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
◎「空」並不是否認萬物的存在性,而是透視它的不永恒性。
◎生活本身即是修行,才能表現萬德莊嚴的本質,也是流露生活之美的源頭。
◎「平凡」是人生最好也是最難演得好的角色,而「慈悲」是你待人接物最好的貼身武器。
◎布施之實義,就是凡以自己的財物分布給他人,名爲「布」。以人之憂爲憂,以人之苦爲苦,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克己待人,謂之「施」。
◎請你不要用貪婪、瞋怒、愚癡的眼睛 看這個世界,別忘了,你還有美麗、智慧、悲憫、寬恕的另一只眼。
◎「忍辱心」之廣義而言:是「不忍衆生苦,不忍聖道衰」的大悲心。
◎真正的自由,是沒有任何人、事、物可以來束縛你。
◎人生的道路,平穩舒適的路也許難求,但至少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心,使自己永遠保持一顆平穩的心,如此就可不必管它是順境或逆境、快樂或悲苦,都將成爲生命中的調味料,不再是生命的主角了。
◎沒有「自尊心」的人,即近于「自卑」。而對人「恭敬」的人,就是在「莊嚴」自己。
◎欲服務大衆,必先調服自心,所以,學佛就是在學習如何做人。美麗身心
◎個人解脫的戒律——無害衆生,不起貪瞋。
◎菩薩的戒律——(1)作善去自私。(2)發展內心幫助別人。
◎個人解脫和戒律的修行,能夠培養忍辱和耐性。佛陀說:耐性是苦行的最高形式,由此可以到達涅槃。
◎注意自己對食物、衣服及住宿的執著,在居家日常的生活裏,實踐出家人的知足修行。運用多余的閑暇時間來做禅定,如此就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難。
◎真實的止滅(涅槃),是經由修行戒律、專注的禅定及智慧等實修道路而達成。
◎在身體或語言上,培養一種避免傷害他人的強烈欲望,無論你是否受窘、被侮辱、被斥責、被使喚、或者被打。
◎修持個人解脫的戒律,有助于增強正念和內觀。
◎生命中最大的危機是什麼?那就是對別人或衆生失去慈悲。
◎仁慈是心理和平的基本條件。
◎證悟,就是身心達到完整發展,以期服務他人的一種狀態。
◎什麼是證悟之道——獲得內心平靜,以及更大的慈悲能量。
◎爲了要成就一種友善的態度、一顆溫暖的心,對他人權利的尊敬,以及對衆生福祉的關懷,我們必須訓練自己的心。
◎慈悲是生命,更是全球的必要糧食。
◎對全人類來說,心中的平靜是一個基本需求。而建立一種健康、慈悲的動機,乃是心靈成長的基礎。
◎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替代慈悲,來認清人類價值和人性的一體性。這是達成永續幸福快樂的唯一方法。
◎修持慈悲和愛,也就是真正去感受四海之內皆兄弟,衆生皆平等,這乃是宇宙的法則。
◎修行的最高目標——就是轉化自己的態度,讓自己走向和平、慈悲、平靜的專注,以及智慧。表現出輕聲細語,微笑寬容。用愛感動你的心
◎恨怒有如刀的兩刃,能傷害別人,也會傷到自己。而愛心、寬容,如香水能夠自香,亦能使人常聞到香味。
◎學道修行,不但要學會顧念相關的人類(如世間人道的救渡),也要推及一切的衆生(如法界之間還有無數的衆生等待救拔),這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寫照。
◎以群體的智慧與護持精神, 共同改善衆生的心靈品質,是對人心「從根救起」的第一步。也是修福同時修慧的高尚道德,及高品質功德。
◎人生的意義,不在于世壽的長短及色身的強弱,而在于善自利用有限的生命,爲衆生謀取福利,爲世界留下貢獻。
◎有德行的人,受人尊敬、稱贊,本人更加會謙虛。萬一被人誹謗、損毀時,本人更會加強檢討。
◎在每一個人的內心中,可能都會隱藏著不爲人知的「深水」,有時這些水會化爲奔騰的激流,不斷濺起飛沫,而以彎曲的形態,流注到「情欲」的泥沼中。
◎佛陀一再的說:人生是「苦」,是很有道理的,那「苦」的感受,正是生命覺醒的原動力。 人必在「受苦、受難」的環境中,「人性」最高的「情操」,才會被逼顯出來的。
◎常懷慚愧、謙卑的心,你會發覺自己是多麼地幸福。慚愧心使你心地莊嚴,人生更光明、更喜悅,而懷謙卑之心,則使你豐富了人生的旅途。
◎恨就是牢獄,被囚禁在裏面的人是我自己,而非我所憎恨之人。
◎身爲修道人,是不能有退休的念頭,或有罷工的行爲。那就是人心用事,是不屑一顧的。
◎煩惱固然是衆生苦厄的根源,而執著同樣是一個人受苦的主因。
◎爲了保持某種「形象」,而去裝模作樣、失去天真,這種僞裝自己的人,實在可憐。禅心、悲心、佛心
◎待人,不管別人好不好,自己要做得好。處事,不管別人對不對,自己要做得對。
◎抱著「愛心」來對待世間上的一切,生活是快樂的,世界是美麗的,娑婆就是淨土。如果對世間充滿了瞋恨,清涼的佛土也會變成火宅。
◎人,很容易隨著外界的變化而患得患失,感到痛苦。所以,想要快樂、歡喜,內心的「定力」是非常重要的。
◎「心」,要自己去掌握,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終生受用不盡。
