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安排好。
總而言之,作爲學佛人,就是要穩穩重重、腳踏實地去作,只有這樣,才有成功的把握。
(叁)菩提心——大乘的靈魂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雖然在見解、修法、行爲和結果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最關鍵的區別,在于是否具備菩提心。
一般說來,流傳于斯裏蘭卡、泰國等國家的南傳佛教,屬于小乘佛教;流傳于漢地與藏地的漢傳與藏傳佛教,則屬于大乘佛教。既然屬于大乘佛教,就應當具備菩提心,而不能喪失菩提心。
比如說,淨土宗與禅宗,是漢傳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教派,但如果在念佛與參禅過程中缺乏了菩提心,就不能成爲大乘的法,有大乘之名卻無大乘之實,因爲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之上的。
同樣,比如說,供曼茶羅究竟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呢?有些人認爲,供曼茶羅不可能是小乘法,因爲它屬于密乘的修法,故而理所當然屬于大乘法。甚至也許有人以爲,用金銀珠寶等上乘物品所供的曼茶羅就是大乘法;用大米、青稞等糧食與沙礫等劣質物品所供的曼茶羅就是小乘法。
但這是不一定的,因爲,大乘與小乘的區別,既不在于所修的是什麼法,也不在于供曼茶羅所用供品的檔次優劣,而是取決于修法的動機。如果有人在供曼茶羅的時候發願:但願以此功德,能夠令一切衆生與我同時成佛。有了這樣的發心,就算得上是大乘佛法;否則,如果只是爲了自己的解脫而供曼茶羅,就只能算是小乘法。
同樣,幾乎所有的居士家裏都設有佛堂,基本上每一天大家都要以禮拜、供燈、供水、供花等方式來供佛。這些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呢?如果在供佛之際,我們的發心是爲了一切衆生的解脫,那麼就算得上是大乘法;如果只是爲了自己的解脫而供佛,就是小乘法。依此類推,平時的念誦佛經、燒香拜佛等等,也一定要有菩提心的攝持。只有有了菩提心,才能修持大乘的顯宗和密宗;反之,一旦缺少了菩提心,大乘顯宗和密宗的修法就根本無法修持。在沒有菩提心的前提下,只能修世間法。稍好一點,也只能修持小乘佛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菩提心的修法,一定要了解菩提心的重要性,這是非常關鍵的。
雖然我在《慧燈之光》中曾反反複複地提到這一點,但在這裏我們還是要再次提醒,並鼓勵大家修菩提心。既然我們自稱爲大乘的修行者,就必須深刻牢記並再叁串習大乘的入門之法——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呢?有些人認爲,在日常生活中行持善法,比如放生、布施,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投身于扶貧、救災等慈善公益福利事業等等,就是利益他衆的菩提心。
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普賢上師言教》以及《慧燈之光》中,也宣說過菩提心的定義。作爲菩提心,必須具備一些條件,如果不具備,就算不上是菩提心。比如,根本不信佛的外道或者無信仰者去布施財産、親自照顧病人、幫助他人等等,其發心就不但不是菩提心,而且離菩提心還差得很遠。
那麼,究竟具有什麼條件,才算是菩提心呢?第一個,要有對一切衆生的慈悲心。所謂“慈心”,就是一心一意地希望每一個衆生不但今生能獲得幸福,而且在乃至菩提間的所有輪回當中,都能獲得永久的幸福快樂。這不是口頭上的宣言,而是發自骨子裏面的真情實感;所謂“悲心”,就是從心靈深處真誠地希望每一個衆生在乃至菩提間的所有生命輪回當中,不遭遇任何痛苦,遠離一切痛苦。慈悲心的對象,不僅僅是自己的親友,也包括自己的仇敵;不是指一個村落、一個國家,或者僅僅是人類,而是包括六道衆生在內的所有生命。如果對他們都能一視同仁,做到像平時我們祝願自己能永遠幸福快樂,永不遭遇痛苦那樣迫切的程度,就可以算是真正的慈悲心。
這其中所包含的平等理念,是釋迦牟尼佛特有的偉大思想。在人類有史以來的任何文化、任何教派的各種思想當中,都是空前絕後、無與倫比的。對每一個衆生生起平等的慈悲心,是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就是要爲了一切衆生而發誓成佛。
既然我們希望所有的衆生都永遠快樂、不受痛苦,就應該爲此而付出實際的行動,就要往這個方面去努力。在大乘佛教中,這些實際行動被稱爲六度,也即六波羅蜜多。六波羅蜜多的基礎是慈心與悲心,在此基礎上,才能真實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種波羅蜜多。如果缺乏慈悲心,六波羅蜜多就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
爲什麼爲了一切衆生的幸福就必須要成佛呢?因爲,現在我們都是凡夫俗子,能力非常有限,不要說度化無窮無盡的衆生,即使想讓身邊僅有的幾個親人,比如有些頑固不化的父母去信佛、念佛等等,我們都無能爲力,又何談度化呢?由此可見,雖然我們可以想象得十分美妙——要發菩提心!要度化一切衆生!但自己的實際能力卻十分有限,這些宏偉而遠大的目標離我們尚有一段距離。縮短這一距離的方式,便是修行。通過修行,就能成佛,一旦成佛,就具備了度化衆生的能力。
不管是釋迦牟尼佛,還是法王如意寶,所有的先輩都告訴我們,要想度化衆生,首先自己必須獲得一定的成就。如果自己尚未成就,還像其他衆生一樣自身難保,仍在六道輪回中徘徊,又怎麼去度化對方呢?因此,只有在獲得一定成就,並具有相應能力以後,才能實現度化衆生的目標。
