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什麼是大悲心?
所謂大悲心,就是不忍一切衆生受苦而欲拔除痛苦、給予安樂的心態。之所以爲「大」,是因爲「如來于一有情起大悲時,與一切有情而無有異」。如果沒有這個「不舍一切衆生」的心態,就不是大悲心。聲聞、緣覺有悲心,但大悲心唯佛、菩薩獨有。大悲心是大乘法跟小乘法的主要差別。
大悲心是菩薩修行的核心,其重要性在經典裏是一再被強調的,例如「行大悲者,謂菩薩學」、「菩薩如是修學大乘,以大悲爲本」、「一切衆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聖種性,得福報無量」、「叁世諸世尊,大悲爲根本;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等等。
大悲心可說是一切佛法的根本。爲什麼?因爲佛是從菩薩生的,而菩薩的菩提心是依據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菩提心之因。菩提心圓滿,佛果就成就。而成佛以後,就向聲聞、緣覺乘的行者說法。因此,如果沒有佛,就沒有聲聞和辟支佛。同樣,沒有菩薩,就不可能有佛,而如果沒有大悲心,就不可能有菩薩。這也就是爲什麼說,大悲心是大乘、小乘一切佛陀教誨的根本。
月稱著作《入中論》時,一開始的歸敬偈並非贊頌諸佛、菩薩,而是禮敬大悲心。月稱在禮敬贊裏提到,大悲心是諸佛的種子,在成佛道上開始、中途、最後都須修學、長養,所以禮敬大悲心。「大悲心是菩提心之本」,將來能夠成就佛陀的一切功德,全都依大悲心的修習而來。
慈悲的善巧與空性的智慧,應永不分離,猶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
徒具悲心不足成佛,僅靠了悟空性亦無法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