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二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二

  

主講:純祥法師(講經錄音整理)

  

經文: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信心成就是我們今生學佛的成果,它是阿彌陀佛成佛果上生出的果,是果中之果。要獲得任何成果,哪怕種一塊田,想要有所收獲,都需要春種秋收的過程。南無阿彌陀佛光明名號,是佛的因果,首先它是我們獲得往生信心的外在因和緣,這個因緣體現在成就文中就是:“諸有衆生,聞其名號”。

  

“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

  

上一節我們略講了“聞”字的意思。親鸾大師在教行信證中對“聞”解釋是“衆生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聞後沒有懷疑,這才叫“聞”。如果你有懷疑,那叫“聞不具足”,也就不能夠如實地去依教奉行。

  

淨土真宗解釋“聞”就是“信”的意思,“聞”即“信”。阿彌陀佛成就名號,衆生聞名號,由“聞”而生“信”。“信”從“聞”生,成就文是“聞其名號”;另外被稱做破地獄文的經文是“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至不退轉。”也是“聞”;彌勒咐囑文也是“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裏還是“聞”。所以“聞”相當重要,我們要正確理解“聞”。

  

親鸾大師的“聞佛願生起本末”,首先你要“聞”的是什麼內容呢?是“聞”佛的願,佛願的生起、本、末。那爲什麼要“聞”佛願呢?淨土法門的特點之一是願,“聞”願,你有“願”才能入淨土門。所以佛給我們講淨土叁部經,他首要就是勸導我們發願,發願往生淨土,所以聞佛願的生起本末,落在我們身上起點就是發願。

  

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法體成就,有了法體成就,是不是你就成就了呢?現在淨土宗的弘揚者,有的說誰聞誰成佛,我聞到就往生決定了。是不是這樣?親鸾大師依經解說聞要具足,沒有疑心,如果你有疑心,還是沒有真實聞到。“聞”名號,名號中有本願因果,你要把“法體成就”也就是佛願因果聞到。

  

了解佛願建立信任

  

首先你沒有聞到佛願因果,阿彌陀佛的願是怎麼生起來的?你不知道。他因地的願,說了些什麼?你也不知道。他的願在果地上成就了什麼呢?你還是不知道,那你整天念佛,你就不知道在念什麼。你雖然念名號,不了解意義,信任就建立不起來,所以稱名需要了解阿彌陀佛,即要聞名號。

  

爲什麼《無量壽經》是真實教,因爲只有《無量壽經》才講佛願生起本末,其它經都沒有講。《阿彌陀經》直接講淨土已經建成了,淨土怎麼來的沒有說,只告訴你爲什麼叫阿彌陀佛,從果上說是無量壽、無量光。淨土已經成就了、有了,怎麼有的你不知道。因爲你不了解,所以你念佛一日乃至七日,在用心上就只知道執持去念,你的信任就比較難從佛那邊建立,多是從自己這邊建立,追求自力“一心不亂”。你就不知道真實“一心不亂”。所以稱名首先要聞佛願,這個很重要,“聞其名號”,你要知道名號是怎麼來的。

  

發願是起點

  

往生淨土首先要發願,這相當重要,有了願,才有信心決定。沒有真實願,後面的都沒有,這個是根基,就如蓋大樓要打牢固的基礎。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知道阿彌陀佛怎麼成就,你就沒真實力量。

  

不知道輪回本質是苦就不知道追求離苦

  

佛在因地發願時就跟我們綁在一起,同體大悲。現在的世界充滿了苦痛,墜機、大旱、地震,這些沖擊是苦中苦,非常劇烈的苦。其實從細微處看,我們念念都在苦中。佛法講地獄很苦,惡道很苦,難道我們眼下就不苦了?沒有智慧才不覺苦,實際上我們不用到地獄就能夠覺苦。生命輪回本質上就是苦,無始以來就是苦的,沒有什麼時候是樂的,只是你自己不覺,所以沒有離苦的願望。你明明受著無窮盡的痛苦,卻習慣了,沒有感覺。父母打孩子,小孩子只能接受;領導壓迫下屬,爲了掙工資,也只能接受;跟朋友相處,相互逼迫滿足各自的欲望,還是只能忍;活在這個世界上,隨時不得不忍受苦惱。

  

不發願離苦得樂就沒有“聞”到佛願的生起

  

