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事業沒什麼本質區別。反之,雖然忙忙碌碌,但除了體力上的辛勞之外,不會再有精神上的負擔和得失。
叁·誘惑與需求
問:現在社會誘惑很大。您是如何面對外在誘惑的?出家人消極嗎?
答:生活在現實中,會面對不同誘惑。相對而言,出家人的幹擾比在家衆少一些。因爲寺院本身有較爲清淨的環境,但也不是真空,不是無菌病房。
當我們面對誘惑時,怎樣對待呢?其實,這還涉及到對“誘惑”的定義。通常所認爲的“誘惑”,是否對任何人都是“誘惑”呢?其實不然。在開示中,我講過關于需求的原理。每個人的需求不同,你需要的東西,才可能對你構成“誘惑”。而你不需要的,雖然能“誘惑”別人,卻不能“誘惑”你。
我經常會碰到有人問:你們不想吃肉嗎?想吃的話怎麼辦呢?之所以會提出這類問題,完全是站在他們自己的立場揣度。因爲他們覺得肉很好吃,身體很需要。但對于我來說,情況是什麼呢?如果我在外邊吃飯,遇到鍋洗得不幹淨,稍微有點葷油,或有些蔥蒜味,吃過馬上就會嘔吐。所以,對于這些我是避之惟恐不及,根本談不上被“誘惑”,更不需要抵製“誘惑”。
可見,誘惑並不是絕對的,關鍵在于我們有沒有相應的需求和貪著。同時還在于,我們能否以智慧進行審視。若能當下將很多東西看破、放下,它就無法對我們構成誘惑,構成心理障礙。
至于說到出家人是否消極的問題,其實消極與積極也是相對的。世人所說的消極,多半是以自己的人生追求及價值觀爲評判標准。比如他們熱衷于世間名利,便覺得那些熱衷此道的人是積極的,反之則是消極的。這是世人認爲出家人消極的主要原因。
我們要知道,出家人雖然不像世人那樣追名逐利,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追求。事實上,他們有著更高尚、更遠大的人生目標。他們所追求的,是開智慧、斷煩惱、證真理,乃至幫助天下所有衆生認識真理、走向解脫。這樣的人生,難道不是更積極的人生嗎?
問:我工作四年了,經常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不知道走向哪裏。我該如何認清人生方向,不虛度此生呢?
答:對人生有明確定位,才能了知自己究竟需要什麼。做到這點其實並不容易,但這恰恰是我們今生能否成功的關鍵。有了合適的定位,我們就會知道究竟該做些什麼,究竟以什麼方式來度過今生,而不是隨著社會潮流,隨著外界誘惑,隨意改變生活目標。那樣,可能將一生蹉跎在接連不斷的選擇中,卻什麼也不曾抓住。
發現自己適合做什麼非常重要。每個生命的起點都不是空白,而是帶有某種天賦,或是擅長經商,或是擅長文學,或是擅長行政,這些正來自過去生的積累。所以,我們應對自身條件進行考察,發現自身長處所在。從另一方面來說,生命並非機械運轉。機器不懂得怎麼做才有價值,但人卻可以選擇,選擇怎麼活才更有意義。也唯有人,才能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佛的意義,正是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人生擁有清晰的方向。關于這個問題,多學佛法之後會逐漸明了。但怎樣選擇,關鍵還在于自己。
四·自利與利他
問:我們回去後,如何帶動和影響身邊的人學佛?
答:我希望,在座的每位同學都能變成一盞明燈,以此點燃人們內在的心燈。
從佛教角度來說,我們內心的某個層面,都具備佛菩薩那樣的智慧,都和佛菩薩無二無別。我們之所以還是凡夫,只因目前被無明所障。所以,希望你們都能成爲光明使者,以佛法智慧開啓更多的心燈。
至于影響周圍人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我們可以帶他們去親近善知識,或是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學佛心得,告訴他們自己學佛後的改變,還可以向他們推薦一些入門書籍,介紹一些佛教網站,等等。我覺得,能以佛法幫助他人,是最持久的幫助。因爲任何物質幫助只能暫時解決問題,而以佛法利他,卻能令人徹底改變命運,改變人生,意義極爲重大。希望在座的同學都要發菩提心,讓更多民衆有機會接觸佛法。
問:六度的建立有什麼依據嗎?
