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四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五)▪P3

  ..續本文上一頁說“側面的監督”,而不從正面去監督呢?如果從正面直接去看自己的心有沒有散亂,有沒有安住,心就會被驚動、被擾亂,就不能平靜下來。當它正安住于無我體會當中的時候,如果馬上去直接看它,它的境界就會受到破壞,因爲這個監督的念頭本身,就是一種散亂,這樣一來,原來所安住的狀態也就失去了。而側面的監督,卻一方面可以讓心安住下來;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監督的作用,一旦心散亂了,馬上就可以發現,以便立即把它趕回來。

  修行好不好的關鍵問題,就在于有沒有監督。如果沒有監督,心就會任意馳騁,過了很長時間我們都不知道,不但不知道,還會跟著它走,最後花費了很多時間,卻沒有一點效果。

  在上述的境界中安住,就叫做修行。

  這就像漢族人做飯一樣,首先要准備各式各樣的新鮮蔬菜、調味品等等,然後又是一道道紛繁複雜的工序——擇菜、洗菜、切菜、炒菜……,然後做成各種顔色、各種形狀的美味佳肴,所有的這些程序,就是爲了最後放到嘴裏嚼碎吞下去的幾秒鍾,除了這幾秒鍾的享受以外,沒有什麼別的結果。同樣,前面的分開左眼、分開右眼等等一系列的思維,就是爲了這個很短的無我感受。這個感受從哪裏來呢?就是從前面的思維而來。雖然我們不需要前面的觀察,只需要後面的感受,但如果沒有前面的思維,就不會有後面的感受。感受不會自己冒出來,只有通過反複的思維才會出現。

  剛開始的時候,修行的時間不能安排得太長;還有一點,就是修行萬萬不能勉強。不想修的時候,就不要強迫自己,否則就會心裏越來越抵觸,越來越排斥。有些修行人就因爲強迫自己修行,以至于最後一看到自己打坐的地方,心裏就十分反感,這樣修行不會有什麼進步,所以,如果內心不想思維了,就不要再繼續,如果感到疲倦了,就讓整個身心全部放松,什麼善的、惡的、過去的、未來的任何念頭都不去思維,這樣安靜下來的狀態,也是一種修行。雖然只是放松而已,每個人都做得到,並沒有什麼證悟或者智慧的成分,但因爲這種狀態對修行有幫助,所以也屬于修行。

  這樣修了七、八個月或者一年左右以後,心就平靜下來了。在那個時候,即使想思維什麼東西,它也不會思維;即使想讓它出去散亂,它也不會散亂了。處于那種狀態的修行人,就已經習慣于修行,整天只想呆在家裏,哪裏都不想去。不像現在的我們,在目前這個階段,讓我們修一兩個小時都很困難,那個時候就完全不是這樣的了。不過,這種狀態是需要一定的功夫,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才可以達到的。

  具體的修法就是這樣,無論是觀察自己,還是觀察其他貪愛、憎恨、中庸的對境,最後都能深深地體會到,不管是自己還是他人,都同樣不存在,都是空性,這就是人無我的修法。

  (2)法無我的修法

  前面我們已經把人“肢解”爲眼、耳、鼻、舌、肌肉、骨骼等各個部位,下一個步驟,就是進一步往下分解。如果再繼續往下分解,最終將分到空性。

  以一個手指骨節的分解方法爲例,先把一個骨節打碎成很多很小的碎片,這個過程的分解原理跟物理學是一樣的。

  在打成碎片之後,如果一再分解,它就會越來越小,最後就會變成空性——不能保留任何東西,即使我們想保留,也不可能留住,全部一無所有。也就是說,剛才明明存在的一個指節,經過詳細剖析,最後卻是一片真正的虛空,什麼都得不到。

  那個時候,剛才修人無我時出現的體會又會再次重現——非常清楚地現見一切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思維能力很強,就肯定會有這種感受。

  這既不是因爲釋迦牟尼佛說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也不是因爲別的原因才使它不存在的,而是我們自己去看了,看的結果不但沒有找到任何東西,反而真真切切地看到它不存在,有一種空性或者虛空的感受。

  什麼叫做感受呢?在此處所說的感受當中,自始至終都要強調一個字,那就是“空”或者“悟”。換句話說,就是證悟空性的悟性或者成分,要深深地體會到一切法是空性。其中的“空”,是指對境;至于“悟”,則是指通達空性的智慧。

  一旦離開了“空”或者“悟”的感受,則無論是思維也好,安靜也好,哪怕我們的心再平靜也沒有用。縱然能在七、八天的時間內,都保持一個念頭不起,也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頂多下一世可以投生到無色界,其他沒有什麼了。

  當我們從理論上了解到空性的時候,這叫作見解;沒有通過聞思,沒有通過看書,而是在自己思維、修行的過程中找到的空性,雖然這種空性的感覺和書上講的是一致的,但卻稱之爲“悟”。在感覺到“悟”字的時候,至少可以算得上是證悟了中觀的空性。

