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二講:攝取章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二講:攝取章

  講解:純祥法師

  學習淨土法門次第很重要

  佛法裏的次第很重要,淨土法門念佛分二邊,一邊是衆生,一邊是佛,《佛說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都是先說佛和淨土。《無量壽經》很明顯,後面才講衆生的五惡、五痛、五燒,前面講極樂世界;《佛說阿彌陀經》先講淨土莊嚴,後面說釋迦牟尼佛于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算是很簡單說了,二本經的次第一樣,先說佛,後說衆生;《觀無量壽經》從阿阇世五逆罪開始,經文次第爲什麼要提醒大家?我們念佛用心的次第比較重要,不管什麼樣的根基,依據淨土真實教的根本經典,入門直接從了解阿彌陀佛淨土本願開始。

  《選擇本願念佛集》把本願放在第叁章,法然上人想通過這本著作建立淨土宗,把聖道和淨土放在一起,依《無量壽經》選擇淨土教作爲“了生死”的方法,放棄聖道門。入了淨土門後,選擇念佛就依了本願,本願就是佛的因果。提醒的目的就是淨土法門與其它法門的不同,其它法門從叁皈依開始,叁皈依的前面有個基礎,就是相信善惡因果業報,再一點點的增上,直至成就圓滿的佛果。淨土教的用心不是要先信因果業報、戒律、禅定、菩薩道的次第,即使沒有這些基礎也沒有關系。法門不同修學的次第就有差異,聖道的次第通常要相信因果、忏悔業障、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法門從佛開始,即使有聖道的次第,也都是在佛願的統領下進行。這一點很重要,學習重點在了解佛,不在于反過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反而是最後,其他法門最先要了解的東西,對于念佛人來說,可能是最後才了解到的,從《無量壽經》就可以感受到。

  做事情次第特別重要,我們一再講佛的願力和淨土,如果你一定要想先了解相信因果、做好戒、定、慧,就顛倒了次第。通常法門的用心是相信通過前面的基礎才能達到後面的,這不是淨土法門,各種法門的要求不一樣,特別說明這一點,學得好不好,得不得利益,跟次第和用心有關,按照一定的次第,法門就很省力;次第不對可能就很費力,《選擇集》是先引《大經》,後引《觀經》,重點都是集中在選擇本願念佛上,下面學第七章攝取章。

  彌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攝取念佛行者之文。

  《選擇本願念佛集》前六章主要從《佛說無量壽經》裏集選:選擇、本願、念佛的方法,第七章攝取章開始選《觀無量壽經》中的經文,前面本願章到利益章裏主要還是在講“法”的那邊,“法”的方面顯明專修的利益很充分,到了攝取章講“機”的這邊。爲什麼要念佛而不去做別的修行?前面講念佛的利益最大,這裏講阿彌陀佛的光明只攝取念佛人,念佛才被阿彌陀佛的光照攝,其它修行就不被照攝,說法依《觀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雲: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同經《疏》雲:從無量壽佛,下至攝取不舍已來,正明觀身別相,光益有緣,即有其五:一明多少,二明多少,叁明多少,四明光照遠近,五明光所及處,偏蒙攝益。

  這是《觀無量壽經》定觀的第九觀,真身觀的經文。善導大師解釋說:觀身就是觀阿彌陀佛的色身、真實身,身是一個別相。阿彌陀佛的光明,利益有緣衆生,光明的攝取有五個特點: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照射遠近十方世界,範圍很大分成好多個層次,一一光明所到之處唯攝念佛人,光明是從阿彌陀佛的身上放射出來的,相好裏放射出光就是來攝取我們,這裏先引經文,再引善導大師的解釋文。

  問曰:備修衆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答曰:此有叁義:

  法然上人的選擇性特別強,非常鮮明,把二個擺在一起,就是讓你念佛。 “備修衆行”是叁福之行,包括《佛說無量壽經》裏叁輩的修行,回向發願都能夠往生,叁輩九品皆得往生,爲什麼“佛光普照”只照攝念佛的人,念佛以外做其它修行的就不照?佛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所有的地方、人都照,光並不是不照,但是只攝取念佛的,別的好像就是照而不攝了。“照”和“攝”還是二個層面的。這裏突出念佛,佛的光就照著你、攝取你,經文這樣說,爲什麼是這樣的呢?有叁個方面的意思:就是親緣、近緣、增上緣。

  一明親緣:衆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衆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衆生。彼此叁業,不相舍離,故名親緣也。

