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柏林夜話

  柏林夜話

  2006年7月,濟群法師應邀參加“柏林寺生活禅夏令營”,爲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佛子作修學開示,並與營員們進行了分組交流。本文根據問答部分的現場錄音整理。

  一·辯證看佛典

  問:看過金庸先生的學佛經曆,起初他讀了一些大乘經典,感覺神話成分較濃,難以接受。後接觸原始佛典,覺得很相應,這才對佛法生起信仰。我自己也有同感,畢竟我們受唯物論教育多年,對類似神話的描述很難接受。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答:金庸先生的說法,只代表他的一家之言。其實,佛經並不像小說或傳奇那樣,是編出來的,而是由佛陀闡述其親證經驗,再經弟子們記錄而成,並不存在神話的成分。

  佛教有不同語系、不同法門之分,每個人有緣接觸什麼,又能對什麼生起信心,都取決于他自身的認識。正因如此,佛陀才應機設教,開顯種種法門。金庸先生喜歡原始佛典,感覺那才比較平實,只是代表他的根機,他的需要。作爲他個人來說,當然有自由選擇任何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但是,因此評判其他法門,顯然是不合適的。

  事實上,大乘經典是以整個法界爲平臺,蘊涵著更高的知見,更廣的視野,更深的修法。在修行上,所要成就的品質和境界也更爲高廣深遠。因爲大乘佛教的修行目標是成佛,不僅要成就大智慧,還要圓滿大慈悲。

  人對世界的認識,取決于自身的認識能力,難免有諸多局限。所以,我們不要過于主觀地看待自己不了解的領域,更不要輕率地下結論。有時,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爲這是對,那是錯。事實上,所有這些只是我們看到的現象,只是我們根據有限經驗所作的判斷。可曾想過,我們看到的究竟對不對?又能看到什麼程度?在證得實相之前,每個人都在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我們看到的,只是被我們處理過的影像,並非客觀的真實。

  因此在了解過程中,我們應當本著虛心學習的原則,先去理解我們能夠理解的那部分,而不是妄加評論。在此過程中,善知識的引導也非常關鍵,否則我們很可能師心自用而不自知。

  二·弘法現代化

  問:佛法弘揚是否也面臨現代化的問題?現代人應如何弘法?

  答:佛法在現代的弘揚,當然需要有契合現代人的表現方式。佛法雖是究竟圓滿的真理,但離不開作爲載體的文化。在它的流傳過程中,也經曆了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包裝。我們今天接受的佛教,是被傳統文化包裝過的,現代人理解起來確實存在一定困難。如今,社會已進入網絡時代,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較以往有巨大差別,這就需要更直接明了、更貼近大衆的溝通方式。我們目前所要做的,是把佛法從不適應時代的包裝中解放出來,以現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重新诠釋,使大衆不會因爲文字、表達等外在因素而障礙對佛法的認識。

  我在弘法過程中,主要把佛法定位爲對心靈的認識和改善。事實上,佛法就是究竟的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透徹內心世界,並通過禅定之力徹底解決心理問題,最終導向解脫,導向生命的完善。佛法在這方面的作用,是世間任何哲學、心理學無法比擬的。

  問:法師談到弘法的現代化,這樣是否會使佛教走向世俗化?是否會影響佛法的純正性?

  答:現代化和世俗化是兩個概念,不可混爲一談。世俗化是帶著世俗目的,將佛法作爲獲取名利等世間利益的手段。現代化則是以當時人們最易接受的表現方式,诠釋佛法的甚深義理。

  其實,佛教在每個時代都面臨現代化的問題。在唐朝,是以唐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傳播;在泰國,是以當地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傳播。所以,現代化本身是中立的,不存在任何傾向或問題,關鍵是我們運用得是否如法,是否應機。

  佛法的傳播,是以契理、契機爲原則。不僅要適合時代,更不能背離佛教的根本精神,這就需要如實理解佛陀說法的本懷,所謂“願解如來真實義”。作爲弘法者,應通過聞思、修行來把握佛法本質。若能體悟佛法的真谛,就有資格以任何方式去表現。如果背離佛教的根本精神,那這個現代化就很危險了。

  佛教在兩千多年的弘揚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誤區現象,究其原因,都是因爲對佛法本質的掌握不足或出現偏差造成的。此外,佛教也是社會的組成部分,離不開社會的大環境。尤其是當代佛教,是經過十年浩劫的全面破壞後,在改革開放的特殊環境中成長起來,難免存在諸多問題。世俗化的傾向,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當佛教作爲一種社會現象時,在任何時代都可能存在問題,只是程度不同。但我們不能把這些問題和佛法本身混淆起來,要深信佛陀的智慧是究竟、圓滿的,這是學佛者應有的認知。

  叁·皈依及修學

  問:法師最近一直在大力弘揚“皈依共修”,請問,五大要素中爲什麼如此強調皈依?

