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四)
諸法無我(下)
(一)綜述
按照最嚴格的規定來說,在修持諸法無我之前,最好能證悟空性,而證悟空性,又需要加行等很多基礎條件,故而不是輕而易舉就能辦到的。無論如何,修持空性的人至少要對空性有所了解,只有這樣,才可以修空性。如果根本不懂什麼叫無我,什麼叫空性,所謂的修空性就無從下手,所以,在講無我修法之前,首先要從理論上解釋“無我”——爲什麼“無我”,亦即爲什麼沒有“我”的存在——在懂得道理以後,才可以進一步實修。
前面講了人我、法我、人我執與法我執的概念,也講了爲什麼要斷除我執,還簡單地介紹了五蘊——將佛教當中的五蘊概念劃分爲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的肉體、精神以及肉體與精神的運動,並初步抉擇出叁者當中無我的結論,在下面的內容當中,我們將進一步詳細地介紹無我。
無我、空性的概念是不太好理解的,凡夫從無始以來到今天,一直認爲有我,不但有我,包括其他有情衆生,以及外面的山河大地等等都是存在的,這種觀念在我們的心裏早已經根深蒂固,一下子很難改變,只有反反複複地講空性,反反複複地修無我,才能對空性有一些切身的體會。
諸如修持出離心的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等的修法,只要會講,就可以不分對象、不擇法器、不選時機地向每一個人宣講。但是,因爲空性的見解與修法都比較深,故而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不但不能理解,甚至有些人在聽了以後,還會對佛教産生不好的看法,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壞習氣——凡是自己不能理解的,就認爲是錯誤的,因此,這些人就會把自己不能理解的空性理論,判定爲錯誤的觀點。
佛陀考慮到這種情況,于是就在佛經中規定,空性法門不能不擇對象、不分根器地隨便宣講,如果要講空性,就要選擇那些堪爲法器的聽衆。誰可以聽,誰不能聽,這是有要求的。
《入中論》裏面也講過,我們每個人都有兩種善根或根基,一種是空性智慧的根基,另一種是福德資糧的根基,也可以稱之爲智慧與方便的兩種善根。在聽衆的智慧善根成熟的時候,才可以對其講空性。
在眼睛所能看到的外在行爲方面,智慧善根成熟的標志是什麼呢?就是在剛剛聽到空性法門的時候,便眼淚直流、寒毛聳立,表現出極大的信心。向這種根基的人宣講空性,對方很快就能證悟,因而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果在聽到空性無我法門之際,沒有任何反應,目光呆滯、麻木不仁,沒有表現出任何信心或反感,對這種人能不能宣講空性呢?關于這一點,宗喀巴大師在《入中論釋》當中說道,雖然沒有神通的人,無法了解聽衆的根基,也不容易把握好是否宣講空性的尺度,但諸如善知識說什麼就做什麼,對上師畢恭畢敬、言聽計從的人,即使沒有前面所說的那些反應,也有資格聽聞空性法門。
爲什麼呢?因爲,雖然這種人的智慧善根尚未成熟,但他們對善知識的教言是深信不疑的,在他們的心裏,善知識說了算,佛菩薩說了算,在上師與佛菩薩的教言當中,決不可能有什麼錯誤,即使他們暫時沒有理解空性,但也能接受空性,所以,像這樣的人也是可以爲其宣講空性的。
還有一種根基極其下劣的衆生,他們既對空性教言沒有任何反應,也對上師沒有什麼信心,不僅如此,在聽到空性法門的時候,也會極力排斥、十分反感,認爲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山河大地明明是存在的,我的存在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怎麼能說這些東西不存在、是空性呢?”從而産生出極大的邪見,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能爲這些人宣講空性的。
不過,佛經當中又說,無論對空性是否有信心,都應該聽聞空性。爲什麼呢?因爲,即使後面那種人在聽聞空性以後,會因爲對空性生起邪見而墮入地獄,但只會墮入地獄一次而已,由于聽到了空性法門,便種下了空性的種子,這些空性種子不久以後必定會成熟,因而,從地獄中獲得解脫以後,僅憑聽聞空性的善根,他們流轉輪回的旅程遲早會劃上一個句號;如果根本沒有聽過空性法門,他們的輪回就無始無終,永遠沒有一個結束的機會,所以,文殊菩薩認爲,這種人也應該聽聞空性法門。
佛陀曾說過,在我的教言當中,有各種各樣的話題,其中很多是不了義的,那是爲了度化某種根基的衆生而特意宣講的,但有一句話是絕對准確、永不改變的,不但是現在的佛,包括過去、未來的所有佛,都會輾轉反複地強調一個主題,那就是空性。空性是徹底的真理,是整個佛法的精華,不但是釋迦牟尼佛,而且也是十方叁世諸佛菩薩教言之精華。
爲什麼空性是一切教法的精華呢?因爲,諸佛菩薩現身說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衆生獲得解脫。如何讓衆生獲得解脫呢?諸如示現一些神通等其他方法,能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獲得解脫呢?不行。輪回的根源只有一個,消滅輪回之根的辦法最終也只有一個。輪回的根源是什麼呢?就是無明。其他貪、嗔、癡等煩惱,都是由無明或無明所帶來的我執引起的。
