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九講:叁輩章
講解:純祥法師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裏依止哪個善知識特別重要,《選擇本願念佛集》根本的依止,除了淨土經典之外,專依善導大師,提出的依據首先在善導大師的著作裏找,淨土宗有十叁位祖師,爲什麼要專依善導呢?善導大師能夠圓滿的顯明佛經的正意,《正信念佛偈》裏說:善導獨明佛正意,很多祖師也解釋,但解釋得不夠圓滿。現在傳播淨土教的善知識也有這樣的,有的人解釋得與佛經比較相應,有的就偏頗不圓滿。法然上人隨時都依善導大師,隨時想到善導大師怎麼說?我們念佛時有的蓮友說這個人這麼說,那個人那麼說,我們第一個想法應該想到《無量壽經》裏怎麼說,《觀無量壽經》裏怎麼說,《阿彌陀經》裏怎麼說,如果那人的說法跟淨土叁經相應就聽,不相應就不需要聽,心的堅定跟經的學習有關,遇到問題首先要想到淨土叁經,如果有不理解,就聽聽善導大師對淨土叁經的解釋。下面學第四章:叁輩章
《無量壽經》雲: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叁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問:上輩文中,念佛之外,亦有舍家棄欲等余行;中輩文中,亦有起立塔像等余行;下輩文中,亦有菩提心等余行,何故唯雲念佛往生乎?
法然上人把第四章定爲“叁輩念佛往生之文”,叁輩往生是《無量壽經》裏面的說法,法然上人把叁輩往生都稱爲叁輩念佛往生,有人會問:依經文上輩、中輩、下輩都有其他的修行,爲什麼專門說念佛往生呢?好多人就不太清楚,會起疑問,法然上人幫我們解除疑問:1.往生還需要再做多種修行嗎?專門念佛能不能往生呢? 2.專門念佛和多種修行之間有什麼關系?
答:善導和尚《觀念法門》雲:佛說一切衆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盡得往生。依此釋意,叁輩俱雲念佛往生也。
善導大師對叁輩往生的經文這樣解釋:佛說一切衆生的根性是不同的,根性就像種子一樣,有的人有智慧、有的人沒有智慧;有的人有福報、有的人沒有福報;有的人出家、有的人在家;有的人發菩提心、有的人不發;心也有不同,興趣也不一樣,根性差別不同,有上等的根性、中等的根性、下等的根性,但不管什麼根性,佛全部勸專念無量壽佛名,都是一向專念。叁輩都是念佛往生,念佛都有臨終的迎接,因此就盡得往生,所以把叁輩的往生都說成是念佛的往生。
問:此釋未遮前難,何棄余行,唯雲念佛乎?答:此有叁意:一爲廢諸行歸于念佛而說諸行也。二爲助成念佛而說諸行也。叁約念佛、諸行二門各爲立叁品而說諸行也。
上面的解釋說叁輩都有念佛往生,但叁輩之中有其他的修行,怎麼丟下不說而專說念佛往生呢?這裏有叁層意思:1.爲了廢除、舍棄諸行,歸于念佛而說的,諸行的修行方式爲廢而說。2.爲幫助念佛的行而說,諸行的修行方式爲助而說。3.念佛分叁品,諸行也分叁品,就跟你的選擇有關系,淨土教有自力和他力,這就是自力修行和他力修行的關系。
一 爲廢諸行歸于念佛而說行者。
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說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此等諸行的修行方式呢?是爲了廢棄這些諸行,勸導衆生歸于念佛而特意說出的。
善導《觀經疏》中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上輩之中雖說菩提心等余行,望上本願,意唯在衆生,專稱彌陀名,而本願中更無余行。叁輩俱依上本願,故雲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也;若念佛外亦加余行即非一向,雖先說余行,後雲一向專念,明知廢諸行,唯用念佛,故雲一向。
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裏講定善和散善的二種修行都是有利益的,但佛的本願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是讓衆生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佛的本願意思是讓我們一向專稱無量壽佛名。《無量壽經》叁輩往生中是說了出家發菩提心等種種修行,但這跟本願的選擇不是一回事,本願的選擇只有一個,乃至十念才是本願,其他諸行本願裏沒有說,所以依本願就是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一向,就是一個方向念佛往西方,如果修發菩提心或是舍家棄欲諸行,有可能就不是專門向西方,爲斷除貪心、嗔心、積累福報就走偏了,比如一會兒覺得嗔心太重想降低,火河在南,就跑到南方去了,一會兒又覺得貪心太大想念佛減弱,水河在北,一想又偏到北邊去了。很多蓮友到廟裏做各種善行,每一個善行都有因果回向,做之前心中都有一個盤算計較,想增加福報或是甯靜健康,有些蓮友特別注重吃素,有的特別注重放生,如果以這些作爲往生的資糧,就不是一向,我們是非常不容易一向,甚至從來都沒有真實一向過。一向專念就是以念佛爲唯一的真正的修行,阿彌陀佛選擇一向專念作爲本願,用這種方式來救度你,其他的諸行跟往生的關系比較遠,對于你來講就是專門念佛,把其它的全部廢舍,就是執持名號,一直往西一向專念,念佛的目的就是爲了往生。
