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柏林夜話▪P2

  ..續本文上一頁心態爲基礎。只有這樣,入世時才不會陷入對世事的執著中。若無出世的超然,很可能入到哪裏就陷到哪裏。不僅陷入世事中,同時也陷入生命內在的世俗心中。那時,自顧尚且不暇,遑論利益他人?所以說,入世修行必須以出離心爲基礎,否則就會隨世俗心所轉。

  至于說到出家及在家的修行方式,我覺得,出家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也是有前提的,必須找到一個如法道場,找到一位堪爲依止的善知識。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修學道場,出家後也可能會忙于應酬,和世俗生活並無太大差別。

  若是因緣具足,自己也有純正堅定的發心,走上出家之路,就可放下一切負擔,全身心奉獻于追求真理、傳播佛法。在社會上,畢竟有太多牽挂,太多羁絆,必須完成各種責任後,才有時間修行或弘法利生。但人生幾十年是很短暫的,如果我們在盡義務的同時又繼續不斷地製造責任,可能永遠都會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比較而言,出家確實比在家的修行條件優越很多。

  問:如何以緣起的智慧看待生活?

  答:以緣起的智慧觀照,了知一切皆是因緣假相,如幻如化,無常無我。其中的關鍵,是將這一智慧審視真正轉化爲自身認識,感覺它確實如此,必然如此,而不僅僅是一種用來說、用來聽的理論。否則,說得再熱鬧,關鍵時刻仍無真實力用。當然,未具空性正見和相當禅修基礎前,也很難在認識上産生這樣確定無疑的感覺,因爲我們看到一切時仍會覺得很真實。

  六·何爲菩薩

  問:菩薩屬于六道中的哪一道?和佛又是什麼關系?

  答:菩薩雖出入于六道,但又超越六道。所以,在六道以外還有四聖,即聲聞、緣覺、菩薩、佛,合爲十法界。這裏所說的菩薩,是指登地以上的大菩薩。比如我們剛發菩提心,也可稱爲菩薩,但並未具備超出輪回的能力。也就是說,生命內在能夠製造輪回的力量還在左右我們。當這種力量不再對我們構成影響,就是超越輪回之時,就能像諸佛菩薩那樣來去自如。

  通常來說,菩薩是佛的因,佛是菩薩的果。要想成佛,必須經曆修習菩薩道的過程。圓滿菩薩道的修行之後,就成佛了。但也有一些大菩薩,已和佛無二無別,只是爲了度化衆生,才以菩薩身分示現。甚至還可能以六道衆生的身分出現,事實上,他們的生命品質早已圓滿。所以,不能只看表面現象。

  問:是否只有成佛後,才有度化衆生的資格?

  答:未必。若真正有能力幫助衆生解脫煩惱,證得空性,幫助他們走向解脫之道或菩提之道,都屬于有資格度化衆生的人。比如說,世界冠軍未必是世界冠軍訓練出來的,只要研究並掌握訓練方法,懂得因材施教即可。

  問:地藏菩薩爲什麼不願意成佛?

  答:是否具有“佛”的身分,並不是最重要的。成佛,是成就生命內在的悲、智兩大品質,並不僅僅是身分的象征。對于大菩薩來說,其生命品質與佛並無差別。只是在凡夫看來,才有佛或菩薩等名分的分別。至于大菩薩,他們早已超越這些外在束縛。所以,這個問題不用我們關心。

  七·禅宗相關

  問:據敦煌寫本記載,禅宗曾傳播到藏地,並在當地導致頓漸之爭,後來就退出藏地。您怎麼看待這一現象?

  答:你是說,漢傳佛教在西藏傳播過程中,禅宗的大乘和尚和印度蓮花戒論師進行的那場辯論吧?關于這個問題,我們要知道,勝負也有不同記載。而從另一方面來說,辯論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一,雖然某人所持見地很高,但未必大家都能認同;其二,有辯論必然有裁判,但裁判的思想可能有傾斜,有取舍;其叁,被某個時代接受、推崇的見地,未必是最高的,關鍵在于,什麼見地是當時更需要的。所以,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通過一些表相來判定孰高孰低,不是那麼簡單的。

  問:什麼是禅淨雙修?

  答:所謂禅淨雙修,即融合禅宗與淨土的修行。其中也有不同類型:比如,參禅者有個話頭叫“念佛是誰”。從字面看,是關于淨宗修行的內涵。事實上,其修行方式是禅宗的,但似乎也有淨土宗的內容,可歸爲禅淨雙修的方式之一。還有一類是早年參禅,參了幾十年沒有消息,或者已經找到一些路頭,也有明心見性的功夫,但對生死還沒有把握。在這種情況下,用禅修的工夫念佛,成就念佛叁昧,回向往生淨土。這也是屬于禅淨雙修。

  問:什麼是參話頭?

