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四講:二行章,舍雜行歸正行
講解:純祥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上一節主要是講爲什麼要舍聖道歸淨土,基礎是“了生死”,在這個目的上做選擇。不要選擇做好人或者是壞人,而應該信佛、念佛,做一個念佛人。不能誤會的是對于那些不想了生死的人來說,當然是要做好人了。很多人並沒有要出離輪回,這樣就談不上聖道門或者是淨土門。這樣就容易誤會怎麼連好人都不要做呢?“了生死”超越了普通的善惡好壞,在“了生死”這個願望上面選擇淨土舍棄聖道。
設雖先學聖道門人。若于淨土門有其志者。須棄聖道歸于淨土。
若你先學聖道門,比如有學過《法華經》、《大悲咒》、或是念《金剛經》的,“若于淨土門有其志者”,就是你有想往生淨土的願望,法然上人非常明確的給你指出選擇“須棄聖道歸于淨土”,非常幹脆的,然後舉了例子:
例如彼昙鸾法師舍四論講說一向歸淨土。道綽禅師閣涅槃廣業偏弘西方行。上古賢哲猶以如此。末代愚魯甯不遵之哉。
淨土七高僧之一的昙鸾大師舍聖道,他擅長中觀的四論,就是中、百、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是聖道系的經典,昙鸾大師舍掉學習《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的講說,一向依淨土叁部經念佛。道綽禅師本來是研習《大涅槃經》的,涅槃廣大,功德不可思議,都把它給放下了。
有一些雜行的蓮友說,以前我念過觀世音菩薩,念過《大悲咒》,做過早晚功課,念過《楞嚴咒》,念過很長時間的《地藏經》,念過《金剛經》,我發願要念什麼什麼的。法然上人在這裏,就舉了二個祖師,說祖師都把以前聖道的那些行持都放下了,就是舍聖道歸淨土。賢士哲人祖師都沒有兼行,都把雜行放下來了,像我們這種愚癡、沖動的人你還不舍聖道歸淨土嗎?像我們這種級別的,肯定是沒法跟昙鸾大師比的,沒辦法跟道綽禅師比的。我們以前還不明確,那麼在這裏,你就應該非常明確,如果你有志想往生淨土,就應該做選擇:舍聖道,專行念佛。
如果你不聽,那就有違法然上人的勸化,跟昙鸾大師、道綽禅師的榜樣相違背,更主要的是與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和阿彌陀佛的本願相違背,你就不聽佛的話,那麼往生淨土的志願就得不到,什麼時候聽,就什麼時候再滿足去吧。
問曰。聖道家諸宗各有師資相承。謂如天臺宗者慧文·南嶽·天臺·章安·智威·慧威·玄朗·湛然次第相承。如真言宗者大日如來·金剛薩埵·龍樹·龍智·金智·不空次第相承。自余諸宗又各有相承血脈。而今所言淨土宗有師資相承血脈譜乎。
淨土宗有沒有傳承呢?如禅宗有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迦葉尊者傳給阿難,阿難傳給菩提達摩,菩提達摩傳給慧可,再傳給六祖慧能,這個叫師資相傳。這裏法然上人又舉了天臺宗的祖師慧文大師,章安大師、智威大師、慧威大師、玄朗大師、湛然大師,這就是天臺宗祖師的次第相承。就像父傳子,子傳孫似的血脈相聯,淨土宗怎麼傳承的呢?
答曰。如聖道家血脈淨土宗亦有血脈。但于淨土一宗諸家不同。所謂廬山慧遠法師·慈愍叁藏·道綽·善導等是也。今且依道綽善導之一家論師資相承血脈者。此亦有兩說。
法然上人說淨土宗也有,淨土宗的血脈傳承有不同的說法,法然上人主要是依道綽禅師和善導大師,依道綽和善導往上推,也有二種說法。
一者菩提流支叁藏·慧寵法師·道場法師·昙鸾法師·大海禅師·法上法師(已上出安樂集)二者菩提流支叁藏·昙鸾法師·道綽禅師·善導禅師·懷感法師·少康法師。
昙鸾法師接受《往生論》是從菩提流支大師那裏得到的。昙鸾法師與道綽禅師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過了多少年以後,道綽禅師看到昙鸾法師寺院裏的遺迹,是這樣的一個繼承。善導大師是在道綽禅師在世之時去親近道綽禅師,懷感法師是善導大師的弟子,少康跟懷感也沒有直接的關系,這是淨土宗的祖師。我們看《教行信證》裏,親鸾大師立了淨土宗七位祖師,從龍樹、世親、昙鸾、道綽、善導、源信到法然,淨土教祖師的血脈情況與禅宗、天臺宗還是有不同的,他們基本上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並沒有間斷過,但是淨土宗是有間斷的,並不是口對口的傳承,這是第一章的內容。
第一章總結:主要是建立淨土宗,重點的內容是舍聖道歸淨土,淨土宗依叁部經、祖師的傳承,跟選擇有密切的關系,如果你有志向往生淨土的話,就舍聖道歸淨土。
第二章 二行章
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而舍雜行歸正行之文
你選擇舍聖道歸淨土,歸了淨土以後要接著再選,淨土教裏面有正行和雜行,就像市場買東西一樣的,精挑細選,你不會選有人帶著你選,由大智慧的法然上人來幫你一條一條的選,他也是依善導大師的。
觀經疏第四雲。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善導大師在淨土裏面立正雜二行,結論就是你要舍雜行歸正行,
依《往生經》說的去行的人,就是正行,因爲《往生經》就是淨土門、淨土教,這裏有五種: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是名爲正。
五正行是: 1.一心專讀誦淨土叁部經 2.一心專思想觀察憶念極樂淨土依正二報莊嚴 3.一心專禮專拜阿彌陀佛 4.一心專口稱“南無阿彌陀佛” 5.一心專稱揚贊歎供養南無阿彌陀佛
