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夜话
2006年7月,济群法师应邀参加“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佛子作修学开示,并与营员们进行了分组交流。本文根据问答部分的现场录音整理。
一·辩证看佛典
问:看过金庸先生的学佛经历,起初他读了一些大乘经典,感觉神话成分较浓,难以接受。后接触原始佛典,觉得很相应,这才对佛法生起信仰。我自己也有同感,毕竟我们受唯物论教育多年,对类似神话的描述很难接受。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金庸先生的说法,只代表他的一家之言。其实,佛经并不像小说或传奇那样,是编出来的,而是由佛陀阐述其亲证经验,再经弟子们记录而成,并不存在神话的成分。
佛教有不同语系、不同法门之分,每个人有缘接触什么,又能对什么生起信心,都取决于他自身的认识。正因如此,佛陀才应机设教,开显种种法门。金庸先生喜欢原始佛典,感觉那才比较平实,只是代表他的根机,他的需要。作为他个人来说,当然有自由选择任何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但是,因此评判其他法门,显然是不合适的。
事实上,大乘经典是以整个法界为平台,蕴涵着更高的知见,更广的视野,更深的修法。在修行上,所要成就的品质和境界也更为高广深远。因为大乘佛教的修行目标是成佛,不仅要成就大智慧,还要圆满大慈悲。
人对世界的认识,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难免有诸多局限。所以,我们不要过于主观地看待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更不要轻率地下结论。有时,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为这是对,那是错。事实上,所有这些只是我们看到的现象,只是我们根据有限经验所作的判断。可曾想过,我们看到的究竟对不对?又能看到什么程度?在证得实相之前,每个人都在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我们看到的,只是被我们处理过的影像,并非客观的真实。
因此在了解过程中,我们应当本着虚心学习的原则,先去理解我们能够理解的那部分,而不是妄加评论。在此过程中,善知识的引导也非常关键,否则我们很可能师心自用而不自知。
二·弘法现代化
问:佛法弘扬是否也面临现代化的问题?现代人应如何弘法?
答:佛法在现代的弘扬,当然需要有契合现代人的表现方式。佛法虽是究竟圆满的真理,但离不开作为载体的文化。在它的流传过程中,也经历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包装。我们今天接受的佛教,是被传统文化包装过的,现代人理解起来确实存在一定困难。如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较以往有巨大差别,这就需要更直接明了、更贴近大众的沟通方式。我们目前所要做的,是把佛法从不适应时代的包装中解放出来,以现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重新诠释,使大众不会因为文字、表达等外在因素而障碍对佛法的认识。
我在弘法过程中,主要把佛法定位为对心灵的认识和改善。事实上,佛法就是究竟的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透彻内心世界,并通过禅定之力彻底解决心理问题,最终导向解脱,导向生命的完善。佛法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世间任何哲学、心理学无法比拟的。
问:法师谈到弘法的现代化,这样是否会使佛教走向世俗化?是否会影响佛法的纯正性?
答:现代化和世俗化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世俗化是带着世俗目的,将佛法作为获取名利等世间利益的手段。现代化则是以当时人们最易接受的表现方式,诠释佛法的甚深义理。
其实,佛教在每个时代都面临现代化的问题。在唐朝,是以唐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在泰国,是以当地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所以,现代化本身是中立的,不存在任何倾向或问题,关键是我们运用得是否如法,是否应机。
佛法的传播,是以契理、契机为原则。不仅要适合时代,更不能背离佛教的根本精神,这就需要如实理解佛陀说法的本怀,所谓“愿解如来真实义”。作为弘法者,应通过闻思、修行来把握佛法本质。若能体悟佛法的真谛,就有资格以任何方式去表现。如果背离佛教的根本精神,那这个现代化就很危险了。
佛教在两千多年的弘扬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误区现象,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对佛法本质的掌握不足或出现偏差造成的。此外,佛教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尤其是当代佛教,是经过十年浩劫的全面破坏后,在改革开放的特殊环境中成长起来,难免存在诸多问题。世俗化的倾向,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当佛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在任何时代都可能存在问题,只是程度不同。但我们不能把这些问题和佛法本身混淆起来,要深信佛陀的智慧是究竟、圆满的,这是学佛者应有的认知。
三·皈依及修学
问:法师最近一直在大力弘扬“皈依共修”,请问,五大要素中为什么如此强调皈依?
