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同校友談佛法▪P2

  ..續本文上一頁習,去了解,我們得到的,是真的。我們信仰也會更有力量。佛教是歡迎疑惑,不過這種疑惑應該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不是完全封閉否定的,應該是開放式的,說讓我再去看看,去了解,去試驗一下,去體驗一下,之後再下結論。你剛才講得對,皈依叁寶會有助于你更快地解決這些疑惑,解決心裏的謎團。看看大家還有什麼問題?

  

  某營員:我是北大科學社會研究中心的科學哲學博士,因爲我的專業,我想向您請教一下關于宗教與科學的問題。我是第一次來參加夏令營,我在這兒的確過得非常愉快,但是我的心還是在佛門外徘徊。從科學哲學的角度講,科學滿足一條重要的原則——證僞原則,就是科學理論都是可以證僞的。但是我認爲佛教在這方面跟科學有所不同,比如說你有一個願望沒有達到,那麼解釋爲你的心不誠;如果願望達到了,就是心誠。那麼無論願望達到與否,都可以說佛法是正確的,似乎佛法是不可以證僞的。我想請明海大和尚解釋我這個疑惑。

  明海師:你這個疑惑我理解。你這個問題也是一個不錯的問題,以後你可以繼續通過了解佛學,通過學習佛教,然後再進一步地進行深入的比較和研究。你剛才所引用的那個例子,並不是佛教自己的例子,你一定要引用佛教的經論,釋迦牟尼佛或者是大德祖師的言教。你引用的是一般帶有迷信色彩的佛教徒,或者是世俗對佛教誤解的觀點下的一種說法,心不誠啊,心誠啊之類。現在且不說你引用的這個例子,我想提醒你幾點。第一點,科學哲學的價值觀、認識論、方法論它也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它也是在各種曆史背景、各種因緣條件下出現的,在人類文化上也是一個相對存在的事物,它也不是天經地義的。五千年以前,人類的科學認識論、實驗方法並沒有,科學哲學更沒有,那麼以後它會不會永遠存在下去,也很難說。所以時間空間各種維度來看,它不是判斷一切的絕對的標准,它也是標准之一,這是第一個提示。

  第二點,佛教是很注重實證的,科學也是很注重實證的。但是科學所獲得的資料是來源于人類的感官,人類的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而感官收集信息有它的局限性。我們在科學史上可以知道,感官有很大的欺騙性,比如我們看水中的筷子它是彎的,但實際上它沒有彎,等等。因爲感官所收集的資料,以及我們用我們的意識,而意識又受我們情緒的影響。我們知道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現代西方哲學特別是一些近現代的哲學,它們也對人類科學認知裏面的理性,提出很多問題。因爲理性活動的背後,有很多其它的東西支持,往往是非理性的東西在支持,它不一定是純客觀的。當然現在從科學哲學體系內部,也知道沒有一個純粹客觀的認識、純粹客觀的存在,這種夢已經破滅了。在上個世紀初,我們知道有測不准原理,一個純粹客觀的粒子是不存在的。那麼佛教它的實證精神和科學有幾點不一樣。我不是在否定科學,我覺得科學活動是人類生活裏一種非常重要的活動,這種活動不僅可以幫助人類解決生活裏很多具體的困難,而且在這個活動探索、思考的過程裏面,人類由于不斷地認識自己,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精神的境界不斷地擴展。因此也許現在它不完美,它會越來越完美,它不斷地被否定,在不斷否定的過程裏,我們人類逐漸發現自己。那麼佛教跟科學在實證方面不一樣,有以下幾點。第一個,科學是外證,佛教是內證。外證是處理外在感官收集的信息,而內證首要的是心靈、感受的。因此佛教的內證,從人和人來說,它有可重複性,但是從每一個人當下的感受來說呢,它有不可替代性。所謂“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這是內證外證的區別。第二個,科學認識的方法,思維方法,它是我們意識層面的分析歸納。那麼佛教的實證,佛教認識的方法論,是我坐禅時候講的止觀,止觀是佛教認識事物的方法論。通過止觀,首先對能認識的主體,能認識主體的精神狀態,能認識主體的身心狀態,自身與外界環境的聯系等等問題,獲得一個澄清、一個透徹。那麼佛教認爲,只有我們能認識的身心這個主體,在經過一番自我的認識、澄清、提升、超越以後,再去從事外在的活動,它才能有比較高的可信性,比較強的可信度,比較強的力量,而且能夠給人類社會帶來更多的利益。這是講認識的方法。

