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侧面的监督”,而不从正面去监督呢?如果从正面直接去看自己的心有没有散乱,有没有安住,心就会被惊动、被扰乱,就不能平静下来。当它正安住于无我体会当中的时候,如果马上去直接看它,它的境界就会受到破坏,因为这个监督的念头本身,就是一种散乱,这样一来,原来所安住的状态也就失去了。而侧面的监督,却一方面可以让心安住下来;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一旦心散乱了,马上就可以发现,以便立即把它赶回来。
修行好不好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有没有监督。如果没有监督,心就会任意驰骋,过了很长时间我们都不知道,不但不知道,还会跟着它走,最后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一点效果。
在上述的境界中安住,就叫做修行。
这就像汉族人做饭一样,首先要准备各式各样的新鲜蔬菜、调味品等等,然后又是一道道纷繁复杂的工序——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然后做成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美味佳肴,所有的这些程序,就是为了最后放到嘴里嚼碎吞下去的几秒钟,除了这几秒钟的享受以外,没有什么别的结果。同样,前面的分开左眼、分开右眼等等一系列的思维,就是为了这个很短的无我感受。这个感受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前面的思维而来。虽然我们不需要前面的观察,只需要后面的感受,但如果没有前面的思维,就不会有后面的感受。感受不会自己冒出来,只有通过反复的思维才会出现。
刚开始的时候,修行的时间不能安排得太长;还有一点,就是修行万万不能勉强。不想修的时候,就不要强迫自己,否则就会心里越来越抵触,越来越排斥。有些修行人就因为强迫自己修行,以至于最后一看到自己打坐的地方,心里就十分反感,这样修行不会有什么进步,所以,如果内心不想思维了,就不要再继续,如果感到疲倦了,就让整个身心全部放松,什么善的、恶的、过去的、未来的任何念头都不去思维,这样安静下来的状态,也是一种修行。虽然只是放松而已,每个人都做得到,并没有什么证悟或者智慧的成分,但因为这种状态对修行有帮助,所以也属于修行。
这样修了七、八个月或者一年左右以后,心就平静下来了。在那个时候,即使想思维什么东西,它也不会思维;即使想让它出去散乱,它也不会散乱了。处于那种状态的修行人,就已经习惯于修行,整天只想呆在家里,哪里都不想去。不像现在的我们,在目前这个阶段,让我们修一两个小时都很困难,那个时候就完全不是这样的了。不过,这种状态是需要一定的功夫,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才可以达到的。
具体的修法就是这样,无论是观察自己,还是观察其他贪爱、憎恨、中庸的对境,最后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都同样不存在,都是空性,这就是人无我的修法。
(2)法无我的修法
前面我们已经把人“肢解”为眼、耳、鼻、舌、肌肉、骨骼等各个部位,下一个步骤,就是进一步往下分解。如果再继续往下分解,最终将分到空性。
以一个手指骨节的分解方法为例,先把一个骨节打碎成很多很小的碎片,这个过程的分解原理跟物理学是一样的。
在打成碎片之后,如果一再分解,它就会越来越小,最后就会变成空性——不能保留任何东西,即使我们想保留,也不可能留住,全部一无所有。也就是说,刚才明明存在的一个指节,经过详细剖析,最后却是一片真正的虚空,什么都得不到。
那个时候,刚才修人无我时出现的体会又会再次重现——非常清楚地现见一切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思维能力很强,就肯定会有这种感受。
这既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说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也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才使它不存在的,而是我们自己去看了,看的结果不但没有找到任何东西,反而真真切切地看到它不存在,有一种空性或者虚空的感受。
什么叫做感受呢?在此处所说的感受当中,自始至终都要强调一个字,那就是“空”或者“悟”。换句话说,就是证悟空性的悟性或者成分,要深深地体会到一切法是空性。其中的“空”,是指对境;至于“悟”,则是指通达空性的智慧。
一旦离开了“空”或者“悟”的感受,则无论是思维也好,安静也好,哪怕我们的心再平静也没有用。纵然能在七、八天的时间内,都保持一个念头不起,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顶多下一世可以投生到无色界,其他没有什么了。
