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節儉與少欲的看法
節儉,通常被看作是一種固有的美德。例如:我們會稱贊某人「勤儉持家」、「儉以致富」,或說「節儉是一生用不完的美德」等等。在佛教裏,佛陀也告訴我們應當要少欲、知足、去除貪念,生活便會更加安樂、修行層次也才能更加提升。
節儉與少欲,看起來似乎是類似的狀態,因爲欲望不多的人,必然不會鋪張浪費,不是嗎?其實這兩種概念並不完全相同!有些看似「節儉」的人,未必真的少欲、知足,他的節儉只是出于一種對錢財的貪執,希望爲自己積聚更多的錢財,好在未來花用、炫耀。這樣的心念,跟佛法所倡的「少欲」可說是完全違背的。
在佛經裏,這種只想積聚錢財、不思利益他人的行爲被稱爲「悭吝」。而這樣的「節儉」,也許在短時間內能累積錢財,獲得暫時的滿足;但長期來看,只會讓人迷失在斤斤計較錢財的執著當中,不但不能讓心安適自在,對人的修行、善業累積也是毫無助益!
佛陀隨世間法,自然也不否定「節儉是美德」的一般價值觀,但佛法的教導,更強調佛弟子們應當要少欲、知足,還要布施。尤其是布施,將多余的財物施贈給更需要的人,才能有效克服自身欲望大的問題,並能真正積蓄起值得積蓄的東西──現世與來世的功德財!節儉的人,若能結合「少欲、知足、布施」的理念並運用在生活當中,才能真正爲自己的生命帶來利益。
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爲的貧窮。
金錢像肥料,如不散布是沒有多大用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