◎參禅修道,除了開拓福德、智慧外,更要能長養慈悲心,而以禅心、悲心加上佛心來淨化心靈。
◎禅,是要我們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無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灑脫淡泊、自在無礙地,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蕩晴空。
◎人生就是放不下,所以只好把執著、煩惱背在心上,流浪生死,無有休期。
◎如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請將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份剝除,使生命回歸于清純及空虛,讓曆盡折磨的精神,超越了世間的名利價值,得到真正的自在與超脫。
◎成功者,有贏取別人掌聲的決心,也要有給別人掌聲的雅量。
◎「戒」是做人的根本原則,可以修身,提起正念,培養身心,是一種心靈的提升,讓人在自然歡喜中遵守。
◎如能體悟「緣起性空」的真理,就能了解到事物雖有千差萬別,當體即是「空」。于行、住、坐、臥中即能自在無礙,並由無盡的煩惱中得到解脫。
◎時間是實現理想最根本的資源,要好好把握與利用。
◎受戒,並不是桎梏,而是保護自己、穩定自己、增長智慧,進而圓滿生命的「地基」,圓融修行的「梁柱」,也是實踐佛法的「梯階」。真心、真意、真情、真愛 ◎「心」,是我們最險的敵人,也是最好的朋友,能將「心」跳出物欲的囹圄,再用佛法來莊嚴身心,那我們的人生道路,將會越走越踏實。
◎「因果觀」是肯定人生方向、上進及修行樂觀進取的真理。因此,我們應該正視因果法則,廣植善因,必能爲此生或來世帶來「福慧」圓滿的人生。
◎「我執」是修行者的最大敵人,它能障礙智性、蒙蔽真理。如果沒有透過克服我執的修持,你可能還是隨波飄蕩在宿命的生死海中,做了「我執」的忠實奴隸,而與「大自在」絕緣。
◎世間的一切功名富貴,是人之所欲,擁有是一種「福報」。而放下,卻是智慧與心境的升華。
◎豐富的生命,乃是一個體現的生命,乃是大我完成而非小我的成就,也就是大公無私的奉獻犧牲。
◎修行的功課,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就是說你于日常生活中,怎樣去與人、事、物相處。
◎知足常樂,就算人生擁有再多的金錢、物質與財富,也買不到一分真正快樂和真心、真意、真情、真愛,進而深深覺得人生最富有的,或許就是擁有一分「清貧」的滋味吧!
◎修行,若非趨向于「智慧的開發」、「煩惱的斷除」,那麼一切所謂的修行,都不是佛法的修行。
◎世界上最大的財富是知足,一個知足的人,他內心充滿著安祥與快樂,而一個不知足的人,他的內心則充滿著埋怨與不安。
◎一位真正在修道的人,定會在受苦當中去感恩、去忏悔, 而不會去埋怨。
◎擁有「正觀」的人,即使受苦,也能夠因爲自己光明而正確的人生觀,讓受苦轉成福報,轉識成智。
◎戒律不是一道圍牆,也不是隔閡,戒律應該是一艘船,一艘前往自己心中理念的船。
智慧之光
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養,唯有智慧才能莊嚴真正的愛,而在智慧的引導之下,愛心才能發揮真正的善行,也唯有用智慧,才能免除那僞裝的愛心。
◎皈依「自性佛」,是對自己的一份承諾與自信。承諾的是從皈依的那天開始,自己必須用心恒長的學習佛陀之精神與教誨,爲自己行爲的依止。而自信的是,必將因此而超越,提升自性,相信自己不會輕易受外在的影響而迷失。
◎「悟」得從身心開悟,認清「我相」只是因緣假合而已,不是真正的自我,當「真我」醒覺時,自可覺悟。
◎修行,是美好的事,因爲生命將有轉機而美好。修行也是一件苦差事,要能一次次地掃除心塵念垢。
◎修行人與沒有修行的人之不同處,在于爲人處事上,都先要有因果觀念及慈悲精神,並且能任勞任怨。這必得每一個修行人所建立之「戒定慧」的內在涵養在內。
◎「悟」的本質,就是看出因緣、因果,「悟」要不斷的看出因緣、因果關系的過程,也就是說,能看出因緣、因果關系,才能衍生「智慧」,才能得「悟」。
◎修學佛法要先學著放下俗世的種種執著,才能了悟生命的真理,而一個完全覺悟的人,是在放下、了悟之後,還能承擔宣揚真理的重責,繼續行走人間。
◎「我」是痛苦的根源,人生的苦本。「我執」不除,與大家不能和諧共處。須知「我」是無法獨處的,世間的一切都要靠衆緣和合所成就的。
◎就佛法的觀點來看,真正的主宰,即人的「覺性」,是一顆清楚明了的心,當心清楚明了,不受塵染時,觸目遇緣皆能流暢自在,並生智慧。可惜衆生的心多半是蒙塵的,被汙染的,心生病了,就失去判斷和正確的覺知了。
◎生命的主宰,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智慧,而內心深處的智慧,是由「放下」開始作起。完成自我
◎若要完成佛性的覺悟,就要把一切衆生都當成菩薩。永遠不要看衆生…
《慈悲(海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