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京城论道▪P2

  ..续本文上一页  问:您在文殊院讲《普贤行愿品》时,讲到两点,一是皈依三宝,二是发心。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两点?

  答:佛法虽有各大语系,诸多宗派,且都有自宗的正见和实修法门,但基础却是共通的,即皈依、发心、戒律,不论修习哪一宗派,这些都是绕不开的基础。把基础修好,才有资格进一步深入。

   我上次讲《行愿品》,是将之作为普贤菩萨的行门来讲,通过对“十大愿王”的观修,直接临摹佛陀品质,从而完成智慧和慈悲的修行。但是,修习这样至高的行门,必须有相应基础。所以,我在讲座前半部分强调皈依、发心、道次第。这一安排方式,是将“普贤行愿”作为菩提道的独立行门来解说。有了之前的基础,我们才有能力按《行愿品》开显的甚深原理进行观修。

  问:《行愿品》的用心方法,对当代学人是否有特殊意义?

  答:现代人烦恼深重,且外在诱惑众多,在修行路上举步维艰。所以,除了常规方式,还需要有些特殊方便。否则,一点点地走,可能退起来比进的还多,还快。因为烦恼来得剧烈,相应的,就需要一些猛利的对治方法。但在运用这些特殊方法前,还应踏实地做些基础工作,以便接受大刀阔斧的治疗方案。就像某人得了一种怪病,需要某些特效药来医治。但这种特效药必须强壮的体魄才能消受,否则一帖猛药下去,病还没好,命先没了。

  所以,需要有次第的修行,先有比较扎实的常规基础,再修普贤行愿这样的特殊方便。两相结合,更容易修好。

  问:在藏地,通常将《普贤行愿品》的修学作为前行,而您将此定义为正行,能否具体说明一下?

  答:在藏地,通常是将七支供作为前行。在汉地的早晚功课内,《行愿品》也是作为大忏悔文出现,依然是起到前行的作用。但我觉得,仅仅将《行愿品》作为前行,其中深意并未得到完全开显。

  为什么说,《行愿品》是一种正行呢?因为它是建立在华严见地之上的行门,是普贤菩萨成佛的途径。普贤菩萨就是按这一方法修习菩萨道并成就的,自然就是正行了。如果十大愿王只是前行,那么,普贤菩萨的正行是什么呢?《华严经》中,并未说到普贤菩萨还有另一个正行。

  以往,我们所理解的菩萨道的正行,通常是指六度、四摄,又可归纳为慈悲和智慧的修行。事实上,不论运用什么法门,菩萨道的修行内容都不外乎是悲、智两大内容。

  那么,《行愿品》本身是否包含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呢?如果它在这两方面不完整的话,就没有资格称为正行。我在学修过程中发现,《行愿品》不仅包含慈悲和智慧的修行,且独树一帜,手法高超。其中,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观修,是直接以佛陀品质为临摹对象,在模拟过程中完成智慧的修行。换言之,是直接立足于果乘的修行,直接将我们的心行向佛菩萨心行靠拢。相对而言,六度的修行则是从因到果,是立足于因乘的修行。因而,我将《行愿品》总结为两句话,即“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通过临摹,逐渐向佛菩萨贴近,乃至合二为一。当我们的心进入无限状态时,不是佛菩萨的智慧,又是什么呢?而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则侧重于慈悲的修行。当然,在十大行愿中,有些既包含慈悲的修行,也包含智慧的修行,虽各有侧重,但不能截然分开。

  由此可见,《行愿品》本身就是无上的正行。但这种修行须以华严见地为基础,如因陀罗网般,事事无碍,一多相即。若无这样的见地,很难直接将《行愿品》作为正行。

  即使只是以此作为前行来修习,《行愿品》也堪称积集资粮的捷径。当我们以无限的心做每件事,当下就能成就无限功德。反之,若以有限的心去做,再多有限加在一起还是有限。而佛陀功德是无限的,不可能通过有限的心行来完成,这在因果上是说不通的。

  《行愿品》的观修,直接帮助我们获得这种无限的心。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刻意培养一种无限的心。事实上,心本来就是无限的,只是要将那些有限的设定取消,回复心的本然状态即可。所以,从有限到无限,不是去完成某种无限的境界,而是通过特定方法突破有限的障碍。若有相应见地为基础,这些方法都是可以操作起来的。

  附:关于皈依修学的开示

  经过多年修学,我越来越真切地体会到皈依的重要性。

  遗憾的是,以往大家都重视得不够。多数只是将皈依当做一种仪式,好像仪式结束就大功告成,所作已办了。却不曾关注:三宝在心中究竟有多少份量,有多少地位。

  对大部分人而言,发心皈依时,三宝才刚刚在心中播种,若无进一步的呵护和灌溉,这株萌发不久的幼苗很快就会停止生长,甚至逐渐枯干。倘若三宝不能在心中深深扎根,占据重要地位,佛法就不可能对人生构成多少影响。就像幼苗,能给我们带来多少蔽荫,多少清凉呢?更何况,它随时可能因缺乏照料而面临夭折。

  皈依,是寻求生命的究竟依赖。但很多人皈依后,心仍是飘浮的,并未找到归宿感。也就是说,虽然皈依了,但佛法和人生仍是脱节的。甚至,由皈依带来的激动和虔诚渐渐平复后,还会因习以为常而出现信仰淡化的倾向,所谓“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大殿”。事实上,这一状况在教界极为普遍。其根源,正是由于对皈依修习的忽略所致。