  親緣是心常憶念、口常稱念、身常禮敬,身、口、意叁業都緣于阿彌陀佛,當然就跟阿彌陀佛是親近的關系,親就是近,在佛的近距離裏,在叁業相近的境界裏。光明照射我們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光明能夠破除無明障礙,真正的力量來源于佛的光明。身口意與佛相關聯,佛就有光明能夠破壞你的業障、打開你的智慧。搞別的就沒有光明,沒有光明就不行,二者的差異太大了,不是一點點。跟佛親近和不親近就是天地懸隔,有佛的光,佛光就是佛果上的功德力,經過久遠長劫成就的、究竟智慧的金剛力量,這個力量才能夠對治我們的問題,所以非常非常重要。

  二明近緣:衆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願見佛是心願,是帶有願望的情感,情感是人比較真實的顯現,你口裏念一下佛容易念,拜一下佛也容易拜,但心裏真正願意見佛就不容易。很難做假,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所以願見佛就是親近。我們多數人就算是來學習,來念佛,但心裏不見得願意見佛,這完全可能。

  願的力量相當大,只要有心願,《無量壽經》裏釋迦牟尼佛讓阿難尊者禮拜阿彌陀佛,阿難尊者一拜,“佛即應念,現在目前”,“衆生願見佛”的解釋就是依《無量壽經》裏的,阿難尊者就是代表我們,拜佛故名近緣,“願見”願裏就帶有“信心”的意思,阿難一拜,無量壽佛放大光明就照著願見的人。有蓮友不太相信,好像願意見佛,佛就在這裏?不太理解,依《無量壽經》就是這麼講的,不能按照你自己的想法,經上就是這麼說的,從信佛的角度講,佛這麼說就是這回事,你自己東想西想沒有意義。

  叁明增上緣:衆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緣就是條件,世間做什麼事情都要具備條件,佛法特別注重緣起,“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種從緣起,如果沒有這個緣,流轉到今天就是沒有成佛的種子,佛種不發用就不能進入到佛道裏來,緣特別重要。佛法裏面緣的解說有很多類,善導大師就講親緣、近緣、增上緣,增上就跟佛的距離更近,緣分親近增上。增就是除掉你的罪,跟佛有距離來源于我們有罪,念佛除了罪就跟佛的距離近,臨終時佛來迎接,各種的邪業不困擾,沒有能夠障礙的,所以叫增上緣,念佛跟臨終接引也有這種關系,現在念佛,臨終接引就更容易。

  自余衆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

  善導大師的這句話也特別有名,淨土宗裏經常提到,就是說持戒、發菩提心、布施供養的各種修行也是善,但是若比念佛就不能比了。念佛,佛的光就來照你,就厲害了,你自力的各種修行雖然也是善,不能說不好,但跟念佛是不能比較的,所以要專念佛。不贊別的,就贊念佛,《選擇集》裏法然上人幾乎每一句話都是說“選擇本願念佛”,每個地方都定得很穩定,念佛是殊勝的,好多人聽了還是沒有感覺,再怎麼說,橫說、豎說、熾燃說都不起作用,所以佛的善業力不可思議,衆生的流轉業力也是不可思議,聽了很多、學了幾年的課程都沒有作用,這也很正常,佛陀弟子都有這樣的,有會背叁乘十二部經的弟子都是誹謗佛的,並不是代表來聽課了,就真的信受了。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這是根據《無量壽經》十八願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阿彌陀經》中“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六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以此二經中的經文,廣贊念佛功能的殊勝,祖師解經不能亂說話,要有根據,我們念佛要說服自己,念佛是很好的修行,也要根據佛經。前面《觀經》講光明,後面講名號,光明和名號是一體的,名號的本質就是光明,所以念名號和聞其光明是一樣的。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例非一也。廣顯念佛叁昧竟。

  《觀經》裏面定善和散善的文中也標,阿彌陀佛的光明照攝念佛人,散善裏的叁心,包括下品的往生都是講專念彌陀名號得生的,此例非一。善導大師《觀經疏》解釋這段經文都是對治我們的,“念佛”就是“信佛”,“信心”就是“念心”,不信就不念,“信”變成自然“念”,“信”是不間斷的,不念時都在,“念”顯出來就是口稱或是憶念。顯念佛叁昧竟是《觀經疏》裏從衆生邊講念佛,結什麼緣分就會有什麼樣的業果,做其他修行發心不同、起行不同、作業不同,緣就不同,我們全部都是跟阿彌陀佛的緣分,以這個爲條件,就是往生到淨土裏邊去的。

  《觀念法門》雲:又如前身相等光,一一遍照十方世界。但有專念阿彌陀佛衆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舍,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

  剛才有蓮友問,善導大師專門提了阿彌陀佛的心光,阿彌陀佛的光明分了好多,有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十二種光,這裏又提到心光,其實這是名稱不一樣,本質都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光。衆生有身、有心,佛心跟衆生心相對,照…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二講:攝取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