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态为基础。只有这样,入世时才不会陷入对世事的执著中。若无出世的超然,很可能入到哪里就陷到哪里。不仅陷入世事中,同时也陷入生命内在的世俗心中。那时,自顾尚且不暇,遑论利益他人?所以说,入世修行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否则就会随世俗心所转。
至于说到出家及在家的修行方式,我觉得,出家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也是有前提的,必须找到一个如法道场,找到一位堪为依止的善知识。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修学道场,出家后也可能会忙于应酬,和世俗生活并无太大差别。
若是因缘具足,自己也有纯正坚定的发心,走上出家之路,就可放下一切负担,全身心奉献于追求真理、传播佛法。在社会上,毕竟有太多牵挂,太多羁绊,必须完成各种责任后,才有时间修行或弘法利生。但人生几十年是很短暂的,如果我们在尽义务的同时又继续不断地制造责任,可能永远都会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比较而言,出家确实比在家的修行条件优越很多。
问:如何以缘起的智慧看待生活?
答:以缘起的智慧观照,了知一切皆是因缘假相,如幻如化,无常无我。其中的关键,是将这一智慧审视真正转化为自身认识,感觉它确实如此,必然如此,而不仅仅是一种用来说、用来听的理论。否则,说得再热闹,关键时刻仍无真实力用。当然,未具空性正见和相当禅修基础前,也很难在认识上产生这样确定无疑的感觉,因为我们看到一切时仍会觉得很真实。
六·何为菩萨
问:菩萨属于六道中的哪一道?和佛又是什么关系?
答:菩萨虽出入于六道,但又超越六道。所以,在六道以外还有四圣,即声闻、缘觉、菩萨、佛,合为十法界。这里所说的菩萨,是指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比如我们刚发菩提心,也可称为菩萨,但并未具备超出轮回的能力。也就是说,生命内在能够制造轮回的力量还在左右我们。当这种力量不再对我们构成影响,就是超越轮回之时,就能像诸佛菩萨那样来去自如。
通常来说,菩萨是佛的因,佛是菩萨的果。要想成佛,必须经历修习菩萨道的过程。圆满菩萨道的修行之后,就成佛了。但也有一些大菩萨,已和佛无二无别,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才以菩萨身分示现。甚至还可能以六道众生的身分出现,事实上,他们的生命品质早已圆满。所以,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问:是否只有成佛后,才有度化众生的资格?
答:未必。若真正有能力帮助众生解脱烦恼,证得空性,帮助他们走向解脱之道或菩提之道,都属于有资格度化众生的人。比如说,世界冠军未必是世界冠军训练出来的,只要研究并掌握训练方法,懂得因材施教即可。
问:地藏菩萨为什么不愿意成佛?
答:是否具有“佛”的身分,并不是最重要的。成佛,是成就生命内在的悲、智两大品质,并不仅仅是身分的象征。对于大菩萨来说,其生命品质与佛并无差别。只是在凡夫看来,才有佛或菩萨等名分的分别。至于大菩萨,他们早已超越这些外在束缚。所以,这个问题不用我们关心。
七·禅宗相关
问:据敦煌写本记载,禅宗曾传播到藏地,并在当地导致顿渐之争,后来就退出藏地。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答:你是说,汉传佛教在西藏传播过程中,禅宗的大乘和尚和印度莲花戒论师进行的那场辩论吧?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胜负也有不同记载。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辩论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一,虽然某人所持见地很高,但未必大家都能认同;其二,有辩论必然有裁判,但裁判的思想可能有倾斜,有取舍;其三,被某个时代接受、推崇的见地,未必是最高的,关键在于,什么见地是当时更需要的。所以,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通过一些表相来判定孰高孰低,不是那么简单的。
问:什么是禅净双修?
答:所谓禅净双修,即融合禅宗与净土的修行。其中也有不同类型:比如,参禅者有个话头叫“念佛是谁”。从字面看,是关于净宗修行的内涵。事实上,其修行方式是禅宗的,但似乎也有净土宗的内容,可归为禅净双修的方式之一。还有一类是早年参禅,参了几十年没有消息,或者已经找到一些路头,也有明心见性的功夫,但对生死还没有把握。在这种情况下,用禅修的工夫念佛,成就念佛三昧,回向往生净土。这也是属于禅净双修。
问:什么是参话头?