当我们从理论上了解到空性的时候,这叫作见解;没有通过闻思,没有通过看书,而是在自己思维、修行的过程中找到的空性,虽然这种空性的感觉和书上讲的是一致的,但却称之为“悟”。在感觉到“悟”字的时候,至少可以算得上是证悟了中观的空性。
当空性感觉非常强烈的时候,就把心安住于这种境界当中。然后像前面所讲的一样,一方面继续安住,另一方面从侧面去监督,并尽量保持这种状态,等感觉淡化以后,又从头开始,这就是法无我的修法。
通过法无我的修持,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不但我不存在,而且连我的一个手指节都不存在。
(3)证悟空性的标准
我们不需要去问别人自己有没有证悟空性,只需自己去看,这是很容易了解的。如果我们的心只是很平静、很轻松、很舒服,就不能表明什么,只是内心平静、头脑清晰而已,在空性方面没有什么感受,就不算证悟了中观的空性,因为我们在深度睡眠的时候,也是很平静的,却没有什么作用;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还有一些外道,他们在修禅定的时候,已经达到非常平静的境界了,但这些对断除烦恼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以心是否平静作为衡量证悟与否的标准。
什么才是标准呢?就是在平静当中,要有证悟的成分,明白吗?也就是说,心平静的状态正处于证悟空性的感受当中。心不是毫无知觉地平静的,而是空性境界当中的平静。所谓“空性境界”,也就是空性的体会。在那个时候,心既平静,又有证悟空性的感受。其中证悟空性的一面,叫做“胜观”、“智慧”或者“悟性”;而平静的一面,则叫做“寂止”或者“寂静”。
虽然我们的思维可以将二者分开,但实际上二者却是一回事,因为此时此刻,心与证悟空性的感受已经融为一体而无法分开,平静的心就是证悟空性的感受,而证悟空性的感受也就是平静的心,这叫作“止观双运”。
仍然像前面所说的做饭一样,我们辛辛苦苦地听法、思维,最后需要的,就是这么一截。当然,虽然目前只是小小的一截,但随着修行的积累,这种境界就会慢慢延长,这叫作证悟空性。这不但是一个中观的修法,如果你们自己会修的话,这种修法与密乘的修法也是非常接近的,因为中观的证悟与密乘的证悟都是证悟,所以二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分别。
(4)其他要点
修行时间的长短可以自己安排,无论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都可以,其中有一个原则前面也讲了,刚开始的时候,总的来说时间不能太长,而应该分成很多个阶段。比如一天修四座,每一座又可以分成几个比较短的阶段,这样就会好一点。当修到比较好的时候,则不要分得那么细,而要把前前后后的阶段连成一片。
还有一点我以前也讲过,就是在一座的观修准备结束之际,最好是在感受比较好的时候停下来,无论修空性也好,修无常也好,都应该这样。
为什么要这样呢?不是要尽量安住于好的状态当中吗?因为,如果在好的状态中停下来,就对下一次的修行有一定的帮助,在下一次修行之前,就会很有兴趣,认为自己刚才都有了很好的感觉,也许现在修还是会有,这样就能满怀期待、兴致勃勃地开始修习。
如果上一次的修法,是在迷迷糊糊的状态当中停下来的,就不会对后面的修行有什么帮助。
之后,便是回向等结行,后面的程序,在《慧灯之光》里面已经讲完了。
以上程序,可以应用于所有事物。也就是说,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这样观察。如果我们从每一样东西上面,都获得了空性的感受,那么,我们证悟空性的智慧强度就会越来越高。
刚开始的时候,对每一个东西都要思维、剖析,当然,这并不是说对白色的花思维完以后,还要对红色的花进行思维,而是可以把所有同类的事物归纳在一起,从总体的角度进行思维。
对于人类,就只需对自己特别执着的个别人进行单独观察;对外界的物质,则可以尽量归类,从而抉择出同类物质的空性。以水为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水,但我们却可以把所有的水看成一个整体去思维:原来我认为水是存在的,但这样观察以后才知道,无论是在一条河流、一汪湖泊,甚至是一个海洋里面,都得不到一滴水。
在刚刚修行的时候,不会有什么其他境界,这种感受就叫做境界。名词时常会把人搞糊涂,一看到境界,就会让人浮想联翩,其实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
通过这些方法,就慢慢证悟了空性,这些都是修行上的诀窍,虽然理论上很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程序,但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上所讲的,是对色蕴的一部分——肉体以及外界物质的观察,下面宣讲如何对精神,以及肉体与精神的运动进行观察。
《慧灯之光四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