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慈悲是一切善行的根本
一般人多多少少都有願意幫助他人的想法或行爲,但是對于世間種種善行卻沒有深入且徹底的了解。舉例而言,佛教裏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門──慈悲,在世俗的認知裏,常常與愛心、同情心、恻隱之心、仁慈等混淆。事實上,佛教的「慈」、「悲」在實踐(解決衆生問題)上更加深入,對象範圍更加廣大。
傳統佛法的解釋是將慈、悲分爲兩個概念,因爲兩個詞所包含的意義、修行技術層面非常不同。從最簡單的定義來看:「慈」是給予衆生安樂(與樂),「悲」是解除有情痛苦(拔苦)。對象不只是人類或動物,還有其他世界的有情。
慈悲心蘊含許多善行(救助、愛護、不傷害等等)的概念。當我們有慈悲心時,我們傳達、釋放善意,會令人感到溫暖。在許多的善行裏,都會蘊含著這種感覺:
例如,孝順──我們會分擔父母的工作,不做讓父母操心的事,甚至我們會念恩、報恩,這種心態就包含慈、悲之心。
例如,布施──我們會出錢出力幫助其他衆生,這樣的心態也含有慈、悲之心。
例如,持戒──我們不用身體(包含表情、眼神)、言語做傷害衆生的事,也不做偷盜、邪淫的行爲,其心態就含有慈、悲之心。
例如,忍辱──不願意對其他衆生發脾氣,不將自己的不滿、不悅發泄在有情身上。不使瞋恨、憤怒占據心的空間,慈、悲之心就可輕易生起。
以慈悲心爲出發點的善行還有許多,例如護生、公益活動、和平、環保等等。任何自利、利他的心態或行爲,都是以慈悲心爲根本。而佛法裏最重要的教法、有諸善之王美譽的菩提心──也是以慈悲心爲基礎。所以慈悲是一切美德的基礎,慈悲是一切善行的根本。
慈、悲之心是如此珍貴難得,所以不管任何人,都應該學習如何增長慈悲。
慈悲要及于一切衆生,縱然是一只蝼蟻,也必須加以愛護。
以慈心、悲心對待一切衆生者,其人多生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