答:佛教法門的設定,確實是有根據的。六度,屬于菩薩道的修行內容,通過這些修行成就佛陀的悲智兩大品質。因爲成佛並非成就外在的什麼,而是慈悲和智慧的圓滿成就。
六度中的前五度,主要是成就福德,而第六度則側重于成就智慧。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其中也有一些交叉的內容。所以,六度法門的設定是有依據的。除此而外,佛教中還有四谛、叁十七道品、叁無漏學等修學內容。對于不同衆生,佛陀設定了不同的教化方式。雖然法門千差萬別,但最終目的是導向解脫,導向成佛。
問:怎麼做,才能真正孝養父母?
答:孝養父母,首先要了解父母自身需要的是什麼?這是作爲子女應當觀察的,而非根據自已的想法作出決定。了解之後,應盡量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當然,父母的需求有時也未必明智。如果有這樣的情況,我們應以佛法智慧來衡量,決定怎樣對父母真正有利,而不是一味隨順。此外,還應善巧地以佛法對他們進行引導。這樣的話,不僅可以讓他們感受心靈安甯,且能盡未來際地獲得利益,才是真正的大孝。
問:普度衆生也要靠金錢和權力嗎?
答:僅以金錢和權勢,是無法普度衆生的,關鍵是靠智慧和品德。當然,金錢和權勢可以給人以物質幫助,但這種幫助達不到度化效果,只能暫時解決眼前的生活問題。真正的度化,是以智慧幫助他人解除內心困惑,幫助他們開智慧、證空性、斷煩惱。
五·觀我 觀空
問:法師曾談到關于“我”的問題,請問法師,您心目中的“我”是怎樣的?
答:在我的認識中,找不到“我”的存在。若說有“我”,那只是一種錯覺。幾乎每個人都活在強烈的自我意識中,可是,“我”究竟是什麼?《射雕英雄傳》中,歐陽鋒神智混亂,逢人便問:我是誰?黃蓉告訴他:你不是歐陽鋒嗎?他又進一步追問:歐陽鋒是誰?這個問題,你們能回答得出嗎?
“我”,是現有的色身嗎?色身,其實離不開父母的遺傳基因,離不開組成它的各種元素,離不開生存所需的各種食物。除了這些,身體是什麼?
“我”,是現有的思維嗎?作爲一個人,總會有各種想法、情緒。平時,我們也會不自覺地將這些當做是“我”。生氣時,覺得是“我”在生氣;高興時,又覺得“我”很高興;思考時,更覺得是“我”在思考。其實,這些同樣是錯覺。我們把情緒、想法當做是“我”,但情緒、想法也是因緣所生,並非固定不變的。在不同狀態、不同環境下,我們會有各種不同的心態、情緒。哪種情緒,才是真正的“我”呢?
佛教講無我,就是要破除對“我”的錯覺。這些所謂的“我”,正是妄想所致,並由此帶來諸多煩惱。唯有破除我執,才能認清生命真相,還“我”本來面目。
問:“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意?能舉例說明嗎?
