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用的善巧方便。之所以會有不同于現代的宇宙觀出現在經典中,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這種解釋,並不是爲了應付現代人所提出的“佛經內容與當代科學結論不一致”的質疑,才強詞奪理用于搪塞的,而是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解釋好了。因爲當時的人並不具備現代人對宇宙所了解的知識,因此也沒有必要作出什麼解釋。這就說明,佛陀利用這些權巧方法來調化衆生,是具有遠見卓識的表現。
佛陀自己也曾說過,爲了適合不同聽衆的口味,他傳法時講過許多相互不一致的論點,但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空性。例如,從世俗谛的角度來說,叁法印中的諸行無常及有漏皆苦是真理;然而從勝義谛的角度來看,就談不上是絕對的真理。唯有其中的諸法無我,才是絕對的真理。
其實,縱使佛教對宏觀世界的描述與現代人的認知不同,也不能證明佛教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爲,所謂現代人對世界的認知,也只能說是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用肉眼或儀器所能觀察到的世界罷了,誰也不能就此認定這是唯一的宇宙真理。
佛教認爲,六道衆生看同樣的一杯水,會有六種不同的顯相;六道衆生看世界,會看見六種不同的世界,這就是多種宇宙的概念。
就微觀世界的層面來說,以前也講過許多了,現在只略提一下。從過去的經典物理到相對論,再到量子物理,一路走來,這些科學的觀點越來越接近佛教的論點。量子物理學的創始人也認爲,自從提出了量子物理的論點,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知,已朝佛教等東方文明所指引的方向邁了一大步。我提到這些的原因,就是爲了指出科學與佛陀智慧相似的地方。
而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就是只有佛才能講出的那些論點。不論是現代的科學或哲學,就算再往前發展成千上萬年,也永遠無法達到佛的境界──空性、光明、萬法皆爲佛的壇城、本來清淨等等。世間所有的思維與邏輯,所有的聰明才智,甚至神通,都無法感知佛的這種境界,這就是佛的智慧淩駕于所有知識之上的表現。
話說回來,智悲的“智”,可以簡單地解釋爲證悟空性的智慧。證悟空性包含了很多意義:證悟人無我,證悟顯宗中觀的空性,以及證悟大空性與光明;從密宗的觀點來說,空性與光明沒有任何分別,這也涵蓋了大圓滿的見解。
在世間流傳下來的所有文獻及思想中,都不存在大空性這個名詞,即使有的話,也只是將物質分解到不能再分的粒子後,所剩的一片空白。而現在有些人就連這點都還不敢肯定,仍然要堅持保留能量的存在──能量也是物質。因爲,如果連能量都不存在的話,那麼所有的物質都將變成是無中生有的,對很多人來說,這是個無法接受的結論,因此,他們所能理解的程度,連顯宗的境界都達不到。
我在前面提過,在微觀世界中,科學與佛的見解稍微有些相似,但這還不是佛的境界。雖然有一些七、八十年前的中國學者,不論出家與在家人都有,曾用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理論來解釋空性,但都不是很恰當的,因爲這種解釋實際上是一種斷見:質量轉換成能量後,質量就消失了——原來存在的變成空無,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空性。
佛所講的空性,不須經過這種轉換的過程,而且依照能量守恒定律,也無法承認從有到無的說法;即便承認,這些推導也絕對不符合佛教所講的空性。事實上,真正的空性並不是物質變成空性,而是既是物質,又是空性,在物質現象存在的同時就是空性,這才是佛所說的空性。
盡管現代物理學家對物質世界的認知,已與佛的觀點相當接近,但在精神層面或空性的見解上,現代人與佛教的智慧相比,仍有著天壤之別。
以世間人的智慧所能達到的最佳結果,充其量是能讓日子過得更好一點,譬如科技的發達所帶來的物質文明等等,可是也有人認爲,科技帶來的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更複雜、更危險的生活,這種說法也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相對而言,經由佛的智慧所能達到的結果,則是讓每位衆生都能從輪回中解脫。這不僅僅是書面上的理論,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只要肯如理如法地修行,每個人都能親身體驗到這種結果。
以上所講,就是佛教的“智”。
(二)悲
所謂“悲”,亦即大悲心。大悲心是大乘佛法的精華,因爲所有的大乘發心,都是以大悲心爲起始的。如果失去了大悲,就根本不能稱爲大乘佛法。
佛陀所講的大悲,是世間所有的思想當中都根本不存在的見解。雖然中國的傳統文化崇尚倫理道德,西洋文化提倡慈善與社會公益,但佛陀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換、自輕他重等思想,以及大乘菩薩所履行的無條件的奉獻,卻是整個世界絕無僅有的。
如果要細說大悲,則可從兩方面著手:
1、世俗方面的大悲
譬如,佛陀在學道之時,僅僅爲了讓一頭饑餓的獅子填飽肚子,就毅然決然地布施了自己的身體;又譬如,倘若有人強迫這個房間裏必須有一個人從十樓跳下去摔死,那麼,符合大乘佛法真正意義的行爲,就是房間裏的每一個人都主動表示自己願作那個跳樓人。這不只是嘴上說說罷了,而是發自內心的想到:“如果跳下去,一定會非常痛苦,不如讓我來代替其它人承受這個痛苦吧!”
