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论道
2006年7月,济群法师应邀来到“佛教在线”,为部分北京信众答疑解难,并对皈依后如何依法修持作了简要开示。
一·发心与见地
问:如何正确认识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之间的关系?
答: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当出离心、菩提心作为一种愿望生起,觉得“我要出离轮回”,或“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是建立于世俗心的愿望。真正的出离心,是一种解脱的能力,这种能力离不开空性见。同样,胜义菩提心的成就,亦须以空性见为前提。不仅如此,它们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的。佛陀已究竟圆满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若这些是彼此独立的,难道佛陀的人格中,还会分为各自为政的几部分吗?
但三者在作用上又是不同的。因而,在具体修习过程中,必须分步完成。修了出离心,不等于修了空性见;修了空性见,也不等于修了菩提心。只有通过不同途径的修习,才能完整开显空性或菩提心具备的功德。声闻人成就了出离心、空性见,但最后只能导向解脱,而非无上佛果。可见,三者虽然关系密切,但不等于说,修习一项之后,就可以彼此替代,就什么都成就了。
问:学佛所发的愿心,和妄想分别的心,有什么不同?
答:愿心萌芽时,也是妄想。只不过,这一妄想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利益一切众生。通过这种愿心,可以扩大并成就我们的慈悲心,进而藉空性见之力,将其中的杂染成分逐步剔除,使之清净无漏,成就佛菩萨那样究竟圆满的大慈大悲。
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是妄心。就修行而言,不仅离不开妄心,还须运用妄心完成对心的改造。包括慈悲心、空性见的成就,皆离不开有漏意识的作用。
问:如何避免自己所发的愿陷入凡夫心中?
答:如果所发的愿只是单纯的愿望,未辅以正见引导,就很难摆脱凡夫心,摆脱我法二执。尽管起初是想着利益众生,但做到后来,我执很可能会转而利用这一发心,使我们陷入颠倒妄想、人我是非等各种困境。事实上,不少人都经历过这种变化。初发心,确实是想着“我要帮助别人”,想着“我要利益众生”,待有了一定利益后,就想着为自己服务了。因为我执的力量太大,在没有利益干扰时,许多负面心理还不容易被调动起来。而有一定利益后,如果没有定力,没有空性正见,很容易被诱惑带走。
什么都没有时,发心可能会比较单纯。等你要什么有什么时,还要保持这份单纯,就需要一些真功夫了。所以,必须以修空观引发无漏智慧,契入空性,否则还是逃不出凡夫心的左右。
问:很多学佛者急于证得空性,若只是参禅打坐,不修慈悲心,是否证不了空性?
答:修空性和修慈悲是两部分内容。在佛法修行中,不同学人会各有侧重。声闻圣者由体证空性完成个人解脱,而菩萨行者则须空性与慈悲的修行并进。
若想究竟圆满空性和慈悲的修行,两者是不可偏废的。因为圆满的慈悲须以体悟空性为基础,否则,慈悲心必是有限的。同样,空性的究竟证得,也离不开慈悲的修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问:《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将声闻所证初果名之为“入地现观”,而在“菩萨地”中,将菩萨所证初地名之为“见道”。请问,“入地现观”和“见道”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答:“见道”的这个“道”的本身,并无分别。但在程度上有深浅不同,所谓“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我们不能说,声闻“见道”,所见是一个东西;菩萨“见道”,所见又是另一个东西。在空性上,这是共同的,“现观”也好,“见道”也好,所见都是空性。“现观”是对空性所作的“观”,这种“观”属于无漏智慧,也是契入空性的一种作用。但是,体和用并非两个东西。虽然说,是在“见道”或“契入空性”,但其中并无“能”、“所”,不是说,这个见了那个,或者说,那个契入了这个。
声闻所证和菩萨所证,因为彼此积累的资粮不同,所以,见道后成就的功德也有天壤之别。大乘经典时常说到:初地成就多少功德,二地成就多少功德,但阿含典籍并无相关论述。声闻成就的是解脱身,而菩萨成就的是无上佛果,其中,又包含三身(法、报、化)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对此,《解深密经》比喻说:声闻成就的解脱身,就如穷人从牢中获释,除了解脱,仍一无所有。而佛陀成就的是法身,则如亿万富翁从牢中获释,不仅获得自由,还有巨额财产可以享用。原因何在?主要取决于不同的修行内容。声闻是以持戒、修定来开显无漏智慧,由此完成解脱。而菩萨不仅要解脱惑业,证得空性,更要成就差别智,积累无量福德。因此,所获成就亦不相同。
二·顿渐与次第
问:通常,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阿罗汉也要多生成就。可禅宗讲顿悟成佛,密宗讲即身成佛,如何看待这问题?
