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京城論道

  京城論道

  2006年7月,濟群法師應邀來到“佛教在線”,爲部分北京信衆答疑解難,並對皈依後如何依法修持作了簡要開示。

  一·發心與見地

  問:如何正確認識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之間的關系?

  答:叁者是相輔相成的。當出離心、菩提心作爲一種願望生起,覺得“我要出離輪回”,或“我要利益一切衆生”,是建立于世俗心的願望。真正的出離心,是一種解脫的能力,這種能力離不開空性見。同樣,勝義菩提心的成就,亦須以空性見爲前提。不僅如此,它們在本質上也是相通的。佛陀已究竟圓滿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若這些是彼此獨立的,難道佛陀的人格中,還會分爲各自爲政的幾部分嗎?

  但叁者在作用上又是不同的。因而,在具體修習過程中,必須分步完成。修了出離心,不等于修了空性見;修了空性見,也不等于修了菩提心。只有通過不同途徑的修習,才能完整開顯空性或菩提心具備的功德。聲聞人成就了出離心、空性見,但最後只能導向解脫,而非無上佛果。可見,叁者雖然關系密切,但不等于說,修習一項之後,就可以彼此替代,就什麼都成就了。

  問:學佛所發的願心,和妄想分別的心,有什麼不同?

  答:願心萌芽時,也是妄想。只不過,這一妄想不是爲了個人,而是要利益一切衆生。通過這種願心,可以擴大並成就我們的慈悲心,進而藉空性見之力,將其中的雜染成分逐步剔除,使之清淨無漏,成就佛菩薩那樣究竟圓滿的大慈大悲。

  我們現有的心行基礎是妄心。就修行而言,不僅離不開妄心,還須運用妄心完成對心的改造。包括慈悲心、空性見的成就,皆離不開有漏意識的作用。

  問:如何避免自己所發的願陷入凡夫心中? 

  答:如果所發的願只是單純的願望,未輔以正見引導,就很難擺脫凡夫心,擺脫我法二執。盡管起初是想著利益衆生,但做到後來,我執很可能會轉而利用這一發心,使我們陷入顛倒妄想、人我是非等各種困境。事實上,不少人都經曆過這種變化。初發心,確實是想著“我要幫助別人”,想著“我要利益衆生”,待有了一定利益後,就想著爲自己服務了。因爲我執的力量太大,在沒有利益幹擾時,許多負面心理還不容易被調動起來。而有一定利益後,如果沒有定力,沒有空性正見,很容易被誘惑帶走。

  什麼都沒有時,發心可能會比較單純。等你要什麼有什麼時,還要保持這份單純,就需要一些真功夫了。所以,必須以修空觀引發無漏智慧,契入空性,否則還是逃不出凡夫心的左右。

  問:很多學佛者急于證得空性,若只是參禅打坐,不修慈悲心,是否證不了空性?

  答:修空性和修慈悲是兩部分內容。在佛法修行中,不同學人會各有側重。聲聞聖者由體證空性完成個人解脫,而菩薩行者則須空性與慈悲的修行並進。

  若想究竟圓滿空性和慈悲的修行,兩者是不可偏廢的。因爲圓滿的慈悲須以體悟空性爲基礎,否則,慈悲心必是有限的。同樣,空性的究竟證得,也離不開慈悲的修行,故《法華經》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

  問:《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將聲聞所證初果名之爲“入地現觀”,而在“菩薩地”中,將菩薩所證初地名之爲“見道”。請問,“入地現觀”和“見道”有什麼相同或不同?

  答:“見道”的這個“道”的本身,並無分別。但在程度上有深淺不同,所謂“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金剛經》)”。我們不能說,聲聞“見道”,所見是一個東西;菩薩“見道”,所見又是另一個東西。在空性上,這是共同的,“現觀”也好,“見道”也好,所見都是空性。“現觀”是對空性所作的“觀”,這種“觀”屬于無漏智慧,也是契入空性的一種作用。但是,體和用並非兩個東西。雖然說,是在“見道”或“契入空性”,但其中並無“能”、“所”,不是說,這個見了那個,或者說,那個契入了這個。

  聲聞所證和菩薩所證,因爲彼此積累的資糧不同,所以,見道後成就的功德也有天壤之別。大乘經典時常說到:初地成就多少功德,二地成就多少功德,但阿含典籍並無相關論述。聲聞成就的是解脫身,而菩薩成就的是無上佛果,其中,又包含叁身(法、報、化)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對此,《解深密經》比喻說:聲聞成就的解脫身,就如窮人從牢中獲釋,除了解脫,仍一無所有。而佛陀成就的是法身,則如億萬富翁從牢中獲釋,不僅獲得自由,還有巨額財産可以享用。原因何在?主要取決于不同的修行內容。聲聞是以持戒、修定來開顯無漏智慧,由此完成解脫。而菩薩不僅要解脫惑業,證得空性,更要成就差別智,積累無量福德。因此,所獲成就亦不相同。

  二·頓漸與次第

  問:通常,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阿羅漢也要多生成就。可禅宗講頓悟成佛,密宗講即身成佛,如何看待這問題?