  答:參話頭,究竟參的是什麼呢?參,就是尋找,比如參“一念未生前是什麼”,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讓我們順著這個話頭一路追尋下去。在參的時候,無須以意識窮根究底,尋找答案。凡是通過意識思維而得的,皆非參禅所要尋找的答案。它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掃蕩我們心中現有的一切雜念。

  我們的心,時時陷在各種念頭中,從這裏跳到那裏,又從那裏跳到這裏。有的念頭會暫時影響我們,有的念頭則會長久左右我們。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在經曆一種心路曆程,都是一次心靈之旅。

  念頭生起時,我們會進入相對的世界。只要有一個念頭生起,就是一個相對世界的顯現。因爲每個念頭必然伴隨相應的影像,沒有哪個念頭是沒有影像的。想到一件事情,會有想的影像,而那個被想的影像背後,還會伴隨著某種感覺、某種情緒,使我們的心陷入相對世界中。

  在這些念頭未曾生起時,我們的心又是什麼呢?參“一念未生前”的目的,就是在幫助我們超越生命的相對狀態,進入絕待、不二的狀態。禅的真義就在于此。所有的禅宗公案,所做的都是這麼一件事。當你明白這個道理後,就會明白公案中的那些祖師們爲什麼要對學人當頭一棒,大喝一聲。所有這些超乎尋常的方式,無非是幫助他們打破能所,進入生命的絕待狀態。

  問:那時我們還有沒有知覺?

  答:到那個時候,你的知覺比任何時候都靈敏。因爲心進入相對狀態時會很遲鈍,就像我們特別專注于某件事情時,對周圍的反應會變得遲緩。如果心不曾執著某個影像,便空寂澄徹,對一切了了分明。

  問:禅宗與甯瑪巴的大圓滿,在見地、修行上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答:禅宗和甯瑪的大圓滿,都屬于如來藏的見地,即認知自己是佛,本具諸佛菩薩的品質。而契入這一見地的手段則各不相同。如禅宗的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包括後來的參話頭,都是一些實修方法。而大圓滿則是另外的用心方法。雖然方法不同,但目的都是通過某種特定方式,契入內在明空不二的智慧,並安住于此。所以說,相同的是見地,不同主要表現于用心方法。

  八·認識輪回

  問:輪回是看不見的,應如何理解呢?

  答:輪回,其實是內心迷惑的顯現,根源就在我們的心。換言之,在我們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衆生的心理特質,當這些心理外化後,便呈現出流轉輪回的種種狀態。很多人不相信有六道存在,因爲那是看不見的。其實,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無須向外尋求,人間已然有六道之別。

  餓鬼,其特征爲渴求無度,不知餍足。生活中,很多人對地位、金錢、感情也存在一種病態渴求,即使擁有再多,仍無法滿足,仍一味索取,這就是與餓鬼無異的心理特征。

  畜生,其特征爲愚癡,這也是它和人的根本區別所在。人具有理性思維,而動物只是憑著本能生存、享樂。事實上,很多人也處于類似的生存狀態,一生都是爲衣食、爲改善生活條件奔忙。活著是爲了生存,生存是爲了活著,對人生再無更多的思考和追求,那就與動物的生存狀態相差無幾了。

  地獄,其特征是身心時時處于極度痛苦中。世間有不少人,現世就遭遇了這種苦不堪言的處境,有些是被劇烈的病苦糾纏,有些是被無盡的煩惱折磨,身心倍受煎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種生活狀態,正是通常所說的“人間地獄”。

  阿修羅,其特征是嗔心極重,並以爭鬥爲樂。這樣的人,現實中也比比皆是。他們熱衷于各類爭鬥、挑釁,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似乎只有在爭鬥中才能感受自己的存在,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從佛法觀點來看,世界正是人們內心迷妄的顯現。所以,六道也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我們有什麼樣的心,就有什麼樣的世界,就會感得什麼樣的生命狀態。

  九·需求原理

  問:請問法師,如何看待個人需求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答:在今天的講座中,我談到有關需求的問題,這是與環保有關的重要內容。事實上,所有環境問題都和人類不斷增長且毫無節製的需求有關。我們總在想著,要擁有什麼樣的生活環境和物質條件,才能過好日子。卻很少去想,爲達到這個目的所消耗的一切資源,最終都是向大自然索取;由此産生的一切垃圾,最終也要由大自然負擔。這就從兩方面構成了對環境的破壞,而其中的一些,是不可逆轉的破壞。

  問題是,這些需求是生存必需嗎?我們必須依靠現在已經擁有和希望擁有的一切才能過好日子嗎?我們反省一下就會發現,所有需求都是自己建立起來的。當我們沒有對電的需求時,它根本不會對生活構成影響。沒有電的古代,人們一樣在過日子,並不覺得缺少什麼。事實上,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更悠然,更閑適。至少,他們不需要像現代人那樣日夜顛倒地加班加點,因爲忙于工作而影響生活本身。可一旦建立這種需求並産生依賴,一連幾天沒有電,就會對生活構成很大影響,讓人感到種種不便。若是從此不能用電,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感到非常痛苦。這種痛苦,其實是我們製造出來的。