答:三大阿僧祇劫并非绝对的说法,因为时间也是因缘假相。而且,用心方法和修行途径不同,效率也是不同的。
佛陀在世时,很多弟子面见佛陀后,不过听闻只言片语,便当下得法眼净,乃至证得阿罗汉果,并未经历从初果到二果、三果的次第,也不需要天上、地下往返数次后再证得。换言之,未必完全按照既定程序证果。可见,修行所需要的时间和步骤,虽有常规界定,但也是缘起法,是随因缘变化的。就像耕地,以往的人每天只能耕一两亩地,而运用机械化操作,一天可以耕几百乃至几千亩地。修行也是同样,各人用心程度不同,精进程度不同,采用方法不同,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近年来,我特别提倡《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因就在于,《行愿品》是积累成佛资粮的第一生产力!成佛要圆满无量功德,若以低效率去做,三大阿僧祇劫也未必够。若以最先进、最迅捷的方法去做,即身成就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说,成就所需时间并非固定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做,用什么方法做。
问:如何使唯识修学成为菩提道的修行,而不至偏向学理研究?
答:在“戒幢佛学研究所”,我们把唯识教学作为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内容。最近,还招收了些唯识专业的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结合我近年对唯识修学次第的思考,重新作了安排。
首先是学习《道次第》,重点在于皈依、出离心、菩提心,止观这部分先略去,因为《道次第》为中观见,而学习唯识专业是要确立唯识见。接着学习《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由菩提心导入菩萨行。然后进入唯识的中道正见,主要学习《辨中边论》,兼以《摄大乘论》、《唯识三十论》等经论。最后,是唯识的止观实践。
整个课程的基本次第,是皈依、出离心、菩提心、菩萨行、唯识中道正见、止观。以往,人们学习唯识较偏重于见的部分。如果忽略皈依、发心等佛法修学的核心,很容易将唯识当做哲学看待。事实上,民国年间的唯识学人已然出现这一倾向。
有鉴于此,我在讲授唯识课程时,特别提出学习唯识必须注意的十个问题。由菩提心、菩萨行进入唯识见,如三性三无性、八识、唯识、种子,再进入瑜伽止观、唯识修行次第及转依。我认为,只要按照这一次第来学习,就不太容易出现偏差。我最近完成一本“《唯识三十论》讲记”,书名是《认识与存在》,年内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本书“绪论”部分,就谈到这样一个思路。
三·何为功德
问:了解佛菩萨的功德和修行有什么关系?
答:修行,最终目标是成佛,这就必须对三宝,尤其是佛陀生起信心。加深对佛菩萨功德的了解,又是引发信心的重要前提。对于佛弟子而言,佛为修学榜样,法为实践方法,僧(善知识)为修学向导。
佛陀,是学佛目标的具体体现。通过对佛陀功德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增进对佛法的信心。从另一方面说,成佛并非成就外在的什么,而是成就佛陀的品质。了解这些品质,也就明了修行究竟要做些什么,明了修行的重点所在。
佛陀具备悲智两大品质。因而,修行所要做的,无非是修慈悲、修智慧。任缺其一,皆不得成佛。佛陀有法、报、化三身,在修行过程中,除了修习般若以外,还要广修方便。否则,只能证得法身,不能证得报身、化身。
如是因,如是果。认识果之后,我们就知道应该从哪里做起了。
问:学佛者经常提到“功德”一词,请问该怎么理解?
答:功德,大致有两个内涵,一是德行,一是所获利益。当我们用于佛陀时,通常是指佛陀具备哪些德行。当我们用于众生时,通常是指做某件事所能得到的利益。用于不同方面,内涵会有些区别。
四·中心与定位
问:如何从自我为中心转向以三宝为中心的修行?
答:对三宝生起绝对的信心,完全的依赖,确实要有些诀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可能更容易理解。比如一个女孩子,本来极端自我,自从嫁人后,开始依赖丈夫生活,转而以他作为生活中心,对丈夫所说的一切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这就是重心的转移。待到有孩子之后,又以孩子作为生活中心,不仅时刻牵挂,甚至愿意代他承受病苦,愿意为之献出生命,这就是重心的彻底转移。
我们对三宝,也要建立这种信任和依赖。最简单的检验标准,就是所作所为皆以三宝为中心,皆以佛法为准则,而不是根据个人的意见、情绪和利益进行判断,作出决定。
问: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答:首先,我们要有正命的生活,这是基本前提。所谓正命,一是不违背法律,二是不违背戒律。进而,是以出离心、菩提心做事。具备出离心,虽仍在世间尘劳中,但心不会对外境粘得太紧,执著太深。具备菩提心,则可将每件事当做利他的修行。此外,若是对一切皆能以缘起、性空、无常、无我等佛法正见作为观照,了知一切乃因缘所生,如幻如化。待到动静一如、功夫成片时,做事与修行就不相违背了。
五·《行愿品》修学思考
…
《京城论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