  當空性感覺非常強烈的時候,就把心安住于這種境界當中。然後像前面所講的一樣,一方面繼續安住,另一方面從側面去監督,並盡量保持這種狀態,等感覺淡化以後,又從頭開始,這就是法無我的修法。

  通過法無我的修持,我們就會有這樣的感覺:不但我不存在,而且連我的一個手指節都不存在。

  (3)證悟空性的標准

  我們不需要去問別人自己有沒有證悟空性,只需自己去看,這是很容易了解的。如果我們的心只是很平靜、很輕松、很舒服,就不能表明什麼,只是內心平靜、頭腦清晰而已,在空性方面沒有什麼感受,就不算證悟了中觀的空性,因爲我們在深度睡眠的時候,也是很平靜的,卻沒有什麼作用;色界和無色界的天人,還有一些外道,他們在修禅定的時候,已經達到非常平靜的境界了,但這些對斷除煩惱起不到什麼作用,所以,我們不能以心是否平靜作爲衡量證悟與否的標准。

  什麼才是標准呢?就是在平靜當中,要有證悟的成分,明白嗎?也就是說,心平靜的狀態正處于證悟空性的感受當中。心不是毫無知覺地平靜的,而是空性境界當中的平靜。所謂“空性境界”,也就是空性的體會。在那個時候,心既平靜,又有證悟空性的感受。其中證悟空性的一面,叫做“勝觀”、“智慧”或者“悟性”;而平靜的一面,則叫做“寂止”或者“寂靜”。

  雖然我們的思維可以將二者分開,但實際上二者卻是一回事,因爲此時此刻,心與證悟空性的感受已經融爲一體而無法分開,平靜的心就是證悟空性的感受,而證悟空性的感受也就是平靜的心,這叫作“止觀雙運”。

  仍然像前面所說的做飯一樣,我們辛辛苦苦地聽法、思維,最後需要的,就是這麼一截。當然,雖然目前只是小小的一截,但隨著修行的積累,這種境界就會慢慢延長,這叫作證悟空性。這不但是一個中觀的修法,如果你們自己會修的話,這種修法與密乘的修法也是非常接近的,因爲中觀的證悟與密乘的證悟都是證悟,所以二者之間沒有太大的分別。

  (4)其他要點

  修行時間的長短可以自己安排,無論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都可以,其中有一個原則前面也講了,剛開始的時候,總的來說時間不能太長,而應該分成很多個階段。比如一天修四座,每一座又可以分成幾個比較短的階段,這樣就會好一點。當修到比較好的時候,則不要分得那麼細,而要把前前後後的階段連成一片。

  還有一點我以前也講過,就是在一座的觀修准備結束之際,最好是在感受比較好的時候停下來,無論修空性也好,修無常也好,都應該這樣。

  爲什麼要這樣呢?不是要盡量安住于好的狀態當中嗎?因爲,如果在好的狀態中停下來,就對下一次的修行有一定的幫助,在下一次修行之前,就會很有興趣,認爲自己剛才都有了很好的感覺,也許現在修還是會有,這樣就能滿懷期待、興致勃勃地開始修習。

  如果上一次的修法,是在迷迷糊糊的狀態當中停下來的,就不會對後面的修行有什麼幫助。

  之後,便是回向等結行,後面的程序,在《慧燈之光》裏面已經講完了。

  以上程序,可以應用于所有事物。也就是說,對每一樣東西,都可以這樣觀察。如果我們從每一樣東西上面,都獲得了空性的感受,那麼,我們證悟空性的智慧強度就會越來越高。

  剛開始的時候,對每一個東西都要思維、剖析,當然,這並不是說對白色的花思維完以後,還要對紅色的花進行思維,而是可以把所有同類的事物歸納在一起,從總體的角度進行思維。

  對于人類,就只需對自己特別執著的個別人進行單獨觀察;對外界的物質,則可以盡量歸類,從而抉擇出同類物質的空性。以水爲例,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水,但我們卻可以把所有的水看成一個整體去思維:原來我認爲水是存在的,但這樣觀察以後才知道,無論是在一條河流、一汪湖泊,甚至是一個海洋裏面,都得不到一滴水。

  在剛剛修行的時候,不會有什麼其他境界,這種感受就叫做境界。名詞時常會把人搞糊塗,一看到境界,就會讓人浮想聯翩,其實這裏面並沒有什麼神秘的東西。

  通過這些方法,就慢慢證悟了空性,這些都是修行上的訣竅,雖然理論上很簡單,沒有什麼複雜的程序,但同樣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以上所講的,是對色蘊的一部分——肉體以及外界物質的觀察,下面宣講如何對精神,以及肉體與精神的運動進行觀察。

《慧燈之光四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