修行的力量才會越來越強。

  有些時候,還可以把自己作爲觀察的對象:我們一直認爲有一個我的存在,這個我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呢?如果它存在,那是怎樣存在的呢?如果不存在,又如何不存在呢?我應該確認一下。

  觀察的方法都是一樣的,先把右眼分開,再把左眼分開……,經書上面說,就像在屍陀林天葬的時候一樣,要分解得一幹二淨。你們很多人都看過天葬,對天葬的程序和結果應該很清楚。很多人在看了天葬之後,都留下了非常強烈的印象,想必至今應該記憶猶新吧!

  本來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人,當身體被切成一塊塊並堆積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去尋找一下:以前我們總認爲有一個“我”,那麼,這個“我”在哪裏呢?肌肉是我嗎?一大堆的皮膚、一根根的骨頭是我嗎?血液、淋巴等這些液體是我嗎?都不是。除了這些東西以外,有沒有一個“我”呢?也沒有。

  既然原來我身體上的一根毫毛都沒有少,所有構成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堆積在這裏,那爲什麼從中找不到我呢?如果有我的話,就應該能找到啊!但我爲什麼找不到呢?

  這種觀察方法是很好的,通過這樣的觀察,就會出現一種在證悟空性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接觸到的感受。有些人在這個時候,會因爲過于激動而哭泣;有些人在這個時候,又會因爲自己原來的愚癡而感到可笑:自己原來一直認爲有一個我,爲了這個我,作了好多原本不該做的事情,將整個生命都浪費在這個“我”上面,真是荒唐透頂!所以會情不自禁地大笑起來……雖然反應各不相同,但這些反應都來自內心深處,不是因爲經書上說會有這樣的反應,就故意去這樣做。故作姿態給誰看呢?自己一個人在打坐,無論是哭是笑,誰也看不見?這些都是自己在打坐過程中,不由自主地進入了一種境界的反應。

  爲什麼有這些反應呢?比如說,當我們去打一個小孩子的時候,小孩子會因爲皮肉之苦而哭起來;有些人在高興或者傷心的時候,他們也會哭泣;而此時此刻的哭泣,則是因爲了知到真相,心情過于激動而哭的。

  無論是哭是笑都不是什麼問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感受到這樣的境界。

  這個境界,只是中觀的一種觀察結果而已,還不是大圓滿的證悟,不過,中觀的證悟跟大圓滿的證悟也是很接近的。

  按照規定的步驟一步步思維的結果,就是現在的體會;如果沒有這樣的體會,就沒有思維的結果。也就是說,前面的一系列思維,都是爲了生起最後的感受。當非常清楚地深深體會到無我的時候,就開始進入修行階段。如何修行呢?就是讓自己停留在這種狀態中,能保持多久,就盡量保持多久,不去想其他的事情,十秒、二十秒、一分鍾、兩分鍾,時間越長越好,這就是無我的修法。

  這是非常重要的,將浩如煙海的中觀論著,將所有善知識的教言歸納起來,也就是這個體會,雖然表達的方式各不相同,描述的語言千差萬別,但所有修行的精華,也就是這個。

  剛開始的時候,這種狀態不會停頓很久。過一會兒,這種體會就會慢慢消失,其他的雜念就會冒出來,當雜念生起的時候,不要把時間浪費了,又重新回頭再觀察,既可以觀察其他人,也可以觀察自己,最後又能清楚地感覺到:我是真真切切地不存在的,我找到的不是有我,而是沒有我。

  我上次也說過,這當中容易有一個錯處:沒有找到並不解決什麼問題,我們所需要的,是找到無我的感受。

  這種修行不但對暫時控製煩惱有幫助,而且也爲我們修完加行以後的大圓滿修習鋪下了很好的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以後的大圓滿修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這就像古人用的弩弓上的弦,剛開始雖然很緊,但隨著天長日久的伸拉、彈射,弦就會變得越來越松。同樣,在修行剛開始的時候,感受會很強烈,隨著時間的延續,感受就會逐漸淡化,最後雜念也會紛纭而至,所以,在雜念生起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放松,而要立即開始重新觀察思維。

  修行當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安住在這種境界當中;其次是要從側面去監督我們的心。

  也許有人會問道:這樣一來,我們豈不有兩個心了?一個是起監督作用的心,另一個是被監督的心。

  事實並非如此,但我們的心卻具有這樣的功能。爲了讓它好好安住,一定要隨時監督它,看它有沒有散亂,有沒有離開這種境界。如果不監督,也許它散亂了我們都渾然不知。坐了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以後,出定往回一看,才發現全都是一大堆的雜念,什麼都沒有修出來。這就太可惜了,所以,側面的監督是必要的。

  爲什麼要…

《慧燈之光四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