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講記五: 臨終接引(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其然後中複悔,心中狐疑”,此人做了功德,也念了佛,但後來後悔,“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這個因果,不信有淨土,“不信有無量清淨國,不信往生其國中”,“雖爾,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 ,無所專據就是不確定,他一方面想往生,又信又不信了,猶猶豫豫,想去又覺得去不了,“續結其善願名本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化作形象,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複言”,雖然如此,但是他畢竟經過一日一夜的念佛想往生,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仍會來接,不過他不能說話了。

  因爲臨終時能看見阿彌陀佛,然後其人“便心中歡喜踴躍。意念言。我悔不知益齋作善。今當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則心中悔過。悔過者過差少。無所須及。其人壽命終盡。則生無量清淨佛國。不能得前至無量清淨佛所。便道見無量清淨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心中便大歡喜。道止其城中。則于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受身自然長大,在城中于是間五百歲,其城廣縱各二千裏,城中亦有七寶舍宅,舍宅中自然內外皆有七寶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華繞,浴池上亦有七寶樹重行,皆複作五音聲,其飲食時,前亦有自然食,具百味食,在所欲得。”這裏進一步細說了中輩有懷疑之人往生的地點,是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而邊地猶如忉利天(如玉皇大帝的住所)。其人于城中不能夠見到佛,但見其光明,心中自悔責,他也不能得聞經,不能得見諸比丘僧,不能見叁寶,沒有神通。但是慢慢地“佛亦不使爾身行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爲什麼有這些障礙,就是因爲“其人本宿命求道時。心口各異。言念無誠信。狐疑佛經,複不信向之,當自然入惡道中,無量清淨壽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此種人本應墮入惡道,但由于你願意往生淨土,阿彌陀佛哀愍你,慈悲你,以威神力在你臨終時接引你,讓你往生邊地,過了五百歲就能到阿彌陀佛處聽經聞法,但是離阿彌陀佛比較遠,智慧也比較少一些。

  中輩和下輩差別在哪?下輩者沒怎麼做功德,但是念了十日十夜的阿彌陀佛,而中輩者做了其它功德,他是念了一日一夜的佛。爲什麼有上、中、下叁輩的分法是根據功德來分的,上輩人功德最大,中輩人功德小一點,下輩功德最小。所以我們的目標是往生淨土,往生是最重要的,而往生真實地修行是念佛,並不是做其它的功德,哪一輩並不是很重要。

  所以我們往生要依佛語,不是依哪個法師,哪個居士,哪個人說的,而是經上怎麼說你就怎麼信。往生有難易,如果你不乘佛的願力,靠你自己去修行,那就很難;如果有佛的願力攝持,你乘佛力,往生就變得很容易。難易分兩邊,在有緣的條件下,你遇到了阿彌陀佛的名號本願,生起了願望,一日一夜念南無阿彌陀佛,十日十夜念南無阿彌陀佛,依佛語你就能往生。

  當然這裏並不是說你念了十日十夜或一日一夜就肯定願意去,關鍵還是在于你發起願心。耦益大師說過:“你念得風吹不透,雨打不濕,如果你沒有願,也不能去”。就是說你念佛是爲了往生淨土,不是爲了清淨心,也不是爲了修禅定,不是爲了開悟,這樣的情況下你有願望,念了一日一夜,十日十夜阿彌陀佛,即使你後來後悔了,臨終時阿彌陀佛仍然會來接你,有經文爲證。所以阿彌陀佛來不來接,主要在于你的願望,有願就不用擔心。而接引能否被看見?從經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周圍的人末必能看到。

  4、臨終接引的力量來自于佛的願力

  我們要把臨終接引的重點放在佛那邊,佛並不是你請來的,也不是其他人幫你請來的。我們的信任要放在佛的願力上,要清楚佛因地發了願“你願意往生我的淨土,我就來接你”,是佛願力顯現臨終接引。

  所以關鍵是你乘佛願發起願心,你發願往生,只要沒有完全後悔,甚至帶點懷疑,阿彌陀佛都會來接。因爲你沒有建立信心,肯定會有懷疑,完全沒有懷疑的人是信心成就者。一旦信心成就,無論無常什麼時候來,都可以顯現往生,因此阿彌陀佛來接不來接就無所謂。

  5、“信願”對于想往生的人來說最重要

  所以信願(信心和願望)對于往生來說最爲重要,有願一定可以得生。《阿彌陀經》後面經文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只要你發願就一定能夠去。

  6、你的“信願”發起力量來自于佛的願力

  爲什麼

  因爲阿彌陀佛已經成就了極樂淨土,並不需要你再作什麼,當你聽聞到名號,淨土功德,佛的本願,你才會生起往生的願望。你往生願望的生起並不在于你自己,而是在于佛。因爲佛願顯現在你身上肯定不會落空,如果落空就等于阿彌陀佛沒有成佛,即然他已經成佛,這個願必定會爲佛所落實。所以從這個立場來說,往生非常容易!

