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什麼是無我
要了解佛法的「無我」,必須先知道佛法的「我」指的是什麼。
「我就是我,我有名字,我是獨立自主的,我存在是無庸置疑的!」這幾乎是所有人的想法。「我」的基本性質就是對于自己有一種堅固和持續的感覺。就是這「感覺」,我們對自我的認知,事實上出了大問題。
仔細分析「我」的組成,就會發現:「我」大概是由身、心所組成的,「身」包含了組織、器官;「心」則可能含有心理、感受、想法等等。但若是再深入分析這些「組成零件」,就會發現其中任何一項都不能作爲自我不變的本質或存在的依據,裏面並沒有任何實體。我們根本找不到真的「我」,可以是「我」的「我」。
另外一個觀察,就是我們的身體、心理、感受、想法一直都在改變,所以沒有堅實的「我」存在。例如,當我們指責別人有壞心眼,或是爲非作歹時,不代表他真的是壞,因爲他可能會改變,變得更好,甚至變得更壞。每個人都是無常的,不是一個恒常不變的實體,所以我們的認知──恒常、主宰的感覺──是有問題的。
衆生或個人都是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將五蘊予以分析審察,並不能找到在其幕後另有一個可以稱之爲「我」,長住不變的實質。「無我」,意謂「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實體」。
這感覺真實的「我」,對于佛教聖者而言,是虛幻的。聖者不會被「我」牽著鼻子走,智慧未開的人們卻會被自己欺騙、愚弄,甚至到死都不知道真相!
爲了避免混淆、方便溝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會使用「我」、「你」或個人名字來作爲指稱的代名詞。但我們也當知補特伽羅(衆生)是假名安立。依世俗說,有所謂衆生,但是並無實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