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四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四)▪P3

  ..續本文上一頁呢?誰能這樣規定呢?真理是不受任何人的限製,不爲任何人所操縱的,誰都不能主觀地去認定事實的真相。

  關于時間的概念,物理學也有各種各樣的定義,但依照佛教的觀點,時間卻並不是一種物質,比如說,我們把花的種子播下去,眼看它發芽、成長、開花,直至最後毀滅,在整個種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建立起一個時間的順序,但其中的所謂時間,卻是除了花的生長以外,不可能獨立存在的東西。

  雖然我們認爲,鍾表代表著時間的流逝,但這只是我們強加給它的,實際上它只是一種單純的機械運動,與時間沒有任何必然聯系。

  時間本身就是一種假有而非真有的概念。既然時間是假有的,我們就無法找到真正的現在。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無論肉體還是精神,最終都是不存在的,至于它們的運動,就更不可能存在。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也是這樣思維,沒有什麼別的東西。通過打坐,先把心靜下來,因爲所有的證悟,包括比較好的感受,都是在內心平靜的狀態下獲得的。像我們現在這種隨時胡思亂想的心,就不會有什麼很深的證悟,雖然出離心、菩提心在思維的狀態下也可以存在,而且它們也需要通過思維來培植,但對空性的證悟,卻必須在心靜下來的前提下才能感受到。

  當然,這裏所說的平靜,只是相對的平靜,也即專注于觀察有沒有肉體、有沒有精神、有沒有我等等之類的狀態。在觀察得比較透徹的情況下,就能現量感受到:原來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全都是一種幻覺,根本沒有任何根據。

  在一本中觀論著當中,講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有些湖面上長著一種黃色的花,從遠處看,是一片綠茵茵的草甸上面開滿了金燦燦的鮮花,但如果走近一看,才知道這些花根本就沒有長在地上,而是懸浮在湖水當中的,花根延長到一定的程度,就消失了,誰也找不到這些花的根源。

  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呢?在不觀察的時候,肉體、精神、世界、宇宙……所有的東西都是存在的;但如果對每一個具體的東西進行觀察,去追蹤它的根源,則像比喻當中的花一樣,追到一定的時候,就會在虛空中消失。

  消失表示什麼意思呢?我們不能認爲,就像一打開電門,燈光就出現;一關上電門,燈光就消失一樣,前面的光明叫做存在,後面的黑暗叫做消失,事實並不是這樣,而是正當我們看到燈光的時候,燈光、組成燈光的光粒子當下就不存在,這樣的效果,才叫作現空無別。如果把消失的含義,理解爲燈滅之後的不存在,那就是斷見。這是一種觀察的方法,主要是以離一異因爲主,並輔以破有無生因,亦即抉擇無生的方法。

  2、大緣起因

  另一種觀察的方法,爲大緣起因,凡是相對的東西,都無有自性,都不是實有的。理解這個道理很容易,不知你們以前想過沒有,此處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

  在古代,亦即釋迦牟尼佛住世期間或住世之前,印度有很多的魔術師,他們可以表演各種令人稱奇的魔術。有些物質的能力也能製造幻覺,比如說,把一種蛇脫下來的皮裹成燈心,在點著之後,周圍的人就會看到,燈所照見的滿屋子的東西都變成了蛇。實際上並不是這些東西變成了蛇,而是觀衆的眼睛出現了幻覺,這是依靠某種特殊物質的能力而出現的神奇現象;還有一種魔術,是依靠咒語的能力而實現的,技藝精湛的魔術師依靠咒語,就能把一些石頭、木塊等等變成動物甚至人類,雖然事實上並不是這些石頭、木塊變成了真正的人或動物,但憑借咒語的強大能力,就能使我們的眼睛出現幻覺。

  我爲什麼要講這些例子呢?就是爲了讓大家明白,凡是相對、暫時的東西,都無有自性,都不是實有的道理。

  如果今天我們在一起的時候,通過念咒把這朵花變成了一個蘋果,則不需要任何邏輯推理,大家都會一致認爲,這只是一種幻覺,實際上不會有什麼蘋果,但請大家想一想,憑什麼我們要這樣認爲呢?因爲我們在剛進這間屋子的時候,清清楚楚地知道它只是一朵花,而不是一個蘋果——它原來是花,只是因爲念了一個咒,就變成了一個蘋果——所以我們不會認爲它是一個蘋果。說來說去,想必大家的理由也只有這些。

  那麼我就要問,這朵花原先是不是花呢?肯定不是,花是由花的種子長成的,它原來不是花呀!種花的人把花種播到地裏以後,經常澆水、施肥、松土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勞作,花種才變成了後來的花根、花莖、花枝、花朵等等。既然花也是由種子變成的,我們都承認它是花,爲什麼我們不承認由花變成的蘋果是蘋果呢?雖然你們會說因爲我們念了咒,所以花才變成了蘋果,但花種也是因爲種花人辛勤地勞作了,所以才變成花的呀!