諸如此類的布施及忍辱等行爲,都是世俗方面的大悲心。佛法的真正意義,是不僅要這樣發心,還要有實際的行動;不僅要從事救災、布施衣物、看護傷病患者等解決衆生暫時痛苦的慈善活動,而且甘願爲衆生的解脫付出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代價。
話說回來,我們不能因爲慈善活動只能解決衆生的暫時痛苦,就放棄力所能及的世間慈善之舉。作爲發心利衆的大乘行人,社會上的慈善活動當然也應該參加。
戒律中有一則故事:一個重病臥床不起的比丘,由于沒人照顧,所有大小便都拉在床上,汙穢不堪的景象大家可以想像。
一天,釋迦牟尼佛帶著阿難來到這個比丘的住處。見到佛陀的大駕光臨,比丘惶恐至極,然而,佛陀卻輕言細語地安慰他,並讓他把髒的衣物拿來,然後親手替他洗。既然佛都能這麼做,身爲佛弟子的我們就更不用說了。不過,這還算不上是真正的悲心。真正的悲心,是在生死關頭能做出舍己爲人的決定,並付諸實行。雖然在某些其它的思想或理論中,也提及了這一點,但他們的悲心,卻是片面的,範圍很狹窄的;而佛的大悲心,卻是針對所有的衆生,而不是僅僅針對人類或佛教徒的。
2、超世俗的大悲
更廣、更偉大的悲心,是絕不止于讓衆生吃飽穿暖,雖然這些事也要做,但卻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要讓所有衆生明白輪回的真相及解脫的方法。首先是令衆生了解輪回的真相,然後教導他們如何從輪回中獲得解脫。佛最偉大的慈悲即在于此。
爲什麼呢?譬如,縱使將一位病人照顧得無微不至,直到康複爲止,但這樣能防止他以後不再生病嗎?不能。我們能解決的,只是這一次生病的問題罷了,他在以後的生生世世中所要經曆的病痛,我們是愛莫能助的;任何形式的財物布施,都只能暫時地解決他人生活貧困、衣食無著的問題,卻並非長遠之計。只有讓衆生明了生老病死的真相,引導他們修行,從而踏上解脫道,才能徹底地、永久性地解決他們的所有痛苦,所以,這才是真正的利益衆生、度化衆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救度。
唯有佛這樣的悲心,才算得上是大悲,其它世間的慈悲只能說是“悲”而已,還不能用“大”來形容,因爲大悲心與佛的智慧有著很密切的關系,而菩提心也就是大悲心。
大家都知道,雖然其他宗教所作的慈善事業比較多,但其以救人救世之名所挑起的戰爭也爲數不少,所以,這是不是絕對的慈悲心還值得商榷。相對而言,佛教從來就沒有要征服或降服的意思,佛也說過,他根本不在意人與人之間的戰爭所獲得的勝利,他所強調的勝利,是通過調伏自相續所得到的勝利。
其實,大悲還有很多不同層次的意義:
佛曾經說過:“我告訴你們解脫的方法,要不要解脫,全由你們自己決定。”也就是說,每個衆生的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而不是由佛陀來安排的。這種說法所表明的態度,就不像其他宗教所供奉的“救世主”或“造物主”,誰能上天堂,誰該下地獄,都由他們來主宰。由此可知,在大悲當中,也包含了佛教的自由、寬容、平等、和平等意義。
(叁)智悲雙運的修法
那麼,該如何修智悲呢?