  如果我們真正意識到,人類的所有需求都是自己建立起來的,並非必然,才能自覺減少無謂的需求。所以說,對需求進行自律,而不是過度縱容,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保問題。其實,生命本身是自足的,如果不是在無明慫恿下建立種種無謂的需求,簡單的生活一樣也能令人怡然自在。

  問:這次有幾位法師講到,柏林寺舉辦首屆“生活禅夏令營”時,投入的財力、物力沒有現在這麼多。我想,若不是爲了滿足大衆需求而投入,未必能吸引這些年輕人。

  答:舉辦第一屆夏令營時,我就應邀參加講座了,前後至少參加過六屆,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些發言權的。我覺得,從環境、硬件上來說,柏林寺確實比以前好了很多。至于其它方面,差別應該不會太大。第一屆時,也請了很多老師,也有很多義工來爲大家服務。當然,現在辦了十幾屆,經驗更豐富了。

  至于說到吸引年輕人的問題,其實也和人們的需求有關。如果大家對學佛有發自內心的向往,即使環境簡陋一些,仍會對他們有吸引力。因爲我們真正需求的是法,其他條件如何,不會構成太大影響。反之,如果大家覺得學佛是可有可無的,只是工作生活之余的一個消遣項目,才會在意環境及各種生活條件。

  另外,對于淡泊隨緣的人來說,條件簡陋也能安然自在;而對于習慣挑剔的人來說,條件再優越也往往是不完美的。所以,很多時候還是唯心所現,還是由內心的不同需求所決定。

  十·其 他

  問:有些師父告訴初學者,讓他們專門持一種咒,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持咒,而且要觀想這個咒語。請問,爲什麼要這麼做?

  答:持念、觀想咒語,也是令心安住的方法。

  從我個人的弘法方式來說,傾向于把道理講清楚,告訴學習者,爲什麼要這樣做,做了之後對心有什麼改變,最後達到什麼目標。我希望把這些環節說清楚,讓學人了解修行意義,從而生起信心,明明白白地去做。

  但人也是挺複雜的,各自有不同需求。有些人要明白道理後才有信心去做,也有些人,聽明白了就覺得沒有神秘感了,反而沒興趣做。所以,有的師父只提供一個咒語,藏地來傳法的上師們通常會這麼做。如果學人很有信心,專心持念某個咒語,也能由此完成心行的轉化。但如果只是稀裏糊塗地念著,本身就很難專注,往往念著、念著就堅持不下去了,那樣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問:如果有人處于重病中,該如何引導他們學佛呢?

  答:對于處在病痛中的人,主要可以從兩方面幫助他們。一是引導他稱念佛號,以此消除業障,並令精神有所依托。很多患者在病中都會感到恐慌,需要一個強大的精神支柱作爲依托。念佛,既可助其消除違緣,亦可令其心有所屬,不再彷徨無措。此外,我們還可以爲他做一些善事,如誦經、放生等,將功德回向給他,通過外在力量幫助其減少違緣,增長善緣。

  問:佛教怎麼看待人的夢?

  答:通常來說,夢是妄想的顯現,迷惑的顯現。所以,佛教中有個詞叫做“顛倒夢想”。從佛教觀點來看,我們的整個人生就是一場夢,而不僅僅是在睡眠狀態下才會做夢。至于通常所說的夢,和意識活動很有關系。此外,還可能受諸多因素影響:有時是一些鬼神進入夢的狀態;有時夢中也能感得佛菩薩的示現;有時修行達到一定程度,夢中會出現相應境界;有時是意識超前的感知,會在夢中預知一些將要發生的事;有時是過去生命留下的特別強烈的印象,會在今生乃至很多生中不斷以夢境顯現相關影像,等等,不一而足。

  問:聽說居士可以到西園寺學佛,寺方管吃管住,請問現在還是這樣嗎?

  答:現在的情況也差不多。西園寺有個“戒幢佛學研究所”,下設教學部、弘法部、研究部等。研究所不僅招收出家衆,也招收在家男衆。只要通過相關考核,就可進入研究所學習,食宿全免,每月還發一定補助,只要專心學習即可。這也是“戒幢佛學研究所”的特殊之處。當然,我們對于在家衆也有一定要求,除各方面條件合格外,還須具有出家意向。

  另外,弘法部也開設了“青年佛學進修班”,主要面向有工作的青年居士,每周六來西園寺上課。爲方便外地信衆學習,每堂課都有網絡直播,無法前來寺院的學員可以通過網絡同步學習。我爲“進修班”設定了兩年的學習課程,包括佛法概論、戒律、道次第、百法明門論等,使在家居士能在短時間內掌握佛法的基礎修學和基本知見。

  

《柏林夜話》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京城論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