答:参话头,究竟参的是什么呢?参,就是寻找,比如参“一念未生前是什么”,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让我们顺着这个话头一路追寻下去。在参的时候,无须以意识穷根究底,寻找答案。凡是通过意识思维而得的,皆非参禅所要寻找的答案。它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扫荡我们心中现有的一切杂念。
我们的心,时时陷在各种念头中,从这里跳到那里,又从那里跳到这里。有的念头会暂时影响我们,有的念头则会长久左右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经历一种心路历程,都是一次心灵之旅。
念头生起时,我们会进入相对的世界。只要有一个念头生起,就是一个相对世界的显现。因为每个念头必然伴随相应的影像,没有哪个念头是没有影像的。想到一件事情,会有想的影像,而那个被想的影像背后,还会伴随着某种感觉、某种情绪,使我们的心陷入相对世界中。
在这些念头未曾生起时,我们的心又是什么呢?参“一念未生前”的目的,就是在帮助我们超越生命的相对状态,进入绝待、不二的状态。禅的真义就在于此。所有的禅宗公案,所做的都是这么一件事。当你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明白公案中的那些祖师们为什么要对学人当头一棒,大喝一声。所有这些超乎寻常的方式,无非是帮助他们打破能所,进入生命的绝待状态。
问:那时我们还有没有知觉?
答:到那个时候,你的知觉比任何时候都灵敏。因为心进入相对状态时会很迟钝,就像我们特别专注于某件事情时,对周围的反应会变得迟缓。如果心不曾执著某个影像,便空寂澄彻,对一切了了分明。
问:禅宗与宁玛巴的大圆满,在见地、修行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禅宗和宁玛的大圆满,都属于如来藏的见地,即认知自己是佛,本具诸佛菩萨的品质。而契入这一见地的手段则各不相同。如禅宗的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包括后来的参话头,都是一些实修方法。而大圆满则是另外的用心方法。虽然方法不同,但目的都是通过某种特定方式,契入内在明空不二的智慧,并安住于此。所以说,相同的是见地,不同主要表现于用心方法。
八·认识轮回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
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很多人不相信有六道存在,因为那是看不见的。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无须向外寻求,人间已然有六道之别。
饿鬼,其特征为渴求无度,不知餍足。生活中,很多人对地位、金钱、感情也存在一种病态渴求,即使拥有再多,仍无法满足,仍一味索取,这就是与饿鬼无异的心理特征。
畜生,其特征为愚痴,这也是它和人的根本区别所在。人具有理性思维,而动物只是凭着本能生存、享乐。事实上,很多人也处于类似的生存状态,一生都是为衣食、为改善生活条件奔忙。活着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活着,对人生再无更多的思考和追求,那就与动物的生存状态相差无几了。
地狱,其特征是身心时时处于极度痛苦中。世间有不少人,现世就遭遇了这种苦不堪言的处境,有些是被剧烈的病苦纠缠,有些是被无尽的烦恼折磨,身心倍受煎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种生活状态,正是通常所说的“人间地狱”。
阿修罗,其特征是嗔心极重,并以争斗为乐。这样的人,现实中也比比皆是。他们热衷于各类争斗、挑衅,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似乎只有在争斗中才能感受自己的存在,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佛法观点来看,世界正是人们内心迷妄的显现。所以,六道也没有离开我们的心。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就会感得什么样的生命状态。
九·需求原理
问:请问法师,如何看待个人需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答:在今天的讲座中,我谈到有关需求的问题,这是与环保有关的重要内容。事实上,所有环境问题都和人类不断增长且毫无节制的需求有关。我们总在想着,要拥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才能过好日子。却很少去想,为达到这个目的所消耗的一切资源,最终都是向大自然索取;由此产生的一切垃圾,最终也要由大自然负担。这就从两方面构成了对环境的破坏,而其中的一些,是不可逆转的破坏。