  爲什麼要說念咒才是魔術,種花的勞作不是魔術呢?

  也許有人會回答,我們從來就沒有看到或者聽到過花可以變成蘋果,包括小朋友都知道,很多人也親眼見到過,只有蘋果樹上面長出來的果實才會是蘋果。

  誰說只有長在蘋果樹上面的才是蘋果,花變成的就不是蘋果呢?這是我的眼睛告訴我的,你們只能這樣回答。但前面已經證明了,我們的眼睛是靠不住的,依靠眼睛所得出的結論是錯誤的,眼睛所見是沒有資格作證據的呀!

  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的執著,因爲我們已經養成了一種慣性思維,蘋果就是蘋果樹上面長出來的,由花在瞬間之內變成的蘋果不會是蘋果而是魔術,但這只是我們的習慣而已,並沒有任何根據。花存在的時間比較久,我們都知道它的生長過程,都知道它的來源,所以就認爲它是一朵實有的花,但因爲蘋果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變成的,所以大家就認爲它不是真實的,請你們想想,除了存在時間的長短之外,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區別呢?沒有了!

  正因爲如此,佛陀才告訴我們,所有相對、觀待的東西,都不是實有的。

  所謂“相對”的意思,也就是指某個東西不是絕對的,不是一成不變、始終如一的,而是可以轉化,可以發生改變,是因緣和合而産生的,當因緣具足的時候,觀待于這些條件,才形成了某種物質,這樣的物質,就是相對的。簡而言之,凡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東西,都叫作相對的東西;凡是相對的東西,都沒有自性。

  什麼叫做沒有自性呢?比如說,在大家的認識當中,由花變成的蘋果,就是沒有自性的。

  爲什麼是無有自性的呢?佛陀對此回答道:這是你們自己說的。

  我們什麼時候說過呢?就是在你們判定蘋果真僞的時候說的!

  其實我們早就承認了這個觀點,只是我們沒有感覺到而已。

  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他從來不用他自己的邏輯、觀點來推翻我們的觀點,而是用我們自己亂七八糟的邏輯、觀點來推翻我們自己的觀點,讓我們從自相矛盾的結論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因爲釋迦牟尼佛是沒有什麼觀點的。

  這不是簡單的推翻或者駁倒的問題,如果你們想證悟中觀的空性,這當中有著很深奧的理論。要知道,我們的很多觀點都是經不起觀察的。

  榮森班智達曾講過一個很精彩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群以編織布料爲生的工匠。有一天,爲了製作織布機,他們中的一個人不得不到山上去砍伐樹木。到了森林裏以後,他發現,每一棵樹都長得非常好——既高大,又挺拔,實在讓人不忍心下手。他想,爲了我們的一個工具,就把這麼好的樹木砍掉,實在是太可惜!于是,他放棄了一棵棵唾手可得的樹木,在森林裏四處尋找合適的可用之材。過了很久,都沒有找到,疲倦不堪的他便躺在一棵大樹下睡著了。

  此時,樹神因得知他的想法而感到極爲歡喜,于是便來到了他身旁問道:“你如此珍惜愛護森林,實在是稀有難得!爲了嘉獎你,我可以滿足你的願望,你需要什麼東西,或者有什麼願望嗎?”紡織者想來想去,也想不出什麼最好的願望,便告訴樹神:“我回去跟我的夥伴們商量商量再回答您好嗎?”樹神也爽快地答應了。

  一群工匠商量來商量去,最後大家終于想到了一個願望:我們都是編織布料的,如果我們的身體前後都能織出布料,那該有多好啊!你就求一個這樣的悉地(成就)吧!伐木者回到森林,向樹神表達了他們的願望。樹神聽了以後,便施展法力讓他如願以償了——刹那之間,他就變成了一個前面有手有臉,後面也有手有臉的人 。

  當他到村裏,全村的人一看到他,都嚇得大聲驚呼:“鬼來了!鬼來了!!” 最後,可憐的工匠被“勇敢”的村民用亂石砸死了!