這些都是直接對著阿彌陀佛的、淨土叁部經的,你若對著別的佛、讀到別的經上就不太對頭,思想觀察憶念也都是極樂淨土的依報和正報,清淨大海衆菩薩和寶樹蓮花都不離開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念佛就不能念別的佛,就是一心專稱彼佛,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就不是釋迦牟尼佛呀,藥師佛呀,供養也是專門供養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選擇,因爲你要立志去阿彌陀佛那裏,就要認對了門,你也用不著搞那麼多的親戚,一個就行了,就要專心,這就是專行。
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在五正行裏,又有正中之正,就是念佛稱名,因爲稱名是正定業,這個是法藏菩薩本願選擇的行,是無量壽的正定,所以再選擇就應專念佛。這是一重一重的,把其他的篩掉了就剩五個了,全部跟阿彌陀佛有關,你說我是磕頭好呢,還是念經好呢?還是念佛好呢?就是念佛好,這是非常明確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
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
除了正中之正的稱名念佛外,其他的則稱爲助業,因爲你沒有離開阿彌陀佛,若離開了阿彌陀佛,就稱不上助業了,那個行也叫行,但叫雜行,助行都不算了。
助行與雜行的差別:疏雜之行是回向得生,“疏”是與阿彌陀佛疏遠;“雜”是不純,不但疏遠、還不純,亂七八糟的。這個行就是你的叁業的修行,做其他的需要回向,沒有完全說不能往生,回向也是可以得生淨土的,但是這個“生”是生化土的,並不是生真正的報土,你必須回向,回向就是發願。
我們認識這些都是很實用的,指點你往生淨土,達到這個目標要怎樣的修行呢?就是舍雜行歸正行。
私雲。就此文有二意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初明往生行相者。依善導和尚意往生之行雖多大分爲二。一正行。二雜行。初正行者就此有開合二義。初開爲五種。後合爲二種。初開爲五種者。一讀誦正行。二觀察正行。叁禮拜正行。四稱名正行。五贊歎供養正行也。第一讀誦正行者。專讀誦觀經等也。即文雲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是也。第二觀察正行者。專觀察彼國依正二報也。即文雲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是也。第叁禮拜正行者。專禮彌陀也。即文雲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是也。第四稱名正行者。專稱彌陀名號也。即文雲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是也。第五贊歎供養正行者。專贊歎供養彌陀也。即文雲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是名爲正是也。若開贊歎與供養而爲二者可名六種正行也。今依合義故雲五種。次合爲二種者。一者正業。二者助業。
往生之行有正行和雜行,正行是有得的,雜行是有失的。正行之中又分爲五種,五種是打開來說的,合起來有二種,一種是正定之業,二種是助業。
初正業者以上五種之中第四稱名爲正定之業。即文雲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是也。
這是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之中專門發的一願,就是“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恣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這個就是佛願,你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不管你是走路的時候,還是住在那裏、坐在那裏的時候、還是躺著,不問時間、節氣,長、短,念念不舍者,這個業就是正定業,正定的名稱來源于佛願所成就的,所以這個業才是正定業。
次助業者除第四口稱之外以讀誦等四種而爲助業。即文雲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是也。問曰。何故五種之中獨以稱名念佛爲正定業乎。答曰。順彼佛願故。意雲。稱名念佛是彼佛本願行也。故修之者乘彼佛願必得往生也。其本願義至下可知。
念佛就是阿彌陀佛本願的行持,念佛行就乘彼佛願必得往生。修行也有差別,“修”就好比像蓋房子,你一點一點蓋出來,然後再住進去用了。你本來沒有往生的願望與信心,通過念佛的方式把他修出來,然後成就了信心,再念佛就是如實的行。所以“修”和“行”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修”就是創造出來一個東西,專修念佛修出來然後啓用“行”。“修”也是“行”,“修”注重在創造的過程,專修就…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四講:二行章,舍雜行歸正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