二 爲助成念佛說此諸行者:此亦有二意:
(1)以同類善根助成念佛,善導和尚《觀經疏》中,舉五種助行,助成念佛一行是也;具如上正雜二行之中說。
同類助成就是身口意叁業全部都以阿彌陀佛爲中心,有五種:1.一心專讀誦淨土叁部經2.一心專思想、觀察、憶念極樂淨土依正二報莊嚴3.一心專禮、專拜阿彌陀佛4.一心專口稱“南無阿彌陀佛”5.一心專稱揚、贊歎、供養阿彌陀佛。
除了一向專念稱名念佛之外,身業對著阿彌陀佛禮拜磕頭,口業稱揚贊歎阿彌陀佛,意業作願觀察、回向、供養,身口意叁業都可以供養,都是直接向著阿彌陀佛,除了念佛以外的,拜佛、誦經、觀察、作願等,這些都是同類助成。
(2)以異類善根助成念佛。上輩正助者,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者是正行也,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等者是助行也,謂往生之業,念佛爲本,故爲一向修念佛,舍家棄欲而作沙門,又發菩提心等也。就中出家發心等者,且指初出及以初發,念佛是長時不退之行,甯容妨礙念佛也?中輩之中亦有起立塔像、懸缯、燃燈、散華、燒香等諸行,是則助成念佛也;下輩之中亦有發心,亦有念佛。
不是以阿彌陀佛爲中心的修行就叫異類助成念佛,上輩中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正行,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等是異類善根的助成念佛,出家和發菩提心的修行是能夠幫助念佛的,念佛是長時不退的修行,只有念佛才能得到往生的利益,出家和發菩提心是剛開始修行,也是念佛的助行,要以念佛爲主,念佛之中包括了發菩提心在裏面,不要在念佛之外另外的修學發菩提心。修學淨土就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要因修行發菩提心而妨礙了念佛。
法然上人把異類助成也算成了念佛修行,比較寬松,我們做得較多的是起立塔像,哪裏有修廟呀去捐點錢、給佛貼金、立根柱子、做幡蓋、佛前點燈、燒香等做這些中輩修行,做這些對念佛有助成的作用,對于沒有接觸過淨土教的人,到廟裏去做這些修行,可以進一步的引導他來念佛。
我們專修念佛,佛讓一向專念,有的人就聽佛的話,就一向專念,有的人的自力心比較強,覺得還是要去做點功德,不做怎麼好意思呢?還是很喜歡去做燃燈、燒香之類雜行,就不聽佛的話,法然上人把這些叫異類助成,當然這些最後還是要歸于念佛,但有些人可能就不去念佛了,不念佛就不是什麼助成了,就停在這裏了,比如說就光燒香不念佛了,如果又去散花燒香又去念佛也叫異類助行,但這是寬松的說法,是爲了給他一個安慰,這樣的修行效率比較差,我們要一向專念。
叁念佛諸行各爲立叁品而說諸行者:先約念佛立叁品者,謂此叁輩中通皆雲: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此叁輩中通皆有菩提心等諸行。
叁輩也叫叁品,都是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一向專念也是有差別的,雖然都不做別的修行,同樣都是念佛,但也有念得多和念得少之分,上輩的一天念好幾萬,中輩的念得少一點,下輩的就更少了,乃至十念,乃至一念都有,依念佛來分有信心的強弱,分成了叁輩。源信法師在《往生要集》裏就說念佛有深有淺,叁輩也都有發菩提心,依發菩提心也分成叁個等級,這裏說法比較複雜,就是不論是叁輩的深淺還是發菩提心的深淺,核心全部都是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初義即是(1)爲廢立而說,諸行爲廢而說,念佛爲立而說;
真實行就是依立而說,諸行爲廢而說,二者比較取舍,舍掉其他的修行,一向專念,故意把諸行跟念佛放在一起,比較看是念佛的利益大還是諸行的利益大,比如爲了顯示一個人很富有,特意找一個窮人跟他比一下,富有的人顯得更富有。
爲廢而說諸行也一樣,爲了把念佛修行的好處立起來,所以才講發菩提心、出家什麼的,講那些並不是讓你出家、發菩提心、去廟裏燒香,是讓你跟念佛比哪個更殊勝,不比就不知道哪個更好,爲了廢掉諸行稱念佛的好處,爲廢而說諸行,爲立而說念佛,二個擺在一起就清楚了,讓你取舍,念佛確實是比做其他的好,你自然的就一向專念了。
(2)次義即是爲助正而說,爲助念佛之正業,而說諸行之助業;
