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問:您在文殊院講《普賢行願品》時,講到兩點,一是皈依叁寶,二是發心。爲什麼特別強調這兩點?
答:佛法雖有各大語系,諸多宗派,且都有自宗的正見和實修法門,但基礎卻是共通的,即皈依、發心、戒律,不論修習哪一宗派,這些都是繞不開的基礎。把基礎修好,才有資格進一步深入。
我上次講《行願品》,是將之作爲普賢菩薩的行門來講,通過對“十大願王”的觀修,直接臨摹佛陀品質,從而完成智慧和慈悲的修行。但是,修習這樣至高的行門,必須有相應基礎。所以,我在講座前半部分強調皈依、發心、道次第。這一安排方式,是將“普賢行願”作爲菩提道的獨立行門來解說。有了之前的基礎,我們才有能力按《行願品》開顯的甚深原理進行觀修。
問:《行願品》的用心方法,對當代學人是否有特殊意義?
答:現代人煩惱深重,且外在誘惑衆多,在修行路上舉步維艱。所以,除了常規方式,還需要有些特殊方便。否則,一點點地走,可能退起來比進的還多,還快。因爲煩惱來得劇烈,相應的,就需要一些猛利的對治方法。但在運用這些特殊方法前,還應踏實地做些基礎工作,以便接受大刀闊斧的治療方案。就像某人得了一種怪病,需要某些特效藥來醫治。但這種特效藥必須強壯的體魄才能消受,否則一帖猛藥下去,病還沒好,命先沒了。
所以,需要有次第的修行,先有比較紮實的常規基礎,再修普賢行願這樣的特殊方便。兩相結合,更容易修好。
問:在藏地,通常將《普賢行願品》的修學作爲前行,而您將此定義爲正行,能否具體說明一下?
答:在藏地,通常是將七支供作爲前行。在漢地的早晚功課內,《行願品》也是作爲大忏悔文出現,依然是起到前行的作用。但我覺得,僅僅將《行願品》作爲前行,其中深意並未得到完全開顯。
爲什麼說,《行願品》是一種正行呢?因爲它是建立在華嚴見地之上的行門,是普賢菩薩成佛的途徑。普賢菩薩就是按這一方法修習菩薩道並成就的,自然就是正行了。如果十大願王只是前行,那麼,普賢菩薩的正行是什麼呢?《華嚴經》中,並未說到普賢菩薩還有另一個正行。
以往,我們所理解的菩薩道的正行,通常是指六度、四攝,又可歸納爲慈悲和智慧的修行。事實上,不論運用什麼法門,菩薩道的修行內容都不外乎是悲、智兩大內容。
那麼,《行願品》本身是否包含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呢?如果它在這兩方面不完整的話,就沒有資格稱爲正行。我在學修過程中發現,《行願品》不僅包含慈悲和智慧的修行,且獨樹一幟,手法高超。其中,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等觀修,是直接以佛陀品質爲臨摹對象,在模擬過程中完成智慧的修行。換言之,是直接立足于果乘的修行,直接將我們的心行向佛菩薩心行靠攏。相對而言,六度的修行則是從因到果,是立足于因乘的修行。因而,我將《行願品》總結爲兩句話,即“菩提心的無上觀修,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通過臨摹,逐漸向佛菩薩貼近,乃至合二爲一。當我們的心進入無限狀態時,不是佛菩薩的智慧,又是什麼呢?而恒順衆生、普皆回向,則側重于慈悲的修行。當然,在十大行願中,有些既包含慈悲的修行,也包含智慧的修行,雖各有側重,但不能截然分開。
由此可見,《行願品》本身就是無上的正行。但這種修行須以華嚴見地爲基礎,如因陀羅網般,事事無礙,一多相即。若無這樣的見地,很難直接將《行願品》作爲正行。
即使只是以此作爲前行來修習,《行願品》也堪稱積集資糧的捷徑。當我們以無限的心做每件事,當下就能成就無限功德。反之,若以有限的心去做,再多有限加在一起還是有限。而佛陀功德是無限的,不可能通過有限的心行來完成,這在因果上是說不通的。
《行願品》的觀修,直接幫助我們獲得這種無限的心。但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刻意培養一種無限的心。事實上,心本來就是無限的,只是要將那些有限的設定取消,回複心的本然狀態即可。所以,從有限到無限,不是去完成某種無限的境界,而是通過特定方法突破有限的障礙。若有相應見地爲基礎,這些方法都是可以操作起來的。
附:關于皈依修學的開示
經過多年修學,我越來越真切地體會到皈依的重要性。
遺憾的是,以往大家都重視得不夠。多數只是將皈依當做一種儀式,好像儀式結束就大功告成,所作已辦了。卻不曾關注:叁寶在心中究竟有多少份量,有多少地位。
對大部分人而言,發心皈依時,叁寶才剛剛在心中播種,若無進一步的呵護和灌溉,這株萌發不久的幼苗很快就會停止生長,甚至逐漸枯幹。倘若叁寶不能在心中深深紮根,占據重要地位,佛法就不可能對人生構成多少影響。就像幼苗,能給我們帶來多少蔽蔭,多少清涼呢?更何況,它隨時可能因缺乏照料而面臨夭折。
皈依,是尋求生命的究竟依賴。但很多人皈依後,心仍是飄浮的,並未找到歸宿感。也就是說,雖然皈依了,但佛法和人生仍是脫節的。甚至,由皈依帶來的激動和虔誠漸漸平複後,還會因習以爲常而出現信仰淡化的傾向,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叁年,佛在大殿”。事實上,這一狀況在教界極爲普遍。其根源,正是由于對皈依修習的忽略所致。
