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認識緣起
世間沒有一件事物是絕對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由條件構成的)、相對的、互爲依存的,沒有一事一物是絕對獨立的。
緣起的教法可用四句簡短的偈頌來表示: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在這緣起、相對、互存的原則下,佛陀分析整個有情生命的生起、發展、持續、到最後壞滅的說明,最常見的說法爲「十二緣起」。這法則共分十二部分: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十二支。
有情衆生由于一念「無明」,因而造作各種「行」爲,因此産生業「識」,隨著業識投胎而有「名色」,繼而「六入」成形,借著六入接「觸」外境而産生感「受」,而後生起「愛」染欲望,進而有了執「取」的行爲,結果造下業「有」,「生」命的個體就此形成;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而「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于是就在「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的循環下,衆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不斷展開。
十二因緣表示構成有情生死的十二個關鍵,各支互爲因緣,都有承先啓後的性質。緣起法則說明生死流轉的現象,這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起惑、造業、受苦的因果關系。如果衆生不停止無明的運作,這樣的生死循環將永遠不會停止!
世尊說法,隨根機的不同,有不同的開示。有時說叁分:煩惱、業、苦;或說五支:愛、取、有、生、老病死;或者說十支: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佛陀在面對不同程度的衆生時,只要對方能夠理解、接受,說幾支緣起是不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