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雜念不除總是閑;世事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诤,诤即失道意。執逆诤法門,自性入生死。
◎行住坐臥總是禅,萬般計較皆是空。
◎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爲絲多命早亡。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佛是宇宙平等的原理,法是宇宙差別的現象,僧是宇宙和合的狀態。
◎馴服野象最好的方法,是用轭將它和一頭已經訓練完成的象拴在一起。所以要改變我們的氣質,好的環境和善知識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
◎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
◎師長以五事敬視弟子:
(1)順法調禦。(2)誨其未聞。(3)隨其所問,令善解義。(4)示其善友。(5)盡以所知誨授不吝。
◎心靈之道是相當容易的,放下愛恨,然後順其自然。
◎想要快樂,就是想要「生」;要沮喪,就是要「死」。這個從此剎那到下一個剎那的「生」與「死」,就是無止盡的輪回。
◎怨由親生,無親則無怨。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乃凡夫之愛執,聖人不然,聖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無所得就無所失。
◎佛陀的心中沒有敵人。
◎將頂禮轉變成一種對你周遭世界關懷的方式。
◎寂靜是形成一切偉大事業的基本要素。慈悲就是戒
◎貪心犯戒,其罪尚輕。若瞋心犯戒,其罪甚重。何以故? 因貪犯戒,尚攝衆生。因瞋犯戒,棄舍衆生。《大寶積經》
◎食衆生肉者,即失一切慈心,斷于信根。是故大慧菩薩,爲護衆生信心,戒一切諸肉悉不應食。何以故?世人食肉,多不信叁寶。殺啖衆生,如惡羅剎,斷我*輪,滅絕聖種。一切不善,由食肉起。故佛弟子乃至不應生食肉想,何況食啖。《入楞伽叁昧經》
◎佛告阿難: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聖財。《大報恩經》
◎犯戒有五衰耗:
一者、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叁者、身所至處,衆不愛敬。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阿含經》
◎破戒有五過:
一、自害。毀戒之人,身口意業,悉皆不淨,常受貧窮,善神遠離。
二、爲智所诃。毀戒之人,諸善比丘皆悉诃責而常畏避如惡死屍。
叁、惡名流布。毀戒之人,叁業不淨,與不善人共住,善人不喜見。不善之名,聞于遠近。
四、臨終生悔。毀戒之人,老死臨期,惡境現前,追悔無及。
五、死墮惡道。毀戒之人,既虧梵行,全無善因,福盡苦至,即墮惡道。《四分律》
◎尊者目連,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洞見六道報應,善惡不爽。時恒水邊,有一鬼問尊者言:我舉身潰瀾,苦不堪忍,何罪所致。尊者答言:汝爲人時,喜啖諸肉,殺害衆生,今受華報,果報在地獄。一鬼常患頭痛,男根潰敗。問言是何罪報? 尊者言:汝爲人時,于塔廟清淨之地而行邪淫,今受此報。一鬼常在不淨中啖食穢物,臭惱纏身,問因何故?
尊者曰:汝生爲婆羅門,不信佛法,嘗以穢食,施持戒沙門,以是因緣,受此臭惱苦報。《餓鬼報應經》
◎若有衆生,于過去世或毀于法,或謗聖人,于說法者或作障礙,或抄寫經法洗脫文字,或損壞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業緣,今得盲報。《大集經》
◎昔有沙彌,貪食乳酪,其心時常戀著酪味,思念不離,命終墮爲酪瓶中蟲。沙彌之師,得羅漢果,值僧分酪時,其師言,汝等食酪,莫傷酪中沙彌。僧言:此是蟲,何言沙彌? 答曰:此蟲生前是我沙彌,不守戒,心貪愛酪味,隨念墮爲酪瓶中蟲。《大智度論》
◎諸天報滿,命終時。若先世有偷盜業,爾時見諸天女奪其所著莊嚴之具,奉余天子。若先世有妄語業,聞諸天女所說,生顛倒解,謂其惡罵。若先世以酒施持戒人,或破戒而自飲酒,臨終迷亂,失其正念,墮于地獄。若先世有殺生業,壽命短促,疾速命終。若先世有邪淫業,見諸天女皆悉舍己,共余天子,互相娛樂。是則名爲五衰相也。《正法念處經》
◎妄語之人,口氣常臭,入苦惡道,無能救者。當知妄語爲諸惡本,毀清淨戒,死入叁途。《大寶積經》
◎今世惡業成就,或因貪欲、瞋恚、愚癡應墮地獄,受其罪報。是人若能悔悟,修心、修身、修戒、修慧、所得重罪,現世輕受,不墮地獄。《涅槃經》
◎未來衆生,欲度生死,發心修習禅定智慧,多爲宿世惡業所障。宜先修忏悔之法,以宿世惡心猛利,以至今生必多造不善,毀犯禁戒。若不忏悔清淨,而修禅定智慧,必多障礙。若戒根清淨,則諸障自消。《占察善惡業報經》
慈 愛
沒有愛的生命,才是空虛而孤獨的。把別人給你的愛,當作溫暖;把別人給你的恨,當作磨煉。---慈愛大師
◎學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煩惱。
◎要和睦人間、和群人生,才是真正學佛。
◎別人批評時,要問心是否無愧? 無愧則心安。
◎一個雙手健全卻不肯做事的人,就等于是沒有手的人。
◎做一切好事要把握時機,也要把握因緣; 因緣消逝才想做,就來不及了!