  近年来,我因为讲授《道次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体悟,并专门就此作了系列讲座,后整理为《皈依修学手册》,包括“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等九个章节,对有关皈依的种种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为配合皈依修习,我又根据汉传佛教的传统,并结合南传、藏传有关皈依修习的长处,编写了《皈依共修仪轨》,即如何修习皈依的具体步骤。希望通过一种常规的宗教生活,帮助信众确立信仰中心。如果皈依后不再对归投对象进行强化,这一目标很快会被淡忘,会被边缘化。

  因为我们自身有太多妄想,太多习气;社会又有太多诱惑,太多干扰。人,就是由这么一大堆混乱的想法、情绪构成。而每种想法和情绪,都代表着一种念头,都来自心的相续。修行,难就难在摆脱自己的相续。就像我们难以脱离地心引力那样,除非进入太空,否则,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无法摆脱引力的干扰。事实上,心的力量绝不亚于地球引力。

  若不下决心改变这一点,即使学佛,仍是以原有习性为依托。那样的话,诵经也好,禅修也好,只是在固有习性的基础上增加一点项目,增加一点修行的包装,内容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虽然学了很多,看了因果,看了缘起,也看了中观,但是否确信无疑呢?是否觉得这是唯一真理呢?佛陀反复告诫我们,持戒有多少利益,有多么重要,但我们是否不折不扣地信受呢?我们所以会不当做一回事,听归听,做归做,一言一行仍和佛法无关,正是因为三宝在我们心中本来就没有多少分量。所以,佛陀的言教我们只是听听、看看,自己感觉喜欢的,就做一点,感觉麻烦的,就随它去了。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因为没有生起彻底、绝对的皈依之心。

  皈依的修行,由前行和正行两部分构成。前行部分,主要是发心、忏悔、供养。正行部分,主要是念诵三皈依。其中,又包括观察修和安住修。观察修,是在完成一种心理引导。现在很多人念“阿弥陀佛”,但往往念得有口无心,念得没有力量。问题在哪里呢?其实,念佛也好,念皈依也好,关键是令这一念具足力量。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意识到念诵所缘的对象有多么重要,这是需要通过观修完成的。如果没有意识到所缘对象的重要,虽然也在念,但投入的心力、能量却很少。试想,同样是念一小时,投入百分之零点五的能量,和投入百分之九十九点五的能量,在相续中产生的力量可能一样吗?

  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由此提高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其过程就是观察修。其实,观察修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心行运作规律。生活中,我们就时常在作观察修。比如为某件小事生气,本来只有一点点气,但若是把心粘在这件事上,不断地想,很快就会想出一大堆值得生气的素材。这么想上一个钟头后,开始的一点气,就会充斥我们的整个心,让人义愤填膺,怒不可遏。观察修的原理,正是如此。

  至于安住修,其实也并不玄妙。沿用刚才的比喻,当心进入生气状态时,继续保持这一状态。一旦这种感觉变得模糊,立刻转入观察修,进行相关思维,进一步把嗔心调动起来。可见,观察修、安住修都是我们平时经历过的,只不过,以前是用于成就贪嗔痴,现在是用于培养对三宝的正念。虽然目标不同,但用心原理是相同的。

  观察修和安住修,就是通过这种心行运作规律来完成修行引导。我们要经常观想三宝功德,观想佛陀身、语、意的功德。其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佛陀身业的功德;三藏十二部典籍,为佛陀语业的功德;无量的慈悲、智慧,为佛陀意业的功德。经常作如是观修,或读诵赞叹佛陀功德的经典,令信心得以生起,并不断增长。其实,不仅观想佛陀功德会有这些作用,我们平时听到某人如何苦行,如何精进,如何为法忘躯,也会油然而生景仰,从而激发修道向上之心。三宝在心中有一分地位,佛法对人生就会有一分影响。若能每天以一定时间培养对三宝的信心,久而久之,三宝在心中的地位将不断上升,佛法对人生的影响也将日益增长。

  我们现有的人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是一种习气的相续。学佛,则是将生活重心转移到以三宝为核心。在《皈依共修仪轨》中,从发心到忏悔、七支供等等,每一步都有相应的观想。比如忏悔,须以至诚恳切的心念诵忏悔文,念诵七佛灭罪真言,使心念与七佛无量功德相应,以此清洗罪业。所以说,忏悔所凭藉的,不仅是七佛具备的功德,同时也包含自身的心念力量。任何仪轨,若只是有口无心地念一念,未辅以相应的观想、用心,是没有力量的。虽然不是完全没有效果,但效果会小很多。最后,是关于五戒的内容,选用了一行禅师用现代语言对五戒进行的诠释。五戒,是健康生活的行为准则,也是修学的重要增上缘。

  “皈依共修”既是常规、基础的修行,也可以深不见底,一直修到成佛。事实上,整个佛法的修行,无非是念佛、念法、念僧,最终于自身成就三宝品质的过程。除此而外,并无其他奥妙。关键,是修习时赋予什么样的见地——我们的见地有多高,就可以把皈依修到多高。

  

《京城论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