  答:皈依是佛法的基礎,也是佛法的根本,但以往一直重視得不夠,這是現在需要特別強調的原因所在。以往的學人,信心較爲堅固,也沒有如今那麼多的誘惑和考驗。相比之下,今天的學人不僅自身信心薄弱,更兼外在幹擾較多,難免妄想紛飛,遊移于各種選擇中。

  現代人學佛,普遍存在信仰淡化的問題,原因有二,一是對皈依的認識不足,二是缺乏相應的修習。雖然表面看來是在學佛,但原有的生活方式及人生觀念並未發生多少改變,並未將生活重心由自我轉向叁寶。如此,自然難以體會學佛的利益。長此以往,佛法也很難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更不可能成爲人生的唯一目標。

  所以,當我們確定以叁寶爲人生究竟皈依後,必須不斷進行強化。否則的話,心很容易被各種誘惑帶走。同時,我們的習氣、煩惱極其深重,若不強化叁寶在內心的份量,很難超越原有的不良習性。唯有將信仰提升到人生重心,才能增強免疫力,從而抵擋自身習氣和外在誘惑的雙重攻擊。

  你們在這裏參加夏令營,因爲環境的力量,會覺得整個身心都沈浸在佛法氛圍中。一旦回去,很快會轉向固有的生活方式,同時也進入固有的心靈軌道。于是乎,在多數人心中,佛法又會被邊緣化,又會成爲若隱若現的影子。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當我們身處世俗社會時,更應時時強化自身的正知正念。對皈依的深入修習,正是爲了幫助我們強化叁寶在心中的地位,這是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修行。真正發心學佛的人,都必須認真對待,努力修習。具體方法,可參照“戒幢佛學研究所”出版的《皈依修學手冊》。

  問:佛教講究真修實證,請法師開示一下基本的實修方法。

  答:佛教各宗派有不同的修證方法。但不論有多少修行法門,基礎是共同的,必須由下而上地一步步修習。

  皈依,是修行的重要基礎。事實上,它不僅是基礎,本身也是高不見頂的修行法門,甚至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皈依的修行,是以佛法僧叁寶爲所緣對象。而整個佛法修行,正是念佛、念法、念僧的修行。如《阿含經》的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淨土宗的即心念佛、即心是佛,禅宗的即心即佛,及很多佛子熟悉的《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王等等,都是皈依的高級修法。

  在奠定修行基礎後,我們還要了知:修行究竟修的是什麼?不論什麼法門,歸根到底,是對內心的一種訓練,是對健康心理的正確重複。所以,我對修行的定義是:擺脫錯誤、重複正確。不僅修行如此,做世間任何事也都是這樣。唯有不斷擺脫錯誤習慣,完成正確重複,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對于佛法修行來說,正確重複的過程,就是完成正念、正見,就是在圓滿慈悲、智慧。重複的是正見,就是在成就正見的修行;重複的是慈悲,就是在成就慈悲的修行。反之,如果我們重複的是貪嗔癡,就是在增長內心的貪嗔癡,在成就自身的凡夫品質。我們現有的凡夫心,正是這樣生生世世訓練起來的。修行,關鍵要放棄對凡夫心的訓練,以這樣的力量訓練正念,訓練慈悲、智慧的品質。

  四·以戒爲師

  問:對于在家居士,是否受持五戒就夠了? 

  答:作爲在家人,嚴格將五戒持好還有些難度。尤其在現代社會,受持五戒會面臨很多考驗。不殺生就不容易做到,但更難的是不偷盜。現代企業存在很多偷盜問題,常常在有意無意中就會犯戒。至于不邪淫和不妄語,在如今這個紅塵滾滾的世界,每天面對這麼多誘惑,這麼多境界的考驗,稍不注意也可能違犯。所以,五戒看似簡單,但也不容易持得清淨,切莫掉以輕心。

  五戒之外,最好還要多受持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佛陀爲在家信衆體驗出家生活慈悲開設的方便法門,可以爲我們種下出世解脫之因。當然,解脫的根本是生起出離心。唯有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受持八關齋戒才能使我們走向解脫。

  

  問:八關齋戒中“過午不食”的原理是什麼?

  答:八關齋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一種戒律。

  和在家戒相比,出家戒主要有兩條比較特別,分別關于飲食和男女。關于男女問題,五戒的要求是不邪淫,而出家戒的要求是不淫欲;關于飲食問題,出家戒有“過午不食”一條,爲五戒所無。八戒是爲培植解脫之因而施設,故這兩條與出家戒同。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和色,是凡夫最容易産生執著的兩大問題,也是導致生死輪回的根本力量。所以,修行必須從這兩方面著手,逐步減少對食、色的貪著。八關齋戒要求“過午不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五·出世與入世

  問:怎樣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

  答:當我們說到出世修行時,往往會聯想到出家這種修行方式。若是這麼定義的話,似乎與在家居士無關,其實不然。出世可以指出家修行,也可以指出世的超然心態。

  作爲在家居士,雖不能在寺院、山林過一種遠離塵囂的清修生活,同樣要具備超然物外的出世心態,不爲世間種種名利聲色所染,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出離心。有了這種心態,我們才會過得更自在。

  菩薩道,是以入世的悲心修行。但我們要知道,這種入世仍須以出世的…

《柏林夜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京城論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