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解釋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讓我們了解?
明證法師開示:有一本書叫《百法明門論》,其實比《心經》也不會長多少,好像還不如《心經》長,是世親菩薩根據《瑜伽師地論》寫的,《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的論,在唯識宗叫根本論,《瑜伽師地論》把一切法,歸納爲六百六十種法,《百法》把六百六十法又歸納爲一百個法,分成五組,第一組叫八大心王,心王法,一共有八個;第二組叫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法,一共有五十個;第叁組,色法有十一個;第四組,心不相應行法,一共有二十四個;第五組,無爲法,有六個,加起來一百個法。第一組,八大心王,心王法,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叫末那識,第八叫阿賴耶識。一心按照功能的不同分爲八個識,八個識合在一起其實就是一心,我們背《心經》的時候,講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後面眼識乃至意識,這叫前六識,其中意識就是第六識,第六識就叫意識,第七識其實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的最後一個根,意根,也就是說意根就是第七識,第七識就是末那識,這叁個名詞在說一件事情,從根的分類上來說,這個第七識末那識,叫意根,從識來說,他是第七識末那識,像我們人,一位男子,對他媽媽來說,他是兒子,對他兒子來說,他是父親,就是看對誰而言,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上來說,就有不同的名言安立。第六的這個意識,我們是比較容易了解的,這就是我們生活當中大量地用的這個心,知冷,知熱,知好,知壞,知美,知醜,知男,知女,知高低前後左右上下,這都是第六識的功能,前五識,其實我們不算太了解,不過前五識動作的時候,一定會有第六識參與,第六識和它們在一起,和合運作,這種情況下的意識叫五俱意識,意思就是和前五識一起運作的意識。
好比說眼睛看一本書,但是知道這是一本書的卻是第六識,眼睛只是看到,眼睛像是攝像機,或是一架照相機,它並不管照到的是什麼東西,知道這個顔色的是眼識,照相機不知道它照到的是什麼內容,知道那個照片裏邊照到內容的是後面的人,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那麼知道這個顔色的是眼識,但他還不知道這是一本書,知道這是一本書的是意識,所以,他們在一起進行分別和合起作用,眼識和意識的關系如此,鼻識,舌識,身識,也是一樣的道理。耳識是能夠分辨聲音好,還是不好,我們平常說,這個聲音真好聽,哇,那個聲音太刺耳了,就是耳識的分辨,他分辨得很粗,至于說這個好的聲音,好比說是黃梅戲的調子呢,還是京劇呢,耳識就不知道了,耳識只知道這個聲音比較好聽,京劇裏敲鑼打鼓的噪音,比較煩,他會有這種總相的分別,也就是一個是悅音,一個是噪音,這個他能分別,至于說是什麼調子,好比說唱歌,這是哪一支曲子,這完全不是耳識所能分別的,而要靠第六識分別,也就是說第六識不單能夠知道前五識所分別的總相,而且能夠知道,前五識所不能分別的不能了知的別相,兩個他都能知道,爲什麼,因爲第六識,他可以整合前五識,前五識的信息都會給第六識,所以他可以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另外,前五識只有現量,面對面的時候他才能了解,他不知道過去的事情,而第六識可以了解,前五塵謝落的這些影子成爲種子存在八識心田中,到時候可以出來,和現在這個境界進行對比,依靠比量就知道了,比如說這一個杯子,這個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也不是磁杯,而是鋼杯,我往上一拿的時候,大家第八識以往儲存的關于各種杯子的信息,就會一起出來,意識馬上就判定,它不是一只平常所見到的杯,而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杯,馬上就明白了,這就是第六識的功能,僅僅眼識就不知道,眼識只知道這個杯的顔色而已,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我們這樣大概地介紹了,五俱意識的情況,意識,除了五俱意識以外還有一種,叫獨頭意識,獨頭意識的意思就是他不和前五識一起各合運作,他可以單獨存在,單獨運作,這裏邊大致又分爲四種情況,第一種意識,獨頭意識,就是散亂意識,什麼叫散亂意識,好比說我們平常坐到那裏胡思亂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那裏入了自己夢幻泡影的境界,那個時候,和前五識沒什麼關系,因爲即使睜著眼睛也啥也沒看見,這就叫散亂意識;第二,夢中意識這個大家都了,做夢,不管你夢到的是什麼,前五識都不存在,都是第六識的境界,