答:色,代表物質的存在。空,在常人觀念中是什麼都不存在。在一般人眼中,存在(色)和不存在(空)是對立的。存在,一定就是存在;不存在,一定就是不存在。
從佛法觀點來看,色和空卻是一體的兩面,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爲什麼說“色即是空”?比如,茶杯就是一種物質的存在(色)。但茶杯又是什麼?不過是一堆材料的組合。離開組成茶杯的各種元素,還有沒有茶杯呢?其實是沒有的。也就是說,客觀上根本沒有不依賴條件而獨立“存在”的茶杯。
茶杯的“存在”,無非是兩個東西:首先,是名稱。我們把這件東西稱爲茶杯,這個名稱有沒有絕對性?可以把它叫做桌子嗎?如果一開始就把茶杯叫做“桌子”,我們現在就是用“桌子”喝水了。一切名稱都是人爲安立的,包括我們自己,也可以有很多名字,如筆名、藝名,包括現在流行的網名等等。所以,佛教將名稱稱爲“假名安立”,並非實實在在的。
其次,茶杯的本身只是一種因緣假相,是由一大堆條件構成。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由更微細的物質單位構成。佛教認爲,其中沒有一個不可以再分的元素。任何存在,哪怕再微小,也是有形狀的。只要有形狀,一定可以再分。既然可以再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實體。
由此可見,“有”和“空”其實是不對立的。佛教說的“空”,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沒有固定不變的實質。這些“存在”,本質就是空無自性的,所謂“當體即空”。但我們要知道,“空”並不影響因緣假相的存在,兩者是統一的。如果以這樣的智慧觀照,就能擺脫對世間的執著,就有能力去體悟空性。
六·生死 抉擇
問:蘇格拉底能在獄中笑對死亡,而多數人卻害怕死亡。您認爲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答:像蘇格拉底這樣,以視死如歸的從容去擁抱死亡,禅宗公案中也有許多。禅宗大德們有各種各樣的死亡方式,有的坐著死,有的站著死,有的還倒立著死去……這些都體現了他們對死亡的超越。在他們的境界中,不僅超越了對死亡的恐懼,而且對未來的去向清清楚楚,所以才能來去自如。
常人之所以恐懼死亡,一方面是出于對生的留戀,當我們不想離開這個世界,又不得不離開時,這種痛苦不舍導致了恐懼。另一方面,則是因爲不知道自己究竟會去向哪裏?不知道那個未知世界究竟有些什麼,自然就會畏懼死亡。又因畏懼而逃避,每天都在考慮生計問題,卻從不爲死亡作過絲毫准備。因爲忽略了死亡,所以,一旦死亡來臨時,自然手忙腳亂。就像不會遊泳的人掉到水中一樣,其慌亂可想而知。
西方哲學家說過:學習哲學是爲死亡作准備的。事實上,了生脫死也是學佛的重要內容。所有的死亡經曆,不是必須到死亡那一刹才降臨。對于禅修功夫深厚的修行人來說,完全可以在當下體證死亡經驗。如果生前就具備相應的經驗,那麼,死亡對他們來說就不存在任何問題了。
問:一個曾有恩于我的人,現在需要我的幫助。爲此,我必須提前離開這個令我改變人生態度的夏令營,可我不想離開,內心很困擾。我該怎樣做呢?
答:在人生中,我們會面臨很多選擇。兩相權衡時,選擇的標准,往往取決于我們的價值觀。在這件事上,一方面你想學佛,一方面你要報恩。當然,報恩也符合學佛的要求,因爲佛法也倡導知恩報恩。但是事情總有輕重緩急,你應當考察一下:那個人對你的需要程度有多麼迫切,如果不回去會給他造成多大傷害,是否永遠無法彌補?如果不是那樣,不妨以後用另一種方式去幫助他、回報他。因爲這幾天對你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最後的取舍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靠你自己用智慧抉擇。
問:學習過程中難免出現競爭,但競爭使我非常煩惱,怎樣才能避免呢?
答:不必帶著競爭的心態,但依然可以好好學習。
問:我想知道,什麼原因使一個人在功成名就時就能激流勇退?
答:其實,這往往代表某些人在人生過程中的體悟。我們可以看到,花開到最豔麗時,接著就是凋謝、枯萎;月亮最圓最亮時,接著就是虧損、黯淡。具有一定的人生智慧,就能透徹這種規律,認識到無常的規律,認識到世事的虛幻。于是,在事業做到一定程度後,不再執著于此,而選擇激流勇退。否則的話,待到高峰過去之後,再想退出可能也爲時晚矣,最後狼狽收場。還有一種情況,則是因爲他們找到了生命的更高價值,甘願放下世間一切去尋找全新的追求,去完成精神的升華。
問:請法師對在座學員說一句總結性的勉勵。
答:珍惜人生,把握當下,好好學佛。
《心靈啓示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