有的人不是一下子就能夠比較出來,覺得諸行中有小乘和大乘的善,比惡行要好,要積累功德一點點的登上來,並不能一下子比較得出念佛很好,就像買東西,先買一點次品的用一下,再逐漸的往上買,這樣才感到哪個更好,哦,原來還是念佛好。
人有不同的根機,要求也不能全部都一樣,有的人就是不舍諸行,自力心比較強,只有自己做了才放心,就覺得只有做了對念佛才有幫助,阿彌陀佛的淨土,怎麼也要幫他加點磚添點瓦嘛,怎麼好意思一點都不幹呢?就非要去幹,總覺得做了就對阿彌陀佛有幫助,做了念佛才能增強信心,這是爲助而說,依佛的本願就是一向專念,但到了衆生這裏就不是這樣的了,就是要比較一下。
(3)後義即是爲傍正而說,雖說念佛諸行二門,以念佛而爲正,以諸行而爲傍。故雲叁輩通皆念佛也。但此等叁義,殿最難知,請諸學者,取舍在心。今若依善導,以初爲正耳。
強調念佛爲正,諸行爲傍,叁輩之中雖然都有諸行,但都要以念佛爲歸,法然上人在這裏對淨土教念佛的人說,還是讓你自己選,把決定權交給你,實際上最後的決定權也得交給你,因爲經說的,祖師說的,最後還沒有你自己說的大,我們是自己的老大,最後到底是聽誰的?還是要聽自己的選擇,取舍在心,還是你自己看著辦吧,要是依善導大師,就是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沒什麼啰嗦的。
問:何壽經叁輩之中皆雲念佛?至觀經九品,上中二品不說念佛,而至下品始說念佛也?
《無量壽經》裏有很明確的經文,叁輩都有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都是念佛往生,《觀經》就沒有說九品都是念佛往生,《觀經》上品上生裏說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發慈悲心,修行六念,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慈心不殺。上品中生要解第一義谛,深信因果,這裏沒有講要念佛,上品下生要發無上道心,都沒有明確講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中品上生要受持沙彌戒和出家戒,八關齋戒,回向發願往生,中品中生是一日一夜持戒,中品下生是在家孝養父母,行事仁慈,上品和中品裏面沒有說念佛,中品下生講到臨終時遇到善知識講阿彌陀佛的本願,到了下品才開始講阿彌陀佛的本願念佛,爲什麼《觀經》裏沒有講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答:叁輩之中皆有念佛,九品之中何無念佛乎!故《往生要集》雲:若如說行,理當上上,如是隨其勝劣,應分九品。然經所說,九品行業,是示一端,理實無量。故知念佛亦可通九品。
九品都是念佛往生,按道理上品上生的人是一向專念,九品是根據念佛的勝劣情況分的,所以源信法師把念佛與九品往生直接的聯系起來,善導大師在解釋《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裏說,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九品往生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叁心,叁心就是信心,信心就是念佛,雖然沒有明說,但九品往生分別都講了回向發願,發願就是願生的心,裏面就包含了念佛。
觀經初廣說定散之行,普逗衆機;後廢定散二善,歸念佛一行;所謂汝好持是語是也,故知九品之行,唯在念佛矣!
《觀經》九品的往生跟《無量壽經》叁輩的往生一樣,都是念佛往生,有人不清楚,會根據《觀經》裏有些地方沒有講念佛,就變成不念佛也能往生了,源信法師講九品的往生也是一向專念,這就是真實教與方便教的差異,《無量壽經》是淨土的真實之教,都是直接說的,叫弘願門,《觀無量壽經》是要門之教,念佛都含在諸行裏面,不是直接就看得到,九品裏雖然沒有直接說要一向專念,但都藏在了經文裏,祖師怕你看不到裏面的深意,引導你更深一步的了解。
佛經的解說是有難度的,若表層粗看經文,中品的人就是要持戒,想中品往生定要持戒,發菩提心才能當上品的,我就聽蓮友說過:哪個法師說了,只有出家的人才能上輩往生,這是依《無量壽經》裏說的,上品往生依《觀經》裏說都是有要求的。我們依《無量壽經》不管是叁輩還是九品,全部都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念佛就是上上品,依佛的本願就是一向專念,慢慢的成就信心,一心一向,一心就是信心,一向就是專念,安心和起行,開始時做不到一心先擺樣子,如果聽佛的話可以不管別的,就是專門修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錄音:白蓮花 整理:如意 審核:純祥師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九講:叁輩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