◎任何人都是自己行爲的鏡子!看他人的優點,自我鞭策;看他人的缺點、反省自己。
◎心如果像滴水穿石,再大的困難與阻礙也能沖破。
◎心不專、念不一,做事就難以成就。
◎心如要常常保持快樂,就必須不把人與事當成是非。
◎要想讓家庭吉祥和睦,就要常常起歡喜心。
◎懈怠的人是一定會墮落的。
◎把貪的念轉爲滿足,把滿足的念換做慈悲。
◎勇氣不可失、信心不可無;世間沒有能與不能的事,只怕不肯!
◎精神上如能常知足,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講話要溫和輕柔,態度要謙誠親切。
◎能惜福的人,就懂得行善;懂得行善的人,必能時時快樂,這就是幸福的人生。
◎改變自己是自救,影響別人是救人。
◎災要自己消,福要自己造。
◎什麼人都可以原諒;唯有不誠實的人,不可以原諒。
◎人與獸之間,以道德爲界;道德淪喪,社會必亂。
◎能「舍」才能認清自己。
◎愛心是無盡的財富。
◎想過去是雜念,想未來是妄想;最好是把握當下的時刻。
◎平安是福,快樂是慧。 施比受更有福。
◎凡事善解,什麼挂慮都沒有。時時歡喜、時時吉祥。 空性大愛
◎人最怕「苦」臉,不帶笑容,也最怕「美」言不說,說怨言。
◎孩子的命運是由父母所創造或養成的。而父母的德行,卻是孩子最好的遺産。
◎愛憎、取舍、美醜、好惡 以及是非盤旋于心,怎得自在? 所以說:要解脫倒懸情結之苦的唯一法門,就是「割舍」。
◎一個修行的人,如果能培育正確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優雅的談吐、恢宏的氣概,又能積極建立樂觀進取、奮鬥不懈的人生觀,則可塑造成爲一位甚爲健全人生的現代修道士。
◎「忍」是一種力量,一種承擔,一種功德,更是一種智慧。
◎遭到現實人生苦果的直接原因是業,而間接原因就是 無明、執著、欲望等煩惱所致。
◎不執著的人,溶化在宇宙洋溢的喜悅中,對事物沒有執著或憎惡,只是在愛中享受著喜悅。
◎我們需要一個很長的壽命,那就是法身的「慧命」。法身需要「福德智慧」來培養延長,就像色身需要衣、食、住、行來保護一樣。因此,我們除了照顧色身的壽命之外,更要爲未來的法身慧命培養延長, 使「愛心」永留人間。
◎人生之所以有這麼多的痛苦、煩惱病根,只在于「我執」。因爲有了自我的堅執,才産生諸多顛倒妄見,認虛爲實,以假作真,隨著幻生幻滅的外境打轉, 因而迷失了常住不易的本性。
◎佛的悲願,是要使人人及一切衆生,都能成爲和自己一樣的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類及衆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佛陀所講的「空」,就是教我們 要以「空的思想」作基礎、作准繩,好讓我們在「有」的世界(物質世界)裏,空掉心中被外境所迷的各種心態,如自私心、懷疑心、忌妒心等等不良的心理,才有可能讓自己生活在無染及純淨的清醒狀態。否則起心動念,都會爲自己帶來痛苦。 愛的生命
◎人要學習包容、調心、轉境,生活就會過得更心安理得,法喜禅悅更充滿。
◎有一念的慚愧,就有一念的善根。
◎沒有「愛」的生命,才是空虛而孤獨的。
◎我執放下,菩提心流露,道心就出現了。
◎修道的功夫,就是在縮小自我,擴大心胸,也是走過生命的考驗。
◎生命的幸福是一種無欲與奉獻,它是一種超越欲望後的安穩與甯靜。
◎尊重是建立在平等真理之上。
◎我們爲這個世界服務,最大的收獲,就是得到道德上的曆練。
◎真正失敗的人,是向環境屈服的人。
◎逸樂和痛苦,都是偉大的老師,人從善惡中學到很多寶貴的教訓。
◎甯靜,並不是寂靜無聲,而是「無我」之境。
◎人生的意義,是肯定一個人一生中的價值,不在于你爲自己所做的一切,而在于你爲別人所做的一切。
◎與其說你賺錢,不如說你被錢所賺,因爲「錢」賺走了你的青春、時間、體力和寶貴的生命。
◎要精進,就要先自覺,自覺以前的點點滴滴有何不對,任何偏差都要以決斷的真心,確實改進、改變,進而提升自我。
◎看破,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要超越現實。所以說真正的看破,是提起或振起,積極地爲大衆服務。
◎學道是一個思想,一種信念,也是一種信仰,不是一句話說說而已,而是一種身體力行,一生所要奉行的一種修行。
◎「忍」是勇氣、擔當、奉獻、負責的表現,有「智」的人才會忍,有「慧」的人才會忍。
◎融和是一種容人的雅量,一種平等的對待,一種尊重的言行。
◎人心須在不斷的行動中學習所學的,才是實用的能力。務必…
《慈悲(海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