都是以往經曆過的事情,再一次在腦海裏邊現出來的影像,即使在夢裏邊如何,如何地逼真,它也不過是夢幻泡影,沒有任何實性,在夢中,人的意識不清醒,所以,分不清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當中,這是第二種叫夢中獨頭意識,第叁種呢,是定中獨頭意識,我們打坐,坐在那裏閉著眼睛,進入了禅定的境界,入定了,定中一定有意識,唯除兩種定沒有意識,稍微旁開來一點沒關系,馬上就回來,第一種,無想定,第二種,滅受想定,也叫滅盡定,這兩種定裏邊沒有第六意識,其他的都有,爲什麼這兩種沒有呢,因爲無想定是修到了四禅境界以後,外道不了解涅槃的真相,誤認爲他這個身體可以涅槃,只要把第六識滅掉就可以了,于是他發生了一個誤會,由于他有四禅的定力,他真的就把第六識滅掉了,可是,並不同有進入無余涅槃,因爲他弄錯了,這一條岔道,叫做無想定,第二種是滅盡定,在滅盡定當中不單滅掉了,全部的第六識,而且把第七識的兩個心所,受心所和想心所也滅掉了,因此也叫做滅受想定,當然沒有第六識,除了這兩個定以外,乃至非想非非想天,也就是叁界最高的那一種定,仍然有第六識。
所以其他禅定當中的境界,其實都不可能超出第六識的境界,這是第叁種獨頭意識,叫定中獨頭意識,第四種,叫病中獨頭意識,一個人精神不正常了,站到那裏自言自語,好像跟什麼人在對話,是完全沈浸在自己病態當中的一種境界,其實沒有另一個真實的人,站在那裏和他對話,但是他認爲有因爲他在病中,不正常了,他自己幻覺,看到有個人在和他對話,在和他吵架,我們見到有一些人,屬于這個類型的精神病,這叫病中獨頭意識,但前提是在發病的時候,如果他沒有發病在正常的時候當然不是,那麼除了這四種情況,還有沒有別的呢,其實還有,不過,我們大的分類是這四種,比如說,有人注射了迷幻藥以後,迷幻的境界也是第六識的境界,再比如說,對一個人進行催眠,被催眠的境界也還是第六識的境界,我們就不說那麼多,不說那麼詳細了,這是第六識所具有的兩種大的狀態,一種和前五識,或者其中一種,或者四種在一起的,或者五種都在一起的,這叫五俱意識,俱就是一個單立人一個具體的具,就是在一起的意思,第二種是獨頭意識,就是第六識可以單獨運作的,這種情況,以上我們介紹了第六識的情況。
那麼第七識或者叫意根,他到底是什麼,既然叫意根,他就是意識的根,比如說,我有眼睛,眼睛叫眼根,由于眼根觸色塵,外面的東西叫色塵,眼根接觸色塵後,然後這個形象會跑到眼睛背後的視網膜上,落下一個影像,就像照相機後面的那個,顯示影像的部分一樣,眼球也有這個功能,視網膜上的視覺形象通過視覺傳導神經,傳到大腦裏邊,再合成一個形象,我們看到的僅僅是大腦裏邊的那個形象,視網膜上的形象我們自己也看不到,現在我舉杯大家看到了,其實你是看到了你自己大腦裏邊出現的影像,這個杯不會跑到你的眼睛裏,更不會跑到你的大腦裏,這是誰都知道的,所以,你看到的僅僅是,第二重或者第叁重影像而已,不單看到這個杯子是如此,你看到一切事物都是這樣,只是影像,沒有真實,可是,這個影像跟外面是一致的。
所以,我們誤解爲這旨真實的,就像鏡子裏有一朵花,如果這個人不小心的話,他誤認爲它是真花,他會伸手去抓,結果手碰到玻璃才知道,這是鏡中花,它不是真花,真花應該在外面,什麼地方擺著,他弄誤會了,眼識是如此,第六識呢,意根觸法塵生意識,和眼根觸色塵生眼識的道理是一樣的,法塵有法塵的種子,變成現行以後就是第六識了解的境界,這叫法塵境界,法塵境界靠誰來觸呢,在沒有意識,意識還沒有生起的時候,就要靠意根來觸這個法塵,和前面的五根、五塵、五識,根觸塵生識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必須要有一個意根,觸法塵然後才能生意識。
比如說我們睡著了不做夢,第六識或者說前六識也都沒有了,那個時候繼續在工作的識,只有兩個,就是第七識和第八識,他們不需要睡覺,因爲他們不是靠肉身存在的,即使肉身毀掉以後,這兩個識仍然在,一直都在,所以,他們會繼續工作,因此才能夠保證我們肉體在睡覺的時候,仍然完好無損,或者說,體內還在進行一系列的運作,但是人睡了,什麼都不知道了,前六識斷了,但第七識,第八識沒有斷,那個第七識就是意根,他遍緣一切境界,一直在做監督的工作,人睡著了,這是第七識靠著肉體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仍然在監督外邊的一切境界,萬一著火了,人睡著了什麼也不知道,但是人會突然驚醒,爲什麼,因爲有火光,火光會映到眼睛裏,雖然眼睛是閉著的,但是那個光亮還是會透過眼皮,還是可以反映出來,另外可能有吵雜的聲音,有熱,都被第七識了知了,但第七識不知道,這具體是怎麼回事,喂...第六識,趕快醒來看看是怎麼回事,他就把第六識叫醒了,你不能繼續睡了,趕快起來,這時候第六識又産生了,第六識一看,大事不好,著火了,趕快逃命,第六識和第七識他們要互相配合,這是舉夢中被驚醒的一個例子。
其實白天也是這樣的,我們本來在這裏聽講,聽得很好,突然外邊放一聲炮,一響,大家的頭一下都轉過去了,什麼聲音,因爲這個現象,先被第七識捕捉到以後,第七識,他不能夠詳細地了解,因爲他遍緣一切法,攀緣得太廣泛了,所以,就不能夠單對一個法,進行很細致的…
《請解釋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