  當他斷氣以後,驚魂未定的村民才慢慢鼓起勇氣來到他的屍體旁。大家吃驚地發現,他身體的前後是完全一樣的,根本找不出任何差別。按理來說,只有他前面的手和臉才是正常的,而後面的手和臉應該是幻化出來的,二者之間應該有一些差別,但直至他死了以後,人們都區分不出二者的不同。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這就說明,用法術變幻出來的東西,完全可以像真正的東西一樣,並不是像人們所想象的一樣。以前大家都認爲,猛然間用花變出來的蘋果是假的,不能吃,其實這樣的蘋果也有可能是可以吃的,有些魔術變出來的物品完全可以達到真實的效果,我們以前的看法是不能作爲理由的。

  現在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呢?既然沒有理由,以前我們爲什麼要這麼想呢?那是我們的習慣。爲什麼我們有這樣的習慣呢?這是眼睛或者耳朵告訴我們的,因爲我們看到或者聽到過這樣的現象:花的種子經過園丁的培育就可以開出花來。

  現在真相大白了,一切錯誤的始作俑者,就是眼睛或者耳朵,就是它們在作怪,其他沒有什麼理由。從無始以來,我們都非常相信它們,正是它們,才把我們丟到了輪回裏,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它們灌輸給我們的所有觀點都推翻,再也不接受它們的信息。這樣我們就可以不順著輪回,而與輪回背道而馳了,這就是走向解脫!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雖然還算不上是證悟空性,卻有了證悟空性的苗頭。就像清晨的一線曙光,雖然與白晝的陽光不可比擬,但離白晝已經不遠了。

  大家一定要好好思維,因爲平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有這樣的分別執著。比如說,雖然我們在電視屏幕上看到人的影像,但我們不會認爲那是真的。如果問我們,爲什麼這些屏幕上的人不是真的呢?我們一般都會回答說,因爲這些圖像,是我插上電源,打開電視機開關,電視機接收到由發射臺通過電磁波傳送過來的圖像信號以後,才顯示出來的,所以都不是真正的人。

  憑什麼說電磁波傳送過來的就不是真正的人呢?人不也是由其他的東西變成的嗎?大家都知道,人沒有出生之前,是胚胎;在變成胚胎之前,是受精卵;在受精卵之前,是精子和卵子,那麼,在精子和卵子之前又是什麼呢?誰也回答不出來了。既然由其他東西變成的人,我們可以承認是真正的人,爲什麼屏幕上的人就不是真正的人呢?這是沒有道理的,全都是我們的習慣,這些習慣,都是無明培養的。正是因爲無明,我們才會有真真假假的分別。

  中觀的道理講得非常透徹,簡單的就是以上這兩種,還有很多複雜的理論,如果講起來,僅僅其中的每一個名詞,都要從頭去學,那就要費很多口舌和時間了,所以這次我們不講,有興趣的,可以參閱其他的中觀論著。

  (叁)結語

  你們每天要多抽一些時間來思考這兩個理由,有些時候觀察自己,有些時候觀察外境,我相信,通過這樣的觀察,至少可以減少我們的執著,甚至可以控製、推翻我們的執著,至于推翻的程度如何,那就要看我們的修行了。現在我們雖然明白了這些道理,但煩惱、我執等等還是會有的,如果持之以恒地修行,智慧就會逐漸增長,總有一天,我們可以徹底斷除煩惱我執;如果不修行,那就僅僅是知道而已,實際上不會有什麼進步。這不能怪佛法沒有能力,而只能怪我們自己。沒有修行,怎麼會有進步呢?不付出代價,是不會有成果的。

  雖然人無我和法無我的對境不同,人無我是對內觀察,法無我是對外觀察,但二者的實質卻是一樣的,觀察的方法與結果都毫無差別。

  以上內容,爲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涅槃寂靜的內容就不廣講了。

  什麼叫做涅槃呢?解脫就是涅槃。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說,法、報、化叁身,五智,就叫做解脫涅槃。

  寂靜是什麼意思呢?解脫之後,就再也沒有前面所講的叁種痛苦,包括叁種痛苦的種子和名字都不存在。這種清淨永恒的快樂,就是寂靜。當然,這種快樂並不是世間人所說的快樂,只是由于沒有任何有漏的痛苦,所以稱之爲“快樂”。因爲很清淨,因而稱之爲“寂靜”。

  

  

《慧燈之光四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