问题是,这些需求是生存必需吗?我们必须依靠现在已经拥有和希望拥有的一切才能过好日子吗?我们反省一下就会发现,所有需求都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当我们没有对电的需求时,它根本不会对生活构成影响。没有电的古代,人们一样在过日子,并不觉得缺少什么。事实上,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更悠然,更闲适。至少,他们不需要像现代人那样日夜颠倒地加班加点,因为忙于工作而影响生活本身。可一旦建立这种需求并产生依赖,一连几天没有电,就会对生活构成很大影响,让人感到种种不便。若是从此不能用电,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非常痛苦。这种痛苦,其实是我们制造出来的。
如果我们真正意识到,人类的所有需求都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并非必然,才能自觉减少无谓的需求。所以说,对需求进行自律,而不是过度纵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其实,生命本身是自足的,如果不是在无明怂恿下建立种种无谓的需求,简单的生活一样也能令人怡然自在。
问:这次有几位法师讲到,柏林寺举办首届“生活禅夏令营”时,投入的财力、物力没有现在这么多。我想,若不是为了满足大众需求而投入,未必能吸引这些年轻人。
答:举办第一届夏令营时,我就应邀参加讲座了,前后至少参加过六届,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些发言权的。我觉得,从环境、硬件上来说,柏林寺确实比以前好了很多。至于其它方面,差别应该不会太大。第一届时,也请了很多老师,也有很多义工来为大家服务。当然,现在办了十几届,经验更丰富了。
至于说到吸引年轻人的问题,其实也和人们的需求有关。如果大家对学佛有发自内心的向往,即使环境简陋一些,仍会对他们有吸引力。因为我们真正需求的是法,其他条件如何,不会构成太大影响。反之,如果大家觉得学佛是可有可无的,只是工作生活之余的一个消遣项目,才会在意环境及各种生活条件。
另外,对于淡泊随缘的人来说,条件简陋也能安然自在;而对于习惯挑剔的人来说,条件再优越也往往是不完美的。所以,很多时候还是唯心所现,还是由内心的不同需求所决定。
十·其 他
问:有些师父告诉初学者,让他们专门持一种咒,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持咒,而且要观想这个咒语。请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答:持念、观想咒语,也是令心安住的方法。
从我个人的弘法方式来说,倾向于把道理讲清楚,告诉学习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之后对心有什么改变,最后达到什么目标。我希望把这些环节说清楚,让学人了解修行意义,从而生起信心,明明白白地去做。
但人也是挺复杂的,各自有不同需求。有些人要明白道理后才有信心去做,也有些人,听明白了就觉得没有神秘感了,反而没兴趣做。所以,有的师父只提供一个咒语,藏地来传法的上师们通常会这么做。如果学人很有信心,专心持念某个咒语,也能由此完成心行的转化。但如果只是稀里糊涂地念着,本身就很难专注,往往念着、念着就坚持不下去了,那样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问:如果有人处于重病中,该如何引导他们学佛呢?
答:对于处在病痛中的人,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帮助他们。一是引导他称念佛号,以此消除业障,并令精神有所依托。很多患者在病中都会感到恐慌,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作为依托。念佛,既可助其消除违缘,亦可令其心有所属,不再彷徨无措。此外,我们还可以为他做一些善事,如诵经、放生等,将功德回向给他,通过外在力量帮助其减少违缘,增长善缘。
问:佛教怎么看待人的梦?
答:通常来说,梦是妄想的显现,迷惑的显现。所以,佛教中有个词叫做“颠倒梦想”。从佛教观点来看,我们的整个人生就是一场梦,而不仅仅是在睡眠状态下才会做梦。至于通常所说的梦,和意识活动很有关系。此外,还可能受诸多因素影响:有时是一些鬼神进入梦的状态;有时梦中也能感得佛菩萨的示现;有时修行达到一定程度,梦中会出现相应境界;有时是意识超前的感知,会在梦中预知一些将要发生的事;有时是过去生命留下的特别强烈的印象,会在今生乃至很多生中不断以梦境显现相关影像,等等,不一而足。
问:听说居士可以到西园寺学佛,寺方管吃管住,请问现在还是这样吗?
答: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西园寺有个“戒幢佛学研究所”,下设教学部、弘法部、研究部等。研究所不仅招收出家众,也招收在家男众。只要通过相关考核,就可进入研究所学习,食宿全免,每月还发一定补助,只要专心学习即可。这也是“戒幢佛学研究所”的特殊之处。当然,我们对于在家众也有一定要求,除各方面条件合格外,还须具有出家意向。
另外,弘法部也开设了“青年佛学进修班”,主要面向有工作的青年居士,每周六来西园寺上课。为方便外地信众学习,每堂课都有网络直播,无法前来寺院的学员可以通过网络同步学习。我为“进修班”设定了两年的学习课程,包括佛法概论、戒律、道次第、百法明门论等,使在家居士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佛法的基础修学和基本知见。
《柏林夜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