近年來,我因爲講授《道次第》,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的體悟,並專門就此作了系列講座,後整理爲《皈依修學手冊》,包括“皈依叁寶在修學佛法中的地位”、“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選擇”等九個章節,對有關皈依的種種問題作了較爲全面的闡述。
爲配合皈依修習,我又根據漢傳佛教的傳統,並結合南傳、藏傳有關皈依修習的長處,編寫了《皈依共修儀軌》,即如何修習皈依的具體步驟。希望通過一種常規的宗教生活,幫助信衆確立信仰中心。如果皈依後不再對歸投對象進行強化,這一目標很快會被淡忘,會被邊緣化。
因爲我們自身有太多妄想,太多習氣;社會又有太多誘惑,太多幹擾。人,就是由這麼一大堆混亂的想法、情緒構成。而每種想法和情緒,都代表著一種念頭,都來自心的相續。修行,難就難在擺脫自己的相續。就像我們難以脫離地心引力那樣,除非進入太空,否則,在地球任何一個角落都無法擺脫引力的幹擾。事實上,心的力量絕不亞于地球引力。
若不下決心改變這一點,即使學佛,仍是以原有習性爲依托。那樣的話,誦經也好,禅修也好,只是在固有習性的基礎上增加一點項目,增加一點修行的包裝,內容卻沒有實質性的改變。雖然學了很多,看了因果,看了緣起,也看了中觀,但是否確信無疑呢?是否覺得這是唯一真理呢?佛陀反複告誡我們,持戒有多少利益,有多麼重要,但我們是否不折不扣地信受呢?我們所以會不當做一回事,聽歸聽,做歸做,一言一行仍和佛法無關,正是因爲叁寶在我們心中本來就沒有多少分量。所以,佛陀的言教我們只是聽聽、看看,自己感覺喜歡的,就做一點,感覺麻煩的,就隨它去了。這些問題的根源,都是因爲沒有生起徹底、絕對的皈依之心。
皈依的修行,由前行和正行兩部分構成。前行部分,主要是發心、忏悔、供養。正行部分,主要是念誦叁皈依。其中,又包括觀察修和安住修。觀察修,是在完成一種心理引導。現在很多人念“阿彌陀佛”,但往往念得有口無心,念得沒有力量。問題在哪裏呢?其實,念佛也好,念皈依也好,關鍵是令這一念具足力量。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就是要意識到念誦所緣的對象有多麼重要,這是需要通過觀修完成的。如果沒有意識到所緣對象的重要,雖然也在念,但投入的心力、能量卻很少。試想,同樣是念一小時,投入百分之零點五的能量,和投入百分之九十九點五的能量,在相續中産生的力量可能一樣嗎?
所以,我們要不斷提醒自己,由此提高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其過程就是觀察修。其實,觀察修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心行運作規律。生活中,我們就時常在作觀察修。比如爲某件小事生氣,本來只有一點點氣,但若是把心粘在這件事上,不斷地想,很快就會想出一大堆值得生氣的素材。這麼想上一個鍾頭後,開始的一點氣,就會充斥我們的整個心,讓人義憤填膺,怒不可遏。觀察修的原理,正是如此。
至于安住修,其實也並不玄妙。沿用剛才的比喻,當心進入生氣狀態時,繼續保持這一狀態。一旦這種感覺變得模糊,立刻轉入觀察修,進行相關思維,進一步把嗔心調動起來。可見,觀察修、安住修都是我們平時經曆過的,只不過,以前是用于成就貪嗔癡,現在是用于培養對叁寶的正念。雖然目標不同,但用心原理是相同的。
觀察修和安住修,就是通過這種心行運作規律來完成修行引導。我們要經常觀想叁寶功德,觀想佛陀身、語、意的功德。其中,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爲佛陀身業的功德;叁藏十二部典籍,爲佛陀語業的功德;無量的慈悲、智慧,爲佛陀意業的功德。經常作如是觀修,或讀誦贊歎佛陀功德的經典,令信心得以生起,並不斷增長。其實,不僅觀想佛陀功德會有這些作用,我們平時聽到某人如何苦行,如何精進,如何爲法忘軀,也會油然而生景仰,從而激發修道向上之心。叁寶在心中有一分地位,佛法對人生就會有一分影響。若能每天以一定時間培養對叁寶的信心,久而久之,叁寶在心中的地位將不斷上升,佛法對人生的影響也將日益增長。
我們現有的人生,是以自我爲中心的人生,是一種習氣的相續。學佛,則是將生活重心轉移到以叁寶爲核心。在《皈依共修儀軌》中,從發心到忏悔、七支供等等,每一步都有相應的觀想。比如忏悔,須以至誠懇切的心念誦忏悔文,念誦七佛滅罪真言,使心念與七佛無量功德相應,以此清洗罪業。所以說,忏悔所憑藉的,不僅是七佛具備的功德,同時也包含自身的心念力量。任何儀軌,若只是有口無心地念一念,未輔以相應的觀想、用心,是沒有力量的。雖然不是完全沒有效果,但效果會小很多。最後,是關于五戒的內容,選用了一行禅師用現代語言對五戒進行的诠釋。五戒,是健康生活的行爲准則,也是修學的重要增上緣。
“皈依共修”既是常規、基礎的修行,也可以深不見底,一直修到成佛。事實上,整個佛法的修行,無非是念佛、念法、念僧,最終于自身成就叁寶品質的過程。除此而外,並無其他奧妙。關鍵,是修習時賦予什麼樣的見地——我們的見地有多高,就可以把皈依修到多高。
《京城論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