阿彌陀佛的願從哪裏來?就是觀察到衆生連苦都不覺。爲什麼衆生不覺苦?因爲衆生迷于法性,沒有真實清淨心,不能真正了知苦樂,虛妄中不斷受苦。所以法藏菩薩是從衆生的苦中發起同體大悲之願,爲了結束你的痛苦他發願修行,建設淨土。所以你聞名號就自然進入離苦得樂的佛願中,隨佛發厭苦欣樂的願。從自私的常識上你覺得,佛願是佛的事與我有什麼關系?其實受苦的是我們,法藏菩薩早就出離了,他發願本來就是爲了我們。雖然聞名號、稱名號的人有不少,但是有幾個人發起了真正往生淨土的願望呢?願不切就說明你連苦都不覺,也就還沒有真正“聞”到阿彌陀佛本願生起。

  

念佛就是發願徹底離苦得樂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呢?善導大師說:“南無”即是皈命,亦是“發願回向”的意思,首先發願,要徹底的離苦得樂。如果我們不知道這裏徹底是苦,哪裏會有往生的願望?願不切就是計劃繼續受苦,凡夫的責任就是輪回,都是虛妄的責任,自己以爲有什麼事情很重要,其實就只有受苦最重要。佛告訴我們,在娑婆世界你就是忍受苦惱的,可以忍不是好事情,如果不可以忍了,你就會從願中發起真正的沖擊力,那你就快要成佛了。

  

法藏菩薩成就真實信心助我們離苦得樂

  

阿彌陀佛本願生起與我們離苦是綁在一起的。衆生的苦從哪裏來,我們是不知道的,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心裏時常充滿恐懼。法藏菩薩觀察到我們的苦是沒有真實清淨心。所以他發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成就名號回向給我們。至心就是真實清淨心,通過聞名號你有了這個真實清淨心,就能夠認識到苦,就能發起離苦得樂的願望。願力成就即獲得往生決定的信心,反之你沒有聞名號獲得真實信心,你就不能離苦得樂,所以法藏菩薩成就真實願力信心回向給我們,助我離苦得樂。

  

“信心歡喜”,到底“信”什麼?“信”名號,“聞”就是“信”。信名號就是信佛,信佛的本願因果,信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信我們實實在在是苦,佛實實在在是樂。但是我們信嗎?我們不信,信很難,所以阿彌陀佛五劫思維選擇成就信心,通過光明名號回向給我們,我們即有真實信心,才會發起同佛一樣的大悲本願。

  

我們以本來的模樣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十方叁世諸佛爲衆生離苦成就了很多方法,但這些方法需要我們勤苦修行。只有阿彌陀佛,你是什麼樣子,就以什麼樣子救度你(給你名號信心),而且救度效果不比任何佛差,甚至更殊勝。這是法藏菩薩五劫思維,久遠長劫修行的不可思議因果力量,專門針對我們這些連苦都不知道,不懂發願也沒有信心的可憐衆生。

  

願力成就光明名號,念佛就是接受阿彌陀佛的調攝

  

十八願因願文“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然後“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阿彌陀佛本願選擇的方法,這是本。本爲因位選擇的願、行,因位有願有行,這叫法體成就(佛那邊)。而法體不離衆生,衆生叫機,機法相對,法藏菩薩發願就是爲衆生。爲什麼要聞名號?佛要你知道本願就是爲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佛給我們成就離苦得樂的保障,給我們往生決定的保證。凡夫衆生,給你的保證看不見,摸不著,就不合適,那怎麼辦?他選擇的方法是成就名號給你,讓你聞信稱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法藏菩薩選擇的方法,衆生念佛就是在阿彌陀佛光明的調攝中。佛名號即是光明,願力成就無量光明,佛用光明名號攝取稱念者。因此你不只要聽到佛願,還應該知道佛成就了不可思議的智慧力,那就是光明。名號即是光明,光明是緣,如果你只知道“願”,不知道願已成就爲光明,就只知道因不知道果,對你成就信心來說就只有“因”沒有“緣。佛要你聞名號,聞佛願生起本末,沒有懷疑之心,就是通過名號回向信心給你。

  

聞不具足,半信半疑

  

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也是“聞我名號”,然後是“植諸德本”,這個因願文中的“聞”就是聞不具足,由于聞不具足,所以把佛願成就的名號作爲自己的善根德本來修,還不能完全離開自力。到了成就文“聞其名號”就真正聞到佛願生起本末,全依他力,獲得大信心。所以聞名號有具足、不具足的差別,聞不具足即半信半疑。

  

往生正因是“信、願”

  

現在淨土教對成就文“信心”的解說弘揚,出現了很多差異。有弘揚者非要念佛者追求“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體驗,這是將重點…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