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愛語的意義
佛法裏有一個術語叫「愛語」,聖嚴法師解釋得很清楚:「意思是指慈愛的語言、態度與表情。也就是能夠把自己內心想要對人表示的關懷、體貼和勉勵,透過語言、表情,或手勢等肢體行爲表現出來,像是點頭、微笑,這些動作,都可以算是『愛語』。」
法師進一步說明:「愛語,不只局限于語言。我們的臉部表情、眼神都是會講話的,連身體動作也會講話,所以稱之爲『肢體語言』。只要你心裏很慈悲、柔軟,對人非常關心,你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個動作、表情,哪怕只是一句話而已,都會讓人感覺到非常的溫暖,這就是愛語的力量。」
愛語是一種布施行爲。當我們以慈悲心出發時,就可以通過自己慈愛的語言而給許多其他人帶來快樂。我們可以透過慈悲心的話語,幫助衆生。如果對象是小貓、小昆蟲等等,我們可以用撫摸或柔軟語來散發慈心,使它們感到溫暖。如果對象是人,愛語則可以撫慰人心,解決他人煩惱,甚至使他們放棄自私和無知。
在佛陀的教導中,常常說到如何照顧心裏的不耐煩,並學習慈悲地傾聽,因爲善用慈愛的語言和溝通方式,能讓對方信任你,並引起他接受、反省自己的問題。
佛教的愛語不是出自男女感情的愛;佛教的愛語也不是美言。美言的背後往往是出于攀緣的心,而愛語是出于慈悲之心,是真實有利益的語言。
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好的方式就是你不再生氣,也不想責怪對方,能完全放下成見,了解並接納對方的想法。
如果我們是佛教徒,卻少用慈愛之語與人溝通,那就表示我們的慈悲心非常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