那麼,究竟什麼是成就呢?成就的最高層次,就是成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佛果,這是最頂點的、至高無上的成就。一旦成就這樣的佛果,從此以後的唯一工作,就是度化衆生,亦即讓一切衆生了知生死輪回,令其通達如何從輪回中尋求解脫之路,並最終順利地邁向解脫。
我們不要以爲,在成佛以後,就可以掙很多錢,就能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貧窮之人過上富裕的生活,讓年老的人能夠老有所養,讓身患重病之人能夠痊愈康複,就是成佛以後的事業。雖然大乘佛教也不排斥這些作法,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卻並不是這些。我們可以想象,即使自己能讓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變得很富有,又能怎樣呢?僅僅解決了生活問題,就萬事大吉了嗎?就沒有痛苦了嗎?決非如此!這只是解決了暫時的問題,卻沒有根除更爲可怕的生老病死之苦。
因此,我們不應以狹窄的目光來盯住眼前的暫時問題,而應具有一定的遠見,盡力從根源上斷除衆生的生老病死之苦。一旦解決了生老病死的問題,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只要能具備成佛的決心,並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就算是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雖然現在不能立刻成佛,立刻去度化衆生,但總有一天會成功的,這就是菩提心的內涵。
因此,菩提心是一種偉大的思想,因爲它的目的既不是爲了某一狹小範圍內的生命,也不是爲了解決他們的溫飽等暫時性問題,而是爲了解決所有生命生老病死的根本性問題。我們所發的菩提心,就應該是這樣的菩提心。
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這種思想如此偉大、如此崇高,我們又能否抵達這一目標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爲諸位佛陀以及高僧大德等成就者們也不是天生的成就者,他們都是從凡夫開始起修的。比如前面我們提到的米拉日巴尊者,他也是從一個平平凡凡、罪業深重的人起修,因爲相信因果,相信佛陀所指點的成佛之路,並能以堅定的信心和膽識勇往直前、決不回頭,所以最終獲得了成功。在印度、漢地以及藏地,只要有大乘佛教存在的地方,就會有這樣的奇迹發生。他們就是我們的榜樣,既然他們能做到,我們也應該能夠做到,只要我們能模仿他們的作法,追尋他們的足迹,就一定能獲得與他們同樣的成果。總而言之,成佛的機會是絕對存在的。
我們不要把菩提心簡單地想象成世間的慈善福利事業,要知道,菩提心的兩個條件都十分偉大,這並不是世間的慈善所能企及的。
我們怎樣才能樹立起這樣的觀念呢?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只要有了這樣的方法,就能令這種觀念融入內心,就一定能達到成佛的目標。
我在《慧燈之光》當中講過,今天也再一次建議大家,在沒有生起菩提心之前,就不要急功近利地做修大圓滿、修禅宗法門的打算,而應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菩提心的修持上來,因爲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靈魂與生命。
怎樣才算是有了菩提心呢?前面已經介紹了菩提心的兩個條件,所以不用問其他人,我們只需扪心自問。只要具備了上述兩個條件,自己就是當之無愧的菩薩;反之,如果沒有具備兩個條件,就沒有菩提心。既然沒有菩提心,就失去了大乘佛法的靈魂與生命,這樣一來,我們的所謂修法還能剩下什麼呢?就像失去了靈魂與生命的行屍走肉一般!
因此,雖然大乘禅宗、生圓次第等等是非常殊勝的修法,但對于根本不具備大乘佛法基礎的我們而言,又能修什麼禅宗、修什麼大圓滿呢?無論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所有的修行都必須講究一定的次第,如果次第被打亂了,修行就無法成功。所以,我們務必要修菩提心。
這些觀點的根據,都來源于釋迦牟尼佛的經典,如果釋迦牟尼佛說的對,我所說的就不會錯;如果釋迦牟尼佛說的不正確,我所說的也就錯了。在佛法的問題上,誰也不敢信口開河,隨意篡改釋迦牟尼佛的片言只語。但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任何一句話,都不會有錯。因爲這些都是有根有據的,都是由成千上萬的高僧大德的親身經曆來證實過的。他們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真實地走到了佛陀所說的盡頭,並親自體驗和證明了佛所說的一切。
因此,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那麼,應當怎樣修持菩提心呢?昨天我們也講過,四個外加行是菩提心最關鍵的基礎。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不修持外加行,整天心中所挂念的,都是自己的享受安樂;腦子裏所想的,都是如何掙到更多的存款。已經有了汽車,還想得到更高檔、更新款的;已經有了房子,還想得到更寬敞、更豪華的……既然如此,我們還能再去考慮衆生的事情嗎?還能想到什麼度化衆生嗎?決不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想解脫,又怎麼會去考慮衆生的解脫呢?所以,修菩提心…
《慧燈之光四《叁主要道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