如何斷除無明呢?只能用智慧來斷除。只有智慧才是與無明針鋒相對的矛盾體,其他諸如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等,都與無明沒有什麼矛盾之處。
此處所說的智慧,不是世間人所說的智慧,而是釋迦牟尼佛所傳播的,至高無上的,證悟人無我、法無我的空性之智。十方叁世諸佛菩薩說法的精華,就是證悟空性之智。
如何證悟空性呢?證悟空性的方法有很多種,關于這一點,在以前所講的《中觀的基本思想》、《無我的修法》當中也有了,只是因爲這次要講無我的修法,所以之前也要順帶地提及無我空性的見解等內容。
本來空性就是十分深奧的,僅僅講一次,大家也不一定很清楚。我們當年在聽聞空性法門的時候,像《中論》、《入中論》、《中觀四百論》等每一部論著,都是反反複複地聽了很多次,如果只是蜻蜓點水地浏覽一次,就不可能弄清其中的深刻含義,所以我想,你們僅僅聽一次,也不會了解太多的東西,要想精通空性、證悟空性,就有必要在再叁聽聞的基礎上,反複推敲、再叁剖析、審慎思維、長期修持,這是最關鍵的。
(二)如何抉擇無我
釋迦牟尼佛在佛經當中,零散地講了一些推理方法,後來龍樹菩薩把佛陀的邏輯與思路提煉出來,建立了中觀的基本理論。雖然在整個中觀理論體系當中,有著龐大而精細的推理方式,但我只講其中最關鍵、最容易理解的兩種思維方法:一種是離一異因,亦即通過分解,而把構成人我的所有成分,包括肉體、精神等等抉擇爲空性;另一種思維方法,稱爲大緣起因,亦即因緣的邏輯,其理論依據是,凡是因緣和合而産生的事物,都是相對的東西,因爲是相對的,所以無實有。
1、離一異因
離一異因前面已經講了,但此處再稍微講一下。
(1)觀察物質
人無我比較容易理解,構成人我的,就是肉體、精神,以及肉體與精神的運動叁者,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人我。對于此叁者,用中觀的思維方法,就可以將其抉擇爲空性。
首先我們不觀察精神,而只觀察肉體。在抉擇人無我的時候,不需要分解到微塵的程度,只需把人的肉體分解到一定的層次就足夠了。
爲什麼呢?因爲,人我執是建立在粗大的五蘊之上的,當我們知道粗大的肉體、精神等等不存在的時候,人我執的基礎就受到了破壞,當基礎土崩瓦解以後,人我執也不可能站穩腳跟,而只能化爲烏有。
如何觀察呢?在凡夫的觀念當中,我們的身體與精神都是獨立的東西,但事實上,無論肉體還是精神,都是一個綜合的名稱。
比如說,“人”字並不表示具體的一個人,而是所有人的共稱。同樣,身體也只是一個總體的名稱,因爲身體本身可以分解爲很多不同的部分——皮膚、骨骼、肌肉……,而其中的每一部分又可以繼續分解,比如骨骼又可以分解爲頭蓋骨、胫骨、腓骨等一塊塊的骨頭……,這不僅僅是解剖學的觀點,而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身體並不是一個不可分的物質,而是像汽車一樣可以不斷分解。
我們都認爲,所有零件的綜合體叫做汽車。當組成汽車的所有零件組裝起來以後,就是一輛成型的汽車,但是,如果把這些零件拆下來以後,即使原來的零件,包括小小的螺絲在內一件都不少,這些堆積的零件叫不叫汽車呢?不能叫汽車,而只能叫做一大堆的零件,或者一大堆的金屬、橡膠等等。在那個時候,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是汽車,無論我們怎樣去辨認、去追究,也根本不能指認出哪一個零件是汽車,在所有的零件上面,都找不到汽車的影子。
前面也講了,在那個時候,我們不但找不到汽車,而且非常清楚地看見,並強烈地感受到,除了這些零件以外,絕對不存在任何所謂的汽車。不但汽車不存在,包括組成汽車的每一個配件總成,也是由更小的零件組成的。而組成每一個總成的零件堆積在一起,也不能稱之爲總成,而只是一大堆的金屬、塑料等等。如果想指認出所謂的總成存在于哪一個部分,也是不可能的,誰也不知道總成究竟存在于哪一個螺絲或者鐵片上面。也就是說,包括配件總成的說法和概念也是不成立的。
不僅如此,而且包括其中的哪怕一個小小的螺絲,我們也可以分成幾塊小鋼屑,每一個鋼屑又可以分成無數的鋼粉,這樣一直分下去,最後就像物理學所說的一樣,可以分至誇克,翻譯成中文,意即微子。
佛經裏面很早就有類似微子的概念,並爲其命名爲“微塵”。所謂“塵”,亦即極其微小的微粒。其實,微子和微塵就是一回事。
目前物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誇克是所有物質的最小單位,是一切物質的最終基礎,它沒有形狀、顔色,不占據任何空間,是一種根本沒有任何物體性質的東西。大家都知道,物理學家不是憑空捏造出誇克這個概念的,他們可以拿出很多證據,來證明這個東西的存在。
物理學只能達到這個境界,就無法再往前走了,無論最終所得到的結果是誇克還是能量,在他們看來,都仍然是一種實有的物…
《慧燈之光四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