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射心的方面就是心光,因爲有我們就有佛,有我們心裏的黑暗,就有佛的心光來照射,心光和身光只是功用上顯示不同,本質上不是二個。信阿彌陀佛,佛就是光明,光明是表達而已,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光,佛是不可思議、超過語言的,佛光不是我們的境界,用一個字來表達就是“光”,“光”能夠除去黑暗無明。
我們流轉的根本就是無明,無明就是心裏沒有光明,黑暗無明就對真實相看不清楚,包括對因果業報、自己的命運、對阿羅漢、佛菩薩的境界都看不清楚,是痛苦與苦惱的根本,只要把無明解決了,所有的就都解決了。但淨土法門不是直接斷除無明、顯明真相,是一種特殊的方法,讓我們發願往生,轉生到淨土之後,見到佛再覺悟,有無明煩惱不管他,帶著煩惱發願往生淨土,不是現在就要把它斷除掉,這是淨土法門次第。無明能激發煩惱、貪心、嗔心,就造罪,通常的方法就是通過戒、定、慧對治斷除它,淨土法門不是直接用戒、定、慧把無明轉成光明解決掉,就帶著煩惱、無明,乘佛的力量發願往生到淨土裏面。念佛的時候,佛的光明照射攝取我們生在淨土裏,照射不是說馬上就像禅宗一樣開悟、或是聖道證得阿羅漢果、菩薩的果位,追求智慧就偏離了往生的方向,稍微的走偏一點想現在就獲得智慧,不太追求往生就偏離了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就是先往生。
佛法力量畢竟來源于佛的光明,這就是善巧,因爲我們這一類的衆生跟佛的距離比較遠,佛就設計了本願念佛的方法,用光明來照射我們。你念也念了,但要想直接的體會一下、或看到,是有難度的,前面緣分的功用在于解除我們往生的障礙,並不是要清除你別的東西,就是達成你的往生,不能偏離了。
私問雲:佛光明“唯照念佛”者,“不照余行”者,有何意乎?答曰:解有二義:一者親緣等叁義如文。二者“本願義”:謂余行非本願,故不照攝之;念佛是本願,故照攝之。故善導和尚《六時禮贊》雲: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爲強。
這個問題與前面的是次第關系,前面講其他的善行也是善,也能往生,但是佛光只照念佛者,下面問爲什麼只照念佛者呢?從衆生邊回答就是親緣、近緣、增上緣,從佛那邊很簡單,本願就是這樣的,法藏菩薩發願要成就無量光照射衆生,叫阿彌陀佛就是他光明無量照十方國,是他的本願,照射方法光明有不可思議性,名號跟光明是一個組合,名號叫方便法身,光明好像看不見,也沒有辦法用,但有名號後就可以用了,我們就可以跟阿彌陀佛的光明建立起因緣來,這就是爲什麼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原因。
其他的佛沒有這個組合,所有的佛都有光,有的照得遠一點,有的照得近一點,但他們沒有跟名號組成“乃至十念”往生的關系,即使是有緣分,念他的名字也沒有往生的利益,這就是佛菩薩度衆生的秘密,很難測度,爲什麼是這樣呢?當初法藏菩薩發願時,五劫思維在想什麼?要成爲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佛,光明要去照耀衆生,因爲衆生是無明黑暗的,光有佛“照”不行,一邊是不能完成任務的,度衆生要跟衆生建立起緣分,光明照到是一個條件,還要成就名字,要讓十方的佛來稱揚,就跟光明組成了一個結合,這樣衆生就能“聞”到光明名號,進入到佛的光明之中,稱念就能夠得到往生。度衆生的方法就像藥方一樣,要去度一個不信佛的人太難了,不要說讓他信佛、成佛,教育人都是很難的事情,佛不單是教育我們,更是要把我們從苦海裏救度出來,救度出來是需要方法的,我們現在進入的正是佛所設計好的方法裏,就是“選擇本願念佛”。
這個環節很難想像、不可思議,祖師講了很多原因選擇本願念佛,因爲我們有很多的不明白、懷疑,就跟你講這些道理,道理後面還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光明就能夠破除,有懷疑沒有關系,沒有懷疑不容易明白很多東西,但懷疑到後來建立信心時就由疑轉信了,不能自始自終都是懷疑,懷疑就是障礙,從無明而來,看不清楚就是無明煩惱。對佛救度沒有信心就有很多的搞不懂,在能搞懂的範圍內,有了懷疑後通過用心學習在能清除的範圍內清除掉,一部分道理可以講,有些講不出來、不可思議的,就有清除不到的地方,不能清除的那部分非得要搞明白是不可能的。
但好多人太懶惰,好像沒有什麼懷疑,這也不太對頭,開始不懂的也不懷疑,想也不想,這就是在往生這件事上沒有真正的認真,沒有真正想去求往生,障礙就看不見,不去考慮爲什麼有這些困難,這樣就永遠的停止不動,好多蓮友學習了蠻長時間,按照正常的就應該獲得信心,老是沒有什麼進步就說明沒有真正用心。懷疑並不可怕,在信的基礎上懷疑還是可以解除很多問題的,本來有信心了也就用不著老是這麼學,阿彌陀佛的本願講來講去都是對著我們的問題而來的,不管是佛經還是祖師的解釋,哪個方面都是針對我們的無明、懷疑。善導大師這個偈子也是很有名“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爲強。”念佛還是落在本願上,本願就不是我們自己的想法,本願屬于佛,不屬于我們,非常簡單,你就要聽命令,就要信。
又所引文中言:“自余衆善,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者,意雲是約淨土門諸行而所比論也。念佛是既二百一十億中所選取妙行也,諸行是既二百一十億中所選舍粗行也,故雲全非比校也;又念佛是本願行,諸行非本願,故雲全非比校也。
當初法藏菩薩就是在世間自在王佛的引導下,演出了二百一十億全法界諸佛淨土之行,淨土之行也就是度衆生,選擇用念佛的方法清除障礙讓我們往生,這就是法藏菩薩當年給我們配的藥方,其他的行沒有要,當初都已經舍掉了,不在藥方裏,都篩掉了,最後配成了這一味藥,開方子是一個方面,揀藥又是另外一個方面,法藏菩薩揀了藥,再經過很長時間配這個藥,現在就是給我們用,你現在不要另外去配,這個藥就直接吃好了。“故雲全非比校也”不要去比,堵死你的懷疑心,重點都指到念佛上,簡直說了一萬句,就是念佛。
不過經常來聽課的蓮友,因爲講得太多了,表面意思聽到了是容易的,關鍵是要從內心裏面接受本願,一般先從形式上接受,別的不做了,因爲凡夫特別執著,一說念佛,其他的什麼也不幹了,只有這個才是,在初級階段就這麼幹,更主要的是要在深心裏接收本願。跟本願作對的就是自己,佛的本願就不是我們的願望,我們都是有願望的,一搞到你那裏就不是本願了,理解本願特別簡單,就不是你的想法,是佛的想法,如果這二個相碰,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入于本願,這個好硬的!我們每個人固執得不得了,就是不放棄自己的想法,我幹嘛要聽佛的呢?我還有什麼意思呢?要落實起來還是有難過的地方。凡夫的願裏面就是有很多我們認爲的安樂,佛的本願說得再怎麼好可能沒有什麼體會,現在就是在說佛的本願的好處和來龍去脈,真正落實起來蠻簡單的,就是跟佛打一仗,看你厲害還是佛厲害。南無阿彌陀佛!
錄音:白蓮花 整理:如意 審核:純祥師
《《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二講:攝取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