答:皈依是佛法的基础,也是佛法的根本,但以往一直重视得不够,这是现在需要特别强调的原因所在。以往的学人,信心较为坚固,也没有如今那么多的诱惑和考验。相比之下,今天的学人不仅自身信心薄弱,更兼外在干扰较多,难免妄想纷飞,游移于各种选择中。
现代人学佛,普遍存在信仰淡化的问题,原因有二,一是对皈依的认识不足,二是缺乏相应的修习。虽然表面看来是在学佛,但原有的生活方式及人生观念并未发生多少改变,并未将生活重心由自我转向三宝。如此,自然难以体会学佛的利益。长此以往,佛法也很难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更不可能成为人生的唯一目标。
所以,当我们确定以三宝为人生究竟皈依后,必须不断进行强化。否则的话,心很容易被各种诱惑带走。同时,我们的习气、烦恼极其深重,若不强化三宝在内心的份量,很难超越原有的不良习性。唯有将信仰提升到人生重心,才能增强免疫力,从而抵挡自身习气和外在诱惑的双重攻击。
你们在这里参加夏令营,因为环境的力量,会觉得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佛法氛围中。一旦回去,很快会转向固有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进入固有的心灵轨道。于是乎,在多数人心中,佛法又会被边缘化,又会成为若隐若现的影子。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当我们身处世俗社会时,更应时时强化自身的正知正念。对皈依的深入修习,正是为了帮助我们强化三宝在心中的地位,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修行。真正发心学佛的人,都必须认真对待,努力修习。具体方法,可参照“戒幢佛学研究所”出版的《皈依修学手册》。
问:佛教讲究真修实证,请法师开示一下基本的实修方法。
答:佛教各宗派有不同的修证方法。但不论有多少修行法门,基础是共同的,必须由下而上地一步步修习。
皈依,是修行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它不仅是基础,本身也是高不见顶的修行法门,甚至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皈依的修行,是以佛法僧三宝为所缘对象。而整个佛法修行,正是念佛、念法、念僧的修行。如《阿含经》的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净土宗的即心念佛、即心是佛,禅宗的即心即佛,及很多佛子熟悉的《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等等,都是皈依的高级修法。
在奠定修行基础后,我们还要了知:修行究竟修的是什么?不论什么法门,归根到底,是对内心的一种训练,是对健康心理的正确重复。所以,我对修行的定义是:摆脱错误、重复正确。不仅修行如此,做世间任何事也都是这样。唯有不断摆脱错误习惯,完成正确重复,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对于佛法修行来说,正确重复的过程,就是完成正念、正见,就是在圆满慈悲、智慧。重复的是正见,就是在成就正见的修行;重复的是慈悲,就是在成就慈悲的修行。反之,如果我们重复的是贪嗔痴,就是在增长内心的贪嗔痴,在成就自身的凡夫品质。我们现有的凡夫心,正是这样生生世世训练起来的。修行,关键要放弃对凡夫心的训练,以这样的力量训练正念,训练慈悲、智慧的品质。
四·以戒为师
问:对于在家居士,是否受持五戒就够了?
答:作为在家人,严格将五戒持好还有些难度。尤其在现代社会,受持五戒会面临很多考验。不杀生就不容易做到,但更难的是不偷盗。现代企业存在很多偷盗问题,常常在有意无意中就会犯戒。至于不邪淫和不妄语,在如今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每天面对这么多诱惑,这么多境界的考验,稍不注意也可能违犯。所以,五戒看似简单,但也不容易持得清净,切莫掉以轻心。
五戒之外,最好还要多受持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信众体验出家生活慈悲开设的方便法门,可以为我们种下出世解脱之因。当然,解脱的根本是生起出离心。唯有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受持八关斋戒才能使我们走向解脱。
问:八关斋戒中“过午不食”的原理是什么?
答: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
和在家戒相比,出家戒主要有两条比较特别,分别关于饮食和男女。关于男女问题,五戒的要求是不邪淫,而出家戒的要求是不淫欲;关于饮食问题,出家戒有“过午不食”一条,为五戒所无。八戒是为培植解脱之因而施设,故这两条与出家戒同。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和色,是凡夫最容易产生执著的两大问题,也是导致生死轮回的根本力量。所以,修行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逐步减少对食、色的贪著。八关斋戒要求“过午不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五·出世与入世
问: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
答:当我们说到出世修行时,往往会联想到出家这种修行方式。若是这么定义的话,似乎与在家居士无关,其实不然。出世可以指出家修行,也可以指出世的超然心态。
作为在家居士,虽不能在寺院、山林过一种远离尘嚣的清修生活,同样要具备超然物外的出世心态,不为世间种种名利声色所染,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出离心。有了这种心态,我们才会过得更自在。
菩萨道,是以入世的悲心修行。但我们要知道,这种入世仍须以出世的…
《柏林夜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