  答:叁大阿僧祇劫並非絕對的說法,因爲時間也是因緣假相。而且,用心方法和修行途徑不同,效率也是不同的。

  佛陀在世時,很多弟子面見佛陀後,不過聽聞只言片語,便當下得法眼淨,乃至證得阿羅漢果,並未經曆從初果到二果、叁果的次第,也不需要天上、地下往返數次後再證得。換言之,未必完全按照既定程序證果。可見,修行所需要的時間和步驟,雖有常規界定,但也是緣起法,是隨因緣變化的。就像耕地,以往的人每天只能耕一兩畝地,而運用機械化操作,一天可以耕幾百乃至幾千畝地。修行也是同樣,各人用心程度不同,精進程度不同,采用方法不同,結果自然大相徑庭。

  近年來,我特別提倡《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因就在于,《行願品》是積累成佛資糧的第一生産力!成佛要圓滿無量功德,若以低效率去做,叁大阿僧祇劫也未必夠。若以最先進、最迅捷的方法去做,即身成就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說,成就所需時間並非固定的,關鍵在于我們怎麼做,用什麼方法做。

  問:如何使唯識修學成爲菩提道的修行,而不至偏向學理研究?

  答:在“戒幢佛學研究所”,我們把唯識教學作爲研究生階段的重要內容。最近,還招收了些唯識專業的研究生。在課程設置上,結合我近年對唯識修學次第的思考,重新作了安排。

  首先是學習《道次第》,重點在于皈依、出離心、菩提心,止觀這部分先略去,因爲《道次第》爲中觀見,而學習唯識專業是要確立唯識見。接著學習《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由菩提心導入菩薩行。然後進入唯識的中道正見,主要學習《辨中邊論》,兼以《攝大乘論》、《唯識叁十論》等經論。最後,是唯識的止觀實踐。

  整個課程的基本次第,是皈依、出離心、菩提心、菩薩行、唯識中道正見、止觀。以往,人們學習唯識較偏重于見的部分。如果忽略皈依、發心等佛法修學的核心,很容易將唯識當做哲學看待。事實上,民國年間的唯識學人已然出現這一傾向。

  有鑒于此,我在講授唯識課程時,特別提出學習唯識必須注意的十個問題。由菩提心、菩薩行進入唯識見,如叁性叁無性、八識、唯識、種子,再進入瑜伽止觀、唯識修行次第及轉依。我認爲,只要按照這一次第來學習,就不太容易出現偏差。我最近完成一本“《唯識叁十論》講記”,書名是《認識與存在》,年內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本書“緒論”部分,就談到這樣一個思路。

  叁·何爲功德

  問:了解佛菩薩的功德和修行有什麼關系?

  答:修行,最終目標是成佛,這就必須對叁寶,尤其是佛陀生起信心。加深對佛菩薩功德的了解,又是引發信心的重要前提。對于佛弟子而言,佛爲修學榜樣,法爲實踐方法,僧(善知識)爲修學向導。

  佛陀,是學佛目標的具體體現。通過對佛陀功德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增進對佛法的信心。從另一方面說,成佛並非成就外在的什麼,而是成就佛陀的品質。了解這些品質,也就明了修行究竟要做些什麼,明了修行的重點所在。

  佛陀具備悲智兩大品質。因而,修行所要做的,無非是修慈悲、修智慧。任缺其一,皆不得成佛。佛陀有法、報、化叁身,在修行過程中,除了修習般若以外,還要廣修方便。否則,只能證得法身,不能證得報身、化身。

  如是因,如是果。認識果之後,我們就知道應該從哪裏做起了。

  問:學佛者經常提到“功德”一詞,請問該怎麼理解?

  答:功德,大致有兩個內涵,一是德行,一是所獲利益。當我們用于佛陀時,通常是指佛陀具備哪些德行。當我們用于衆生時,通常是指做某件事所能得到的利益。用于不同方面,內涵會有些區別。

  四·中心與定位

  問:如何從自我爲中心轉向以叁寶爲中心的修行? 

  答:對叁寶生起絕對的信心,完全的依賴,確實要有些訣竅。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可能更容易理解。比如一個女孩子,本來極端自我,自從嫁人後,開始依賴丈夫生活,轉而以他作爲生活中心,對丈夫所說的一切言聽計從,百依百順,這就是重心的轉移。待到有孩子之後,又以孩子作爲生活中心,不僅時刻牽挂,甚至願意代他承受病苦,願意爲之獻出生命,這就是重心的徹底轉移。

  我們對叁寶,也要建立這種信任和依賴。最簡單的檢驗標准,就是所作所爲皆以叁寶爲中心,皆以佛法爲准則,而不是根據個人的意見、情緒和利益進行判斷,作出決定。

  問: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答:首先,我們要有正命的生活,這是基本前提。所謂正命,一是不違背法律,二是不違背戒律。進而,是以出離心、菩提心做事。具備出離心,雖仍在世間塵勞中,但心不會對外境粘得太緊,執著太深。具備菩提心,則可將每件事當做利他的修行。此外,若是對一切皆能以緣起、性空、無常、無我等佛法正見作爲觀照,了知一切乃因緣所生,如幻如化。待到動靜一如、功夫成片時,做事與修行就不相違背了。

  五·《行願品》修學思考

  …

《京城論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