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射心的方面就是心光,因为有我们就有佛,有我们心里的黑暗,就有佛的心光来照射,心光和身光只是功用上显示不同,本质上不是二个。信阿弥陀佛,佛就是光明,光明是表达而已,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光,佛是不可思议、超过语言的,佛光不是我们的境界,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光”,“光”能够除去黑暗无明。
我们流转的根本就是无明,无明就是心里没有光明,黑暗无明就对真实相看不清楚,包括对因果业报、自己的命运、对阿罗汉、佛菩萨的境界都看不清楚,是痛苦与苦恼的根本,只要把无明解决了,所有的就都解决了。但净土法门不是直接断除无明、显明真相,是一种特殊的方法,让我们发愿往生,转生到净土之后,见到佛再觉悟,有无明烦恼不管他,带着烦恼发愿往生净土,不是现在就要把它断除掉,这是净土法门次第。无明能激发烦恼、贪心、嗔心,就造罪,通常的方法就是通过戒、定、慧对治断除它,净土法门不是直接用戒、定、慧把无明转成光明解决掉,就带着烦恼、无明,乘佛的力量发愿往生到净土里面。念佛的时候,佛的光明照射摄取我们生在净土里,照射不是说马上就像禅宗一样开悟、或是圣道证得阿罗汉果、菩萨的果位,追求智慧就偏离了往生的方向,稍微的走偏一点想现在就获得智慧,不太追求往生就偏离了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就是先往生。
佛法力量毕竟来源于佛的光明,这就是善巧,因为我们这一类的众生跟佛的距离比较远,佛就设计了本愿念佛的方法,用光明来照射我们。你念也念了,但要想直接的体会一下、或看到,是有难度的,前面缘分的功用在于解除我们往生的障碍,并不是要清除你别的东西,就是达成你的往生,不能偏离了。
私问云:佛光明“唯照念佛”者,“不照余行”者,有何意乎?答曰:解有二义:一者亲缘等三义如文。二者“本愿义”:谓余行非本愿,故不照摄之;念佛是本愿,故照摄之。故善导和尚《六时礼赞》云: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这个问题与前面的是次第关系,前面讲其他的善行也是善,也能往生,但是佛光只照念佛者,下面问为什么只照念佛者呢?从众生边回答就是亲缘、近缘、增上缘,从佛那边很简单,本愿就是这样的,法藏菩萨发愿要成就无量光照射众生,叫阿弥陀佛就是他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是他的本愿,照射方法光明有不可思议性,名号跟光明是一个组合,名号叫方便法身,光明好像看不见,也没有办法用,但有名号后就可以用了,我们就可以跟阿弥陀佛的光明建立起因缘来,这就是为什么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原因。
其他的佛没有这个组合,所有的佛都有光,有的照得远一点,有的照得近一点,但他们没有跟名号组成“乃至十念”往生的关系,即使是有缘分,念他的名字也没有往生的利益,这就是佛菩萨度众生的秘密,很难测度,为什么是这样呢?当初法藏菩萨发愿时,五劫思维在想什么?要成为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佛,光明要去照耀众生,因为众生是无明黑暗的,光有佛“照”不行,一边是不能完成任务的,度众生要跟众生建立起缘分,光明照到是一个条件,还要成就名字,要让十方的佛来称扬,就跟光明组成了一个结合,这样众生就能“闻”到光明名号,进入到佛的光明之中,称念就能够得到往生。度众生的方法就像药方一样,要去度一个不信佛的人太难了,不要说让他信佛、成佛,教育人都是很难的事情,佛不单是教育我们,更是要把我们从苦海里救度出来,救度出来是需要方法的,我们现在进入的正是佛所设计好的方法里,就是“选择本愿念佛”。
这个环节很难想像、不可思议,祖师讲了很多原因选择本愿念佛,因为我们有很多的不明白、怀疑,就跟你讲这些道理,道理后面还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光明就能够破除,有怀疑没有关系,没有怀疑不容易明白很多东西,但怀疑到后来建立信心时就由疑转信了,不能自始自终都是怀疑,怀疑就是障碍,从无明而来,看不清楚就是无明烦恼。对佛救度没有信心就有很多的搞不懂,在能搞懂的范围内,有了怀疑后通过用心学习在能清除的范围内清除掉,一部分道理可以讲,有些讲不出来、不可思议的,就有清除不到的地方,不能清除的那部分非得要搞明白是不可能的。
但好多人太懒惰,好像没有什么怀疑,这也不太对头,开始不懂的也不怀疑,想也不想,这就是在往生这件事上没有真正的认真,没有真正想去求往生,障碍就看不见,不去考虑为什么有这些困难,这样就永远的停止不动,好多莲友学习了蛮长时间,按照正常的就应该获得信心,老是没有什么进步就说明没有真正用心。怀疑并不可怕,在信的基础上怀疑还是可以解除很多问题的,本来有信心了也就用不着老是这么学,阿弥陀佛的本愿讲来讲去都是对着我们的问题而来的,不管是佛经还是祖师的解释,哪个方面都是针对我们的无明、怀疑。善导大师这个偈子也是很有名“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念佛还是落在本愿上,本愿就不是我们自己的想法,本愿属于佛,不属于我们,非常简单,你就要听命令,就要信。
又所引文中言:“自余众善,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者,意云是约净土门诸行而所比论也。念佛是既二百一十亿中所选取妙行也,诸行是既二百一十亿中所选舍粗行也,故云全非比校也;又念佛是本愿行,诸行非本愿,故云全非比校也。
当初法藏菩萨就是在世间自在王佛的引导下,演出了二百一十亿全法界诸佛净土之行,净土之行也就是度众生,选择用念佛的方法清除障碍让我们往生,这就是法藏菩萨当年给我们配的药方,其他的行没有要,当初都已经舍掉了,不在药方里,都筛掉了,最后配成了这一味药,开方子是一个方面,拣药又是另外一个方面,法藏菩萨拣了药,再经过很长时间配这个药,现在就是给我们用,你现在不要另外去配,这个药就直接吃好了。“故云全非比校也”不要去比,堵死你的怀疑心,重点都指到念佛上,简直说了一万句,就是念佛。
不过经常来听课的莲友,因为讲得太多了,表面意思听到了是容易的,关键是要从内心里面接受本愿,一般先从形式上接受,别的不做了,因为凡夫特别执着,一说念佛,其他的什么也不干了,只有这个才是,在初级阶段就这么干,更主要的是要在深心里接收本愿。跟本愿作对的就是自己,佛的本愿就不是我们的愿望,我们都是有愿望的,一搞到你那里就不是本愿了,理解本愿特别简单,就不是你的想法,是佛的想法,如果这二个相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入于本愿,这个好硬的!我们每个人固执得不得了,就是不放弃自己的想法,我干嘛要听佛的呢?我还有什么意思呢?要落实起来还是有难过的地方。凡夫的愿里面就是有很多我们认为的安乐,佛的本愿说得再怎么好可能没有什么体会,现在就是在说佛的本愿的好处和来龙去脉,真正落实起来蛮简单的,就是跟佛打一仗,看你厉害还是佛厉害。南无阿弥陀佛!
录音:白莲花 整理:如意 审核:纯祥师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讲:摄取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