其實,菩薩所行持的六波羅蜜多,都沒有超出智悲之義:布施、持戒、忍辱是大悲;禅定、智慧是智;精進則是智悲的助緣。以智悲二字來界定佛教的意義,是簡捷的說法,其深廣的內涵,就是六波羅蜜多。
既然整個佛法的精華,就在于智悲二字,那麼,是否有什麼方法可在一座當中將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涵蓋呢?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就是修智與悲。
有人會提出疑問:修大悲心需要細密深刻的思維,而證悟空性的智慧又不需要任何雜念,既然如此相互矛盾,又怎能在一座當中同時修呢?
對我們初學者來說,首先要修菩提心、受菩薩戒,一旦受了戒,菩薩戒的戒體──菩提心就已經存在于我們的相續當中,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進一步修空性。
當進入空性的狀態時,並沒有明顯地思維“願一切衆生脫離輪回痛苦”,也可說是沒有明顯的大悲心,但因爲之前受的菩薩戒戒體已存在于心中,故而,當心進入空性境界時,菩薩戒也隨之而進入空性之中。我們要知道,菩薩戒並非物質,而是一種心的狀態,雖然在進入空性境界時,心裏並沒有任何明顯的念頭,但菩薩戒卻是存在的,所以,心與菩薩戒不分彼此,同時都可以進入空性的境界。此時菩薩戒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菩薩戒,這就是智悲雙運。
所謂雙運的意思,就是當我們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停下來時,心既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又與菩薩戒無二無別。如果能這樣修,則所有大乘佛法的精華都已包含,再沒有什麼需要修的法了!
這是初學者的智悲雙運修法,如果能這樣修,則僅在一個坐墊上、一個位置上或同一時間內,就可以將佛的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華徹底無余地修完。
菩提心與空性的具體修法在此無須重提,只要將兩個修法合並即可。
當然,在大悲心之前,還是要先有出離心。倘若自己對輪回痛苦都沒有感受的話,是無法對衆生生起慈悲心的,因爲慈悲心的來源,即是衆生的痛苦。沒有慈悲心,菩提心也無從生起。出離心的另一個條件,是希求解脫。當看到衆生在遭受痛苦折磨時,發願要讓他們獲得解脫。但轉念一想,如果自己都不能先解脫的話,又如何能帶衆生解脫呢?這樣一來,出離心的兩個條件就都具備了。
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礎,有了菩提心就可受菩薩戒,而菩薩戒是可以自受的,在受持菩薩戒之後,便開始修空性。當菩提心與空性結合在一起時,即爲智悲雙運。有了這樣的見解,則所有大乘顯密教法的精華都已了然于心。
出離心、菩提心要一個個分開修,最後進入空性的境界,這樣一來,前面修的出離心與菩提心,也就成了空性的智慧。
此處所說的空性智慧,不像小乘的人無我見解,它是含有大悲心成分的,而在大悲當中,又有證悟的智慧。這些智悲雙運的見解與修法,囊括了所有佛法的涵義,說起來雖然這麼簡單,真要做起來時,卻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出離心的生起,要靠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外加行;而生起菩提心的條件,則是積累資糧(修曼茶羅),及清淨業障(修金剛薩埵)。顯然,不論選擇哪種方法學佛,都離不開外加行與內加行的修法,這也是我一直強調修加行的原因。
現在我們都已經知道,佛教的真正意義,是智與悲。從今往後,我們學佛就學這兩個字,修行就修這兩個字,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可學可修的了!
《慧燈之光四 佛教的定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