  7、臨終往生與否要依經

  能不能獲得往生,要依佛經,而不是依你平時所聞所見(包括別人臨終時你所見聞),對于平時發過願,做過修行的人,只要他沒有徹底反悔,臨終必能獲得往生,經上講得清清楚楚。

  8、只有你有真實願,佛願就保證了你的臨終往生

  如果你沒有獲得信心,只要你曾經發起過往生願望,那麼你的往生也沒問題。佛具足神通力,他早就知道你可以往生,只是你自己不知道,猶猶豫豫、覺得還有很多業障,我行不行?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有沒有因果業報?對這些猶豫不決,你自己不知道往生沒問題,別人也不知道,但是佛已經知道。如果你有了信心,就能夠開發你的智慧,你現在就過得比較安定,今後就不用惶惶然。其實你有了願心以後,你就不用擔憂,你一定能夠往生,因爲佛的願力已經圓滿了你的往生。

  四、獲得臨終接引必定往生

  1、一種是“臨終往生(此生),另一種是命終以後往生(類似中陰)”

  看《觀經》九品往生中的後四品(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這些人都是臨終才聞教發願,平生並沒有因緣。佛的接引隨品位不同,顯現有差異。九品中最差的是下品下生,此是五逆十惡的人,在其命終之時,見到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他沒有看到佛,其實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已經現在其前,因爲他有業障看不到,實際上蓮花就是阿彌陀佛來接他,他也往生了。下品中生是受戒而後破戒的人,他看見地獄猛火現前,善知識勸導、給他講解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和光明神力,他看到地獄火轉爲清涼風,有天花散下來,花上有化佛、菩薩迎接。對比下品下生與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的人只看到蓮花,下品中生的人則看到了化佛菩薩。

  中品下生:“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品經文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臨終聞本願之教外,其它內因如發願、念佛、及外緣佛來迎接都沒提到。二是“聞此事已,尋即命終”,命終在前面品位中都沒說。也就是說此品之前的人都是此生就獲得往生,沒有命終,但此品人是命終後獲得往生。命終之後,投生之前,其它法門稱之爲中陰身階段,依此經文所說情形,此品往生就類似中陰階段獲得往生。他們只是世間善人,孝養父母,一輩子沒有信受過佛法,是在臨終時遇善知識給他講阿彌陀佛的願力,他聞教信受了也往生了。另外下品上生也說到命終,“下品上生者,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雖然下品中生及下品下生沒有再專說命終,依理似乎也要在命終後獲得往生,所以在臨命終及命終前後,九品往生有微細差別。

  有些高僧在往生前七天,有的叁天、一天,甚至幾個月、幾年,佛就已經告訴他了。像弘一大師,佛幾天前就來了,大師留下“見觀經”的臨終遺書,就是指見到《觀經》中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迎接他的景象。而慧遠大師往生幾天前看到阿彌陀佛帶著淨土的聖衆前來迎接,現大身遍滿虛空,水流光明演說妙法,還有他生前那些已經往生的朋友,他都看見了。法然上人講阿彌陀經所說的臨終接引與上品上生相應,這種很早前預知的,與信心成就應該互攝。

  2、阿彌陀佛臨終來接保證你“一心不亂”

  你有願阿彌陀佛肯定來接,就一定可以往生,不用擔心。有人說,阿彌陀佛來接,你也不一定能往生,這種說法不對,與經文不相應。爲什麼說阿彌陀佛來接就一定能夠得到往生呢?《阿彌陀經》(玄藏翻譯《稱贊淨土佛攝受經》)的另外一個譯本裏講過,“又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子,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維以思維,若一日夜,或二或叁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亂(鸠摩羅什翻譯的是一心不亂),善男子或善女子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舍命已隨佛衆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羅什譯本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臨終這一念非常重要,它決定你是往生淨土還是輪回六道,所以臨終時業重者先牽,你很難把握,完全任憑業報,自己的力量用不上,而阿彌陀佛這時現前就是起什麼作用呢?就是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是阿彌陀佛讓你的心不亂,因爲他來接你了,你才會一心不亂

  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不同于中陰身階段的五方佛接引

  命終以後進入到中陰身,密教中有蓮花生大士伏藏的中陰救度法,廣說五方佛接引。中陰救度中的諸佛菩薩接引與淨土叁經所講臨終接引,兩者有所區別。淨土教中阿彌陀佛乘本願來接,環節是臨終之時,不是命終以後。雖然中品下生後的人是命終以後往生,但因緣也是在臨終前聞教念佛。而且阿彌陀佛臨終來接與否,主要是跟你是否有願,跟你此生念佛的因緣緊密相關。淨土法門與中陰救度或許有銜接之處,但它們畢竟一個注重生前,一個注重中陰階段。更主要的差別是,阿彌陀佛是乘本願力來接,是念佛人乘佛願發願感應到的,不需要自己努力識別;而中陰救度所講,似乎所有的中陰,都會得到五方佛的接引,關鍵是亡者的識別。我們學習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不要與中陰階段的五方佛接引相混淆,應依照淨土叁經來念佛發願,成就往生。南無阿彌陀佛!

  

根據純祥法師5月14日《佛說阿彌陀經》講解錄音整理

  

《《阿彌陀經》講記五: 臨終接引(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