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你的牛綁好了嗎?
在《佛遺教經》裏,佛陀說:「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製也!」
由于我們的心長久爲貪欲、瞋恚、愚癡所操控,常隨外境而轉,心情常常起伏不定、反反複覆,就像是不堪駕馭的野馬,或像是到處踐踏禾稼的野牛。如果心不被馴伏,放任它亂跑,那麼身、語、意必定會造諸惡業,給自己帶來很大麻煩。佛陀以牧牛爲喻,告誡弟子應時時照顧好自己的起心動念,勿使它散亂,就猶如牧牛人時時觀察、鞭策自己的牛一樣。
那麼,我們要如何看管心呢?
首先,我們必須持戒──至少是五戒與十善業,這是照顧心的前提。沒有持戒的修行者,就像失控的馴獸師,如何能馴伏凶猛的獅子呢?如果沒有戒的保護,不受約束的心就可能會成爲主人,而讓我們的行爲更加難以控製。
接著,便是攝心、製心──管理、約束我們的心。感官與外境的接觸,是人體的自然功能,但是心會去執取快樂、舒適、不悅、痛苦等等感受,並且讓我們以爲這一切的發生都是真實的。如果執著于這些感受,就如同上鈎的魚兒,會引來痛苦與傷害。
《大涅槃經》說:「若能善守此五根者,則能攝心;若能攝心,則攝五根。」又說:「如善牧者,設牛東西啖他苗稼,則便遮止,不令犯暴。」
這是世尊即將涅槃時,最後告誡弟子的話!
調伏,使心能伏貼溫柔,隨自己的意欲而轉,所以經典有「調馬」、「牧牛」的比喻。
「牧心」如「牧牛」,不僅是修習禅定的基礎,也是持戒的依據。
傳統的「牧牛圖」是修行的程序,藉由牧牛的譬喻來說明攝心、製心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