  第叁點,佛教與科學的價值觀不一樣。科學的價值觀當然也是說給人類帶來利益,但是我們知道,科學不能保證它所有的發現都會給人類帶來利益,包括現在的生物科學,它的很多發現和實驗,我們不能保證它未來會給我們人類帶來什麼,可能是傷害,可能是毀滅,可能是混亂。當然科學也不是有害的,它是中性的,科學對人類是有害還是有益,取決于人類自己的精神境界、道德水准,人類運用科學的方式、方向、方法。所以說科學的價值觀,從利益人類這一點來說,沒有一百分的保證,只能有五十分的保證。科學另外有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就是不斷地進步,就是你剛才所說的證僞,證僞就是不斷地進步,後面超越前面。那麼佛教的價值觀呢,佛教認爲,任何一個認識活動,以及這個認識活動導致的後果,我們實證的結果,都應該對自己和他人有利益。有利益的意思是說,給我們帶來幸福,使我們內心減少煩惱,獲得平衡,而且這種有利不局限于當前,還應該貫穿于無窮的未來。按照佛教的這種價值觀,我們所進行的任何活動,必須要從這個價值觀下面生發出來,因此它不一定說只有科學發展到什麼境界,我們才會怎麼樣,因爲這是每個人自主的,可以去做的,在任何條件下都可以做。所以在佛教的認識過程,也就是修行過程裏面,人具有最大的能動性,人的心具有最大的自由性,人在這裏表現出來最大限度的,要超越我們作爲一個人、作爲一個動物的這一面,功能的、被動反應的這一面;而要最大限度地把我們人裏面所謂佛性的、自由的這一面發掘出來,這一面也就是我們講的“光明”,“光明”就是這個意思。比如現在有一個人打我,我馬上就打他,這裏沒有光明,這是動物的反應。有一個人掉到水裏,我如果跳下去救他,有可能會淹死,但是我跳下去救他。或者只有一碗飯,有兩個人,我如果不吃可能會餓死,但是我讓給他吃。以及人類的種種道德行爲,善行,在認識自己的過程裏面克服的種種困難,無我,那麼這一切實際上就是人性裏面佛性的光芒,人不完全按動物那樣去反應,我們就是這樣把我們的光芒放出來。

  但是當然很複雜,你以後可以多研究這個題目,是一個好題目。我說它們不矛盾,它們是兼容的價值體系。這個問題先說到這裏。

  

  某營員:(拿一本《心經與生活智慧》)這裏面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解釋,和我原來的理解差別太大了。您認爲它這個解釋,跟您的理解有什麼不一樣的?

  明海師:這個涉及到我們對佛經的理解。佛經的這個語義系統,它所表達的意義很豐富,而且它在诠釋方面具有最大的靈活性。因爲所有的佛經都是釋迦牟尼佛講出來的,釋迦牟尼佛講經固然有針對性,但是另外佛經裏也說,釋迦牟尼佛講經有個特點,不同根性的人、不同身份的人、不同水平的人都可以從那裏得到各自的利益。所以說這個佛經呢,它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符合剛才我講的佛教的價值觀,自利利他,解放心靈,對治煩惱,提升人格,只要是從這種價值出發,你去理解它,按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的那種語義表述方式,那種比喻的方式,那種例證的方式,都沒有關系。所以我相信你的理解跟他的一定不會矛盾,那麼他的理解也不是唯一的理解,他的解釋也不是唯一的解釋,佛經的解釋它有多重性,兼容性,有這種特點。就跟水一樣,我給大家每人發一瓶水,你們可以用這個水做不同的工作,你們去澆花,你們去喝,你們去洗臉,沒有關系,水的作用都發揮出來了。

  

  某營員:在我們皈依的時候說不要信仰外道,但是在修行過程中也有可能出偏差。另外我覺得隨著修行的上升,最後達到的應該是一種精神的力量,而並非物質的外化。

  明海師:你這個問題也很好。第一個問題就是講到修行過程裏面的偏差。這也是會有的,但是如果我們完全按照佛法的教導去做,一定不會有偏差,不管是什麼人。當然有偏差的人往往是他自己在學佛以前有一些問題,在學佛過程裏面運用不當,完全按佛法去做,絕對不會有任何問題。即使是有問題,佛教裏講,修行路上不會平坦,摔一個跤是自然的。佛教的修行是一個大修行,佛教的人生觀是一個大人生觀,過去現在未來,大時間觀,大舞臺,大生命,大理想,所以也許我們這一生修行會有障礙,會有挫折,在佛教裏面這些挫折障礙都是我們進步的資糧,都是增長我們智慧的機會,所以這樣來看呢,沒有問題。

  第二個你講的,佛教給我們帶來的是什麼。佛教是我們社會的一個文化現象,一個文化實體,是這個社會諸多現象中的一個。那麼這樣一個現象,我們知道,它有實體,它有寺院有僧人有服裝有語言,有操作方式、有儀軌、有傳播手段,這一切都是有形有相的,那麼這一切有形有相的呢,構成我們所講的,佛教叫“能诠”。這一切它是爲了宣講佛法內在的義理思想,那麼這種思想一旦被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接收了,落實到生活裏——生活是很豐富的呀,不光是只有出家人這個世界,落實到生活裏呢,它就會變成人生的現實,變成人格的現實,大的方面變成我們社會群體現象的現實。所以從實踐佛教,修行佛教來說,從佛法來說是廣泛的,從佛教自身的現象實體來說,它是這個社會裏的一個,它不是所有。從它所講的真理來說呢,它具有普遍性;從實踐這個真理的人來說,它具有普適性,它具有兼容性,它可以跟其他宗教、其他社會哲學、道德要求兼容,不矛盾,那麼從這個方面來說,佛教具有開放性。